注解
      
          ①  指基洛特(Gillot,1836-1916 ),在彼得堡的一名荷兰籍传教士,他是
      当时彼得堡最重要的非东正教的牧师(新教牧师)。由于他是一名传教士,他不属
      于彼得堡的任何一个改革后的新教团体。他宣称自己是相对独立的。道尔顿给了莎
      乐美笃信的教导,他是基洛特在神学上的敌人之一。1872年基洛特在荷兰出版了《
      拜神史》一书的第一部分。莎乐美小时候所用的一本教科书叫做《历史基础上的宗
      教哲学》,它是1878年出版的。基洛特大部分时间都在德国传道,尤其是在冬季。
      夏季,由于上层社会人士都去避暑或旅游,他就经常呆在荷兰。 17 岁的莎乐美经
      一位亲戚劝说去听过一次基洛特的布道。一上讲台,他就伴随着手势开始了极富个
      性的讲演。她立即意识到自己被他吸引了:“现在所有的孤独都结束了,”“这就
      是一直以来我所要找寻的,”“一个真正的人,”“我必须和他说话。”其实他所
      说的内容倒并不是促使她有这些想法的因素。她打听他的住址,写信给他表示想与
      他交流——但并非因为宗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她站在那儿等着,一只手按在心口。
      基洛特出来后,张开双臂说:“你是来看我的吗?”开始时,她屡屡去造访他,但
      都是偷偷摸摸的。他们工作得勤奋极了,以至于有一回,她坐在他的腿上学习,当
      场昏迷过去:“我们不可能出错。”这样过了很久,基洛特认为莎乐美应告诉她的
      妈妈。(她父亲前不久刚去世,那是在1879年2 月)她认真地听从了他的指令,直
      截了当地走到她妈妈的面前(那时她妈妈是她的玩伴),说:“我刚从基洛特那儿
      出来。”她妈妈立即哭了,并与基洛特会面。莎乐美偷听了他们的谈话,她妈妈说
      :“你害了我的女儿。”基洛特说:“我想对这个孩子负责。”从那以后,她被允
      许随时到基洛特那儿去。工作损害了她的健康。后来,她说:“我必须跟随他,他
      是那么伟大,但当他把我心思想歪了、竟至于向我求婚时,这种感觉消失了。”
      “即使现在,我仍感觉它恍如昨日;此时此刻,我仍然能像当时那样,写下有关的
      一切。”(这段话摘自莎乐美的谈话)
      
          有一个年长的女性亲戚对莎乐美甚为了解,通过她的答复信,人们可以了解莎
      乐美的感情发展历程:小女孩的孤独、她和妈妈之间内在冲突的危机、离开教堂的
      决定。“在你做出决定并把它实施之前,你必须经过多少斗争。看看这些暴风雨!
      ……你说你有时感觉自己在一片无人的荒漠中。”她妈妈也很信任这位亲戚,对她
      说:“第一次毫无准备的暴风雨就这样过去了,我居然没有感觉到不舒服,这太让
      我吃惊了。我需要用自己所有的道德力量继续前行,在我的生命中,我确切感受到
      了上帝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种力量甚至体现在一个弱者身上——只要他彻底相信
      上帝。我的家长式的信任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但我很高兴我还拥有它!你说莎乐美
      因为同情我的灵魂备受折磨,但我并不相信这些。因为她做任何事情都将不同于以
      前,她将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一点。你请求我对她多爱一些,但对于她这样一个
      凡事都有自己主见的顽固的孩子而言,这怎么可能呢?莎乐美认为,如果自己被道
      尔顿说服,去反对基洛特的信仰,那么这是谎言甚至是罪恶。但我知道,在另外一
      些事情上,她不会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莎乐美与基洛特的关系及两人并肩战斗
      的情形,都可以从这位亲戚的回信中略见端倪:大约在1879年4 月,莎乐美决定
      “去看望基洛特,向他请教你在荷兰的教诲和正式入会的情况……我完全理解,他
      没有把他的教会限定在宗教和正式入会的准备事宜上。”“这种屈服是多么的困难,
      尤其是对你来说;我对你是多么了解啊!你所作的一切,在我看来,既非‘错误’
      亦非‘灾难’。既然事情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我们就应该以平常心感受这一切并
      对其发展保持信心,你自己也是这么说的。”基洛特性格的几个方面也被提及:
      “他能看透一个人以至于让人觉得‘被剥了精光’……他不断被心中矛盾的情感所
      折磨,但这个男人所要掌控的是何等样的意志力啊!”他反复强调“他那可怕的彻
      底”,这对莎乐美的健康是有危险的:“你说那种精神劳动不会伤害你,它比烦躁
      好得多。”开始时莎乐美与基洛特探讨的话题多数属于宗教历史和宗教哲学的范畴,
      而后来他们则倾向于纯粹的哲学。基洛特给了她哲学上的系统指导,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他们曾一起读过康德的德语原著。后来她能和尼采及雷进行关于古典、现代
      哲学的广泛交谈,就证明了她阅读时的广泛涉猎。
      
          ②  旅行开始于1880年9 月,在这之前的一年她在荷兰接受了坚信礼,她的宣
      誓语是:“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
      (摘自《圣经·以赛亚书》第43章第1 节)莎乐美还让基洛特主持了她与安德利亚
      斯的婚礼,地点就在基洛特给她做坚信礼的散德普特教堂(在荷兰)。婚礼于1887
      年6 月20日举行(订婚是于1886年11月1 日宣布的)。 
      
          ③  根据手稿上的一条注解,《露忒》(Ruth)于1893年12月23日和1894年2 
      月6 日之间首次在施马根多夫写成,本来有个副标题,叫“自画像”(Ein portrait)。
      此书于1895年由考塔在斯图加特出版。在这个故事中,艾里克(Erik)是一名教师,
      露忒则是他的一个学生。小说中两人没有直接相遇。最后几页写到了”惊人的转折
      (求婚):“我想把你领出那个你所幻想的世界,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使我
      必须破坏那个已在你心中深深扎根的幻想世界……她好像得求助于某个远方的人—
      —呼唤艾里克前来将她从不认识的人和不知道的事中解救出来。只有他——确实只
      有他——在她的面前。” 
      
      
      
          ④  大约开始于1881年春天。莎乐美在母亲的陪同下,尝试过各种各样的疗养
      院(如冷水疗养院),但都没有成功。1882年1 月,母亲带她去了南方。 
      
          ⑤  莎乐美后来把这首《临终请求》放入了她的第一部小说《为上帝而战》。
      这部小说于1885年由威廉·弗里德里希(Wilhelm Friedrich )在莱比锡(Leipzig)
      和柏林同时出版。这首诗被修改成好像是父亲对儿子说话的口吻。 
      
          ⑥  莎乐美把《生命的祈祷》也放入她的小说《为上帝而战》,她采用的是尼
      采赋予这首诗的形式——因为“诗行稍长一些可以使之变得更加庄严”;不过,它
      还是保留了初版时的更加有力的最后几行:“世世代代的生活,思索/ 请你再次拥
      我入怀/ 如果你不能赐予我更多的快乐/ 至少你还可以赐我痛苦。”1882年8 月,
      在妥腾堡(Tautenburg),莎乐美把《生命的祈祷》拿给尼采看,尼采随后就在瑙
      姆堡(Naumburg)给它谱上了曲(根据尼采1887年写给他姐姐的信可知,在更早一
      些时候,他就有了写作这首曲子的灵感)。在加斯特(Gast)的帮助下,《生命的
      节奏》一曲完成于1887年,曲中有唱诗班及管弦乐队的伴奏。根据尼采那时写给他
      姐姐的信可知,1882年9 月,德国音乐协会会长里德尔(Riedel)教授曾经为一个
      四声部唱诗班改编过这个曲子。1887年版的结尾是这样的:“世世代代的生活思索
      /赋予生命最美好的收获!/如果你不能赐予更多的快乐/ 你至少还可以把痛苦给我。”
      尼采没有在文章中提到这首诗的题目,但在他写于1888年的著作《瞧,这个人》
      (Ecce Home )中,在讨论《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 )一书的缘起时,他
      说:“我在这儿需要声明,关于这首诗有些误会,其实这首诗并非我所首创。这是
      我很熟悉的一位年轻的俄国女性——莎乐美的天才创造。任何人如能领会这首诗的
      最后几句的意义,将会知道我为何要选择它并如此推崇它:这首诗太伟大了,对生
      命来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不能赐予我更多的快乐/ 你至少还可以把痛
      苦给我。’或许我给它谱的曲子也一样优秀。”莎乐美声称这首爆炸性的诗作的结
      尾表达了她想彻底拥抱生命的渴望——虽然这种渴望因为没有上帝的存在而被“剥
      夺”了。莎乐美还说诗的结尾其实是表达了尼采乐意接受命运挑战的决心。见弗洛
      伊德的评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