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崇拜的悲剧——他们引爆的不止是炸弹
      
          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刚出校门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会像遇见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如果有
      同学或朋友提供了一个听似不错的就业信息,他们自然会不顾一切应约而去。此时,
      强烈的感情冲动便代替了理智的思索。于是,悲剧便一再上演。
      
          从2000年元旦开始到2003年的年底,我不断接到一些毕业生和正在实习的学生
      打来的电话或寄来的信件,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现在已落入进退两难的传销陷阱,
      身心健康与经济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害。直到前不久,还有学生到我的住所诉说自己
      的痛苦遭遇。这就使我下决心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经过前后近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河南省的漯
      河、许昌、郑州、开封、驻马店、平顶山等市的大中( 职) 专院校有不少学生,已
      先后程度不等地卷入了在河南、广东、重庆、海南、河北、湖北、上海、辽宁、广
      西等地的非法传销之中,每人已平均损失5000元左右。这说明,非法传销已卷土重
      来,且受害者多以渴望就业的青年学生为主。
      
          据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布的信息说,截至2001年10月,各地共查处传销和变相传
      销案件3206起,疏散传销人员350 多万人( 其中刚走出校门的18—28岁的青年学生
      占50% 以上) ,涉案金额10多亿元。
      
          在一位参与传销的实习生的笔记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98% 的心态+1% 
      的技巧+1% 的方法=100% 的成功。”这即是传销组织者对新加入人员进行思想与感
      情的“洗脑”。对“洗脑”的过程,这位实习生记录了几个要点:“98% 的心态”
      即从零做起,相信自己能成功。“1%的技巧”主要是指“宜邀约对象”与“不宜邀
      约对象”,其中“宜邀约对象”包括有影响力的人、不满足现状的人、外债累累的
      人、从没做过网络连锁的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农村的非劳动力等;
      
          “不宜邀约对象”是指只吹不干的人、满足现状的人、无经济来源的人。“1%
      的方法”是“邀约方式与注意事项”,包括电话、书信、电报、传呼、面对面、电
      子邮件六种邀约方式,但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透露公司的实际名称、产品名称和具
      体用工制度等。
      
          至于传销者所说的“100%的成功”,无非是以其逻辑推理,声称只要你认真
      “工作”,最多一年即可成为轿车、别墅一应俱全的富翁,其实,这是极具诱惑性
      的陷阱。
      
          据我的不完全调查,在河南省大中( 职) 专毕业( 实习) 生中,有将近10% —
      20% 的学生先后程度不等地参与了不同形式的传销,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因参与传销
      而提前进入实习期的在校生。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落入
      这个巨大的陷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与相关学校在实习与毕业生教育及管理方面的漏洞
      密切相关。
      
          “放羊式”实习普遍存在。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且重文凭、
      轻实际的病态社会心理作梗,造成很多学校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基地。除个别
      职业学校中极少数缴费较高的协议就业生外,大多数专科生及普通中( 职) 专生的
      实习,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谓“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了在校
      学习或在家待业时间,形式上必须由实习单位盖章证明的实习表,也多被学生以
      “只盖章不实习”的实际行为,变成了一张形式主义的废纸,根本代表不了学生的
      实际。
      
          有效的就业知识与技能指导没有很好展开。我在调查中曾专门与某职业学校的
      业余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过交谈。这位老师表示,在他所接触的实习生中,绝大多数
      连诸如就业必须签订用工合同、寻求公证等最基本的就业常识都不知道。这就暴露
      出:很多学校在政治课教学中,仅仅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知识,唯独缺乏最具针对
      性、有效性和操作性强的就业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其出现的必然结果是学生
      在步入社会、接触到实际问题后,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空有试卷上的高分,
      却难以对付就业的陷阱。
      
          毕业( 实习) 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与组织不健全。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
      的社会,建立一套高质、高效的毕业( 实习) 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与组织非常必要。
      它不但可以帮助校方了解当前人才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规律,为其更有针对性地培养
      各类市场所需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使校方对已经实现正规
      实习与就业的学生的去向及发展动向有敏锐的把握,从而既对毕业( 实习) 生负责,
      又对在校生负责,也对社会负责。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尚未发现类似这样的
      制度与组织。
      
          在以上三处最为重要的漏洞的影响下,大批刚步出校门的学生开始缘于以下四
      种情况陷入了传销陷阱。
      
          求职心切、饥不择食。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刚刚步出
      校门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他们深知自己这种一无大量本钱、二无过硬技术、三无
      更高文凭、四无得力关系的“四无牌”人才很难找到令自己基本满意的工作。尤其
      是对农村学生,对这些认识得更深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会
      像遇见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如果有同学或朋友提供一个听似不错的就业信息,
      他们自然会不顾一切应约而去。此时,强烈的感情冲动便代替了理智的思索。于是,
      悲剧便一再上演。
      
          社会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差。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还局限在应试教育上,
      包括大中( 职) 专在内的专业技术类学校也常常把考试成绩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
      基本不重视与社会接触,增强受教育者的自我保护与生存意识方面的教育。
      
          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状态往往只能制造一批批的考试工具,却培养不出真正的应
      用型人才,甚至很多人还以种种借口人为割裂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把学生安全
      “圈养”在象牙塔中为荣,结果便出现了学生走向社会后难以立足的窘境。
      
      
      
          思想单纯,容易冲动。对青年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几乎全是正面
      的、光明面的,这让其很难看清社会本身复杂的真相;再加上年龄的限制,社会阅
      历的不足,实际锻炼机会的缺乏,更使其思想单纯如白纸、冲动似烈火。此时,如
      果别有企图者顺势而入,则得手的几率就很高。事实上,很多学生受种种伤害的根
      源皆缘于此。一位参与传销的学生就这样告诉我:“当我听到老师( 指传销组织者
      )告诉我,你是最优秀的,什么事都能做好时,我马上热血沸腾,好像一眨眼自己就
      成了百万富翁。”
      
          片面自尊,害怕失败,不敢回头。对大多数参与传销的学生来说,数千元是笔
      巨款,很多人是用种种办法从父母亲朋手中要来或借来的。当他们知道那凝聚着父
      母滴滴血汗的钱可能就此一去不复返时,一种强烈的愧疚感和片面的自尊使他们往
      往破釜沉舟,以赌徒般的心理押上了包括身心健康甚至人格尊严、生命价值的全部
      筹码。而这正是传销组织者所希望的,也正是学生越陷越深的原因。
      
          附:误入“加盟连锁”的虎穴
      
          ——一位受骗女生的传销经历
      
          我叫梦舟,是某职业学校97级服装专业实习生。1999年年底,一位在河北定州
      “工作”的师兄给我打电话,说他在那里开服装厂,急需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主
      管。因为我们曾在一起办过学生社团,彼此熟悉,就比较信任他。虽然事前我曾找
      过老师咨询有关就业的注意事项,他也告诉我最重要一条是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用
      工合同,但作为一个职校毕业生,我深知找工作不容易,便一时冲动,把老师的话
      当作了耳旁风,于12月20日那天去了定州。
      
          一下火车,有人接站,有人安排住宿,有人请吃饭。他们告诉我,他们是某某
      公司的,是代表经理( 即这位师兄) 为我接风洗尘的。吃完饭,又督促我往家里挂
      “平安电话”。那个热乎劲儿,就像亲人一样。“平安电话”打完了,一位年龄与
      我相仿的女孩子开始给我上课。后来我才知道,这第一课叫“揭盖儿”。
      
          讲课人告诉我,参加他们这个公司先缴3000元钱,买一台VCD 机、一身西服、
      一条领带、一个皮箱。她说买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树立外在形象和学习充电,也是
      进公司做业务员的“资格保证金”。有了这种资格以后,就是业务员了。如果我再
      发展一个人,就可以得到500 元。那个人再发展一个,我还可再得到200 元。如果
      这条线发展到200 人,就可以升为总裁,年薪可以达到30多万元。当了总裁后,再
      继续发展,如果能达到七代( 三个200 为一代) ,我一年就可挣到4000万元。她告
      诉我这种销售方式叫“加盟连锁,人际传播”,并说这是继个体户、股票和房地产
      之后的“第四次经济浪潮”。
      
          我一听,这不是已经明令禁止的“传销”吗?因为来之前老师专门给我讲过这
      方面的事,要我小心上当。于是,我便告诉给我“揭盖儿”的那位“老师”:这骗
      人的事我干不了。“老师”一点儿也不生气,告诉我,就算是骗人,也是为了让他
      们发财。可我还是想不通,不愿缴钱。本打算给学校的心理咨询热线打个电话,问
      问学校的老师该怎么办,但那“老师”特别有耐性,24小时不离开我,晚上就和我
      睡在一起,白天还请我吃饭,陪着我“串网”( 就是到已经干得不错的人那里聊天
      )。当然,聊天的内容全是说“加盟连锁”如何如何好,能迅速致富等等。
      
          那位“老师”整整跟了我一个星期,终于把我说服了,最后我缴了3000元钱。
      钱缴了,“老师”也走了。为了能把这笔钱挣回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下线”。
      通过和那些“成功”人士交谈,我知道,他们都是找亲戚、朋友和同学做。事实上,
      在河北定州这个县级市里,仅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就有40多人,还不算我去
      之前已经转到其他城市和我走后又新加入的。在我所知道的这个巨大的“网”里,
      90% 以上都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学生,而他们也都是被同学骗来,然后再去骗别人
      的。
      
          虽然我也曾联系来了几位同学,但由于良知的压力,使我在3 个月内没发展一
      个“下线”,大多数人都挣不到钱,有的最后落得回家没路费、住宿缴不起房租甚
      至沿街乞讨的下场。他们中还有的走上了抢劫、偷盗等犯罪道路。而一些女孩子为
      了拉“下线”和生存,则不得不出卖肉体,她们大多数只有十八九岁啊!在我下决
      心回来时,我们学校还有20多人困在那里,衣食无着。这次可怕的经历告诉我,发
      财致富只能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绝对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谓“一夜暴富”的传
      销,根本就是吃人的虎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