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高职教育路在何方(2)
      
          遗憾的是,据我了解,现在,绝大多数薄弱高中依然把破茧化蝶的梦一厢情愿
      地寄托在高考升学率和升学质量上,而那些所谓的优质高中,自然也就常常把高考
      升学率和升学质量的步步高升作为已然破茧化蝶的唯一象征。至于“优质”的含义
      到底应该是什么,“蝶”的标准是什么,并没有谁认真思考,尤其是那些沉醉于破
      茧化蝶之梦的人。
      
          最近一段时期,除了在个别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使“读书无用论”有
      所抬头外,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依然崇尚“读书有用论”,即便其中的“有用”,在
      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还停留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千钟粟”的庸俗价值观上。
      
          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让孩子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而享受优质高等教
      育资源,便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政府由此顺应民意地做出决策,大力发展优
      质高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多的人看来,“优质”是和高升学率、高升
      学质量划等号的。这样,高中教育还是一种精英教育,即“鱼”的教育。
      
          祁宏伟不想困死茧中,他也想破茧化蝶,但他将目光投向了制作“青菜”的盛
      宴和编排“鱼”的舞蹈,尽管这个决定在校内外有相当大的争议。
      
          “办好焦作一中,从某种角度上讲,还不如办好十二中,因为后者能提高焦作
      市市民的素质,而前者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有人回焦作,真正建设焦作的还是十二
      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祁宏伟说,“应试教育造成当地建设者的素质太差,甚至形
      成培养出的大学生越多,当地越穷的怪圈。”
      
          根据这种被一些人认为是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思路,十二中把自己定
      位成培养合格公民,也就是认真制作“青菜”的盛宴,使“青菜”发挥出最大的作
      用;至于编排“鱼”的舞蹈,是为了因材施教,不因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损害了
      少数人的利益。
      
          农时不可违,学时不可逆。对基础教育来说,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集中相
      对短缺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大力培养“精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长远来
      看,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对一个国家社会、经济、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害无益。另外,只有民族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精英”们
      也才可能有用武之地。要知道,一头威猛之虎,永远也不可能只靠率领一群畏首畏
      尾的绵羊就能取得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勋业。
      
          十二中立志制作“青菜”的盛宴,同时编排“鱼”的舞蹈,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为了走一条使基础教育大众化的路子——虽然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而最重的
      压力又主要来自本市“优质高中”扩招的威胁。
      
          在采访时,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发展逻辑:以焦作市为例,该市声望最高的一中
      扩招,使声望次之的十一中的生源大批流失;十一中扩招,使身为薄弱高中的十二
      中的生源大批流失;十二中扩招,又使比十二中更为薄弱的高中的生源变得紧张;
      进而,中等职业学校门可罗雀,从而造成一方面生源较少甚至没有生源的学校的大
      批教育资源浪费或闲置,另一方面生源良好的学校人满为患,教育资源紧张,生师
      比严重超标且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还是人们的观念问题,即大多数人因迷信高等教育而迷
      信普通高中教育,因歧视技术职业而歧视中等职业教育。深究之,还是因为人们不
      情愿实事求是,首先从感情,进而从思想上否认自己的孩子是“青菜”,即使孩子
      之所以成为“青菜”而不是“鱼”是由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有了这样一种顽固的
      观念在起作用,十二中要实施“青菜”教育工程,制作“青菜”的盛宴,其难度可
      想而知。
      
          为制作好“青菜”的盛宴,并使个别的“鱼”不失舞蹈的机会,十二中将教育
      教学分成了三大块:就业预备、特长生培养、升学教育。
      
          在就业预备上,十二中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每周
      一节的劳动技术课。虽然课时不多,内容也相对简单,只是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劳动
      技术常识,但这种做法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对,被指责为大逆不道。
      
          1996年第一学期时,十二中搞了一次分流,把七门功课中有六门以上不及格的
      高三学生组成一个班,由祁宏伟亲自带班,准备为这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开设就业指
      导课和职业技术培训课,目的是让他们学有所获,走向社会后尽可能快地适应工作
      或比较顺利地接受更高一级的职业技术培训。然而,实际效果是,尽管学校组织家
      长开了不少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家长依然激烈反对。
      
          现在,劳动技术课依然每周一节地在十二中坚持着,可到底带有多少真正的就
      业预备色彩,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了多大的实质性影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准
      确而又肯定的答复——即便学校挂着“国家教育部高中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基地”的
      牌子。
      
          在特长生培养上,十二中侧重于体育、音乐、美术三科。这种做法并没超出绝
      大多数薄弱高中培养特长生,以求高考升学不空白的思想模式。作为河南省篮球传
      统项目学校,该校的体育特长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外出比赛,先后获得过一些奖励。
      比如在河南省第九届运动会上,十二中有十多位学生夺得了奖牌;上届亚运会皮划
      艇冠军范瑞楠也是该校毕业生。借助于特长生的力量,十二中敲开了中央美术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的大门。这多少给它带来了一点声望,使人们觉得,十二中的
      学生也不全是“青菜”,从而使生源不至于过分紧缺。
      
          在升学教育上,尽管十二中一直抓得比较紧,学生也知道用功学习,进步的速
      度也很快,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基础不牢、素质不稳等客观原因,最后升入的多是本
      地的高等院校,如焦作工学院、焦作大学等,很少有破额腾空,飞越龙门的“龙鱼”。
      这使十二中在人们的眼里,又始终难以和“优质”挂钩。
      
          这样,即便十二中用尽了解数,也依然难以破茧化蝶,至于“青菜”的盛宴和
      “鱼”的舞蹈,也只能是其一直努力追求却又远未实现的教育理想。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地方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隐性的、
      长期的,昙花一现的轰动效应对教育有百害无一利。根据这个规律,“雪中送炭”
      式的教育行政手段更有利于使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公正地得到分配,也才有利于对
      最大多数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进行最行之有效也是最基础的教育。
      
          然而,虽然“雪中送炭”的行为更具平民色彩,但它却不如“锦上添花”的做
      法更容易制造光彩夺目的“形象工程”。于是,在现实生活中,“锦上添花”的做
      法多,“雪中送炭”的行为少。它最直接的后果是:优质高中不需破茧已然为蝶,
      一般高中纵然破茧也难化蝶,薄弱高中无力破茧只好困死其中。
      
          祁宏伟给我讲了这样两个故事:一是他在北京四中、北京十四中考察时,发现
      人家根本不存在升学问题,十四中提出的目标是消灭大专,四中提出的目标是消灭
      “大本”;二是有一次他曾对焦作一中的校长许继公开玩笑,说如果许校长把一中
      的随便两个班放在十二中,让十二中的老师教,三年之后,拿这两个班的升学成绩
      跟一中的毕业班比,看谁的成绩更好。许校长说,不用比,我们不行。
      
          在讲第一个故事时,祁宏伟表现更多的是无奈,十二中的生源质量无论如何也
      不敢和北京四中、北京十四中比;在讲第二个故事时,这种无奈就变成了不平——
      十二中的整体师资水平并不比一中差,但却招不来好生源,为什么?
      
          十二中的整体师资水平之高,在一般高中并不多见。以青年教师为例,在全校
      120 多名教职工中,有特级教师一人、省级教育教学专家两人( 焦作市中学阶段仅
      有两人) 、省级学科带头人一人、省级骨干教师七人、市级骨干教师及教坛新秀30
      余人,其中五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拥有双学位。近几年来,该校获得各种奖励
      80多项,其中张硕果、冯志丽等十余位教师分获省历史、生物等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王南方、牛玉玲等十多位教师获市优质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在教育科研上,十二中的老师希望科研兴校、兴教、兴学。为此,学校成立了
      专门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制定了《焦作市第十二中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编写
      了《焦作市第十二中学科研课题指南》。《阶梯——目标式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普通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等
      省级以上重点课题先后在十二中开题。事实上,仅去年一年,十二中就承担了38项
      校级课题、四项市级重点课题、五项省级课题,向省、市教育部门申报教育科研成
      果16项且全部获奖,对外公开发表理论文章30多篇。
      
          尽管如此,十二中离“优质高中”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这一点,大家都不讳
      言。实际上,从祁宏伟本人来说,他并不赞成“优质高中”“重点高中”“示范高
      中”的提法,认为它违背了大众教育和基础教育规律,不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
      公正分配。他觉得,将高中分为“合格高中”或“标准高中”比较好,这样可以更
      好地对学生进行终身受益的基础教育,而不是把高中教育单一化为升学预备教育;
      这种标准下的“优质”,才是真正的“优质”,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既能像“青菜”
      一样制成盛宴,也能像“鱼”一样尽情舞蹈。
      
          然而,事实是,国民对高等教育的热度非但不减,反而越来越热。从前是孩子
      考上大学就基本满足了,现在则非重点大学甚至只有清华、北京等极少数名校才能
      满足家长心愿。这种只愿欣赏“鱼”的舞蹈,不想品尝“青菜”的盛宴的公众心态
      虽然无可指责,但与之相适应,优质高中资源必须迅速扩大才行——尽管以人们现
      在对它的认识,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真的违背了教育规律。
      
          在这个背景下,是给大量的薄弱高中如焦作十二中等“雪中送炭”,使其尽可
      能快地向优质资源靠拢,破茧化蝶,还是在它们之外,给已有的优质资源“锦上添
      花”,通过大办分校等形式走向“垄断教育”,将大量的薄弱高中困死茧中,使教
      育资源出现闲置或浪费更为合理,的确需要大家共同反思。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