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酿造的美酒味在其中(2)
      
          在戴着“镣铐”跳《天鹅湖》的过程中,孙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些努力
      甚至带有一定的风险。可以说,他是在用生命为学生探寻通往学业顶峰的攀岩之路。
      然而,仔细分析他所取得的一些“经典经验”,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他用心血乃
      至整个生命换来的这些“经典经验”,往往只是在中外教育史中早已有定论的、最
      基本的常识。他的成功,也只是自觉实践了这些常识而已。因此,我在此想说的便
      是:为什么认识常识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什么实践常识也要如此艰难?
      
          要回答这个问题,便不能不触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痛点。有位名叫汪中明的学
      生家长这样直言:作为学生家长,我知道素质教育的好处,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
      情况下,提素质教育为时尚早。讲素质教育,就要讲学生的“减负”,这是他们求
      之不得的,但结果怎样呢?今天你给孩子“减负”,孩子轻松了、高兴了,但明天
      第一个哭的就是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孩子“减负”了,但别人的孩子非但没“减负”,
      反而在不断“增负”。这样,你的孩子因“减负”而不适应于应试教育,别人的孩
      子因“增负”而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在唯文凭是用的今天,文凭是最好的敲门
      砖,这块敲门砖既不是泥烧的,也不是石打的,而是用分数换的。
      
          这位家长的话指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即素质教育是“只听楼梯响,不见
      人下来”,究其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当前用人制度的不科学。前不久,某报发表
      消息说,德国的机械制造水平在全世界领先,其原因是德国重视素质教育,拥有一
      大批高级技工,而我国只重视应视教育,高级技工少之又少。对此,一位家长指出,
      在中国,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会成为党政机关的干部等,而高级技工不论高级
      到哪儿去,也只是工人身份。即便如此,一些企业还视老工人为包袱,造成四五十
      岁便被辞退或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在此情况下,谁愿让孩子干技工?所以,大多
      数人都是宁愿自己多吃苦,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看来,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清楚教育的常识,但他们之所以不敢实践这些常
      识,是因为现实中并没有实现根本性变革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唯文凭是用的人事
      制度还存在。而家长和教师们的矛盾与痛苦,也由此而发。前不久,某报不是发表
      过一则教师在家长会上公开向家长们道歉,声泪俱下地保证“我再也不给学生‘减
      负’了”的消息吗?事实上,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实践了常识的孙老师,也只
      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缓和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无法完全将自己
      的全部生命投入到素质教育之中去。也就是说,他是在戴着“镣铐”跳《天鹅湖》。
      
          2000年3 月1 日,新华社曾全文转发了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在谈话中,江主席指出,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部门,都要注
      意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千万不要由于对这些问题的
      处理不当,引发一些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来。还有一些学校和地方,对学生的知
      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对学
      生在校外活动的情况,抓得比较松。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
      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我们国家人口
      多,人人都上大学仍不是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
      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江主席的谈话一经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批判应试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热潮中,有人甚至提出了全面废除升学考试
      的极端设想。
      
          从谈话发表到我写作本文,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两年多来,我们国家一直
      在努力进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且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然而,
      纵观整个国家的教育现实,我们却又不得不承认,素质教育在今天并没有完全得到
      人们的认可,还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师,依然在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是因为虽然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已经实现了变
      革,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变革还没有触及到变“心”的根本。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应试教育在当今教育上的“主流地位”。
      
          在我的案头,有一份调查表,调查者是《北京青年报》学通社的17名记者,被
      调查者是北京市各城区的4157名12—18岁的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明确“素质教
      育”这一定义的学生只占总调查人数的24.9% ,26.4% 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对其定义大都是模模糊糊或断章取义;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遇到自己心目中
      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的老师的学生比例为29.7% ,有9.1%的学生认为教师实施的素
      质教育没达到预期效果;对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持“满意”态度的学生比例为11.1% ,
      “不满意”的比例则为46.7% 。如果说数字可以代表某种观点,那么,这份调查表
      恰恰证明了我的感觉,即素质教育在今天的实施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人人共诛之、却又人人共赏之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素质教育
      人人共赏之、却又人人共拒之的现实。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虽然素质教育之花令
      人赏心悦目,但人们希望最终收获的却还是应试教育的果实。既然如此,在应试教
      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是否还有一条中间的道路可供我们选择?非左即右,非右即左,
      是否一定符合教育规律?
      
          从应试教育这方面说,教师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精心研究,探索出了很多非常有
      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很多很好的知识,开发思维能力、
      解题能力与技巧等。可以说,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达到了中国教育的极致。
      如果轻易地就否定它,很可能会犯泼脏水连带水中的婴儿也泼出去的错误。美国总
      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曾谈到他对美国青少年的一个担忧,就是美国四年级的
      学生还不能流利地阅读,这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更会影响他们今后进一步的
      发展。这种状况的形成可以说多少反映了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而我们的某
      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却是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素质教育水平的。
      
          从素质教育这方面说,其最基本的入手点应该是品德的培养,即如何做人的教
      育。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诚实、友善的处世态度的话,即便
      他再有成就,也是虚伪的,对社会也是有害的。孙维刚老师就曾说过,假如你没有
      很高的道德水准的话,你的才华少一点可能更好,因为这将使你对社会的危害更少
      一点。基于此,孙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品德。对于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
      来说,对这一点可能更清楚:老师的思想教育跟上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比较坚
      强,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自觉进行心理调整,咬牙克服这些困难。
      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就会相辅相成,彼此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教育是关乎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大事,对它的评价来不得半点不理智,对教育
      问题的任何讨论,都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务实的思想、求真的标准为基准,绝不能
      头脑一热,就指东道西。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许多沉痛的历史教训的。孙维刚老
      师是一个既把素质教育搞得很好,又绝不在应试教育上落伍的,适应了中国国情的
      优秀教师,虽然他活得很苦、很累、很悲壮。但我们作教师的,不就是以“桃李不
      言,下自成蹊”而深感骄傲和自豪的吗?
      
          孙老师戴着应试教育沉重的“镣铐”,跳出了素质教育优美的《天鹅湖》,是
      他的幸运,也是他的光荣。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也都能像他那样高尚地工作,是否
      也一定能跳出“镣铐”加身的《天鹅湖》呢?而一旦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跳出了
      “镣铐”加身的《天鹅湖》,它又将是我们的幸运、光荣,还是不幸、悲哀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