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留学潮
      
          鲁迅在清廷废科举前已自费赴日留学。废科举后,1906年,全国赴日留学的官
      费生和自费生总数猛增到12000 人。一批又一批赴东洋留学的,不仅有20岁左右的
      男女青年,还有年过花甲的老翁。这听起来好像是个虚构的故事,然而这确是清末
      天津港、上海港出现过的景象。
      
          这景象早在朝廷颁发张之洞拟定的《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之后就陆续出现。
      该章程规定,凡由日本中等学堂毕业并获优等文凭者,给予拔贡出身;凡由高等学
      堂毕业者,给予举人出身;凡由大学堂毕业者,给予进士出身;凡由国家大学堂毕
      业并获学士学位者,给予翰林出身……并对以上不同出身者授予相应官职。这无异
      于在科举之外别开一条做官的途径,而且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考容易许多。
      此章程颁发全国,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起初,各省争取赴日留学的竞争十分激烈,若准允更多的人出国留学,清廷财
      力不支。随后规定,凡各省自费留学者,与官费生同样按所学等级赐予出身和授予
      官职。
      
          1905年废科举,通过读书做官就剩下赴日留学一途。中国人读书做官实有千年
      的冲动,清代的秀才,如小说描写的范进50多岁才中举的并不少见。他们苦读一生
      没有得到功名,突然朝廷又绝了科举之路,柳暗花明尚可留学日本,虽年过花甲也
      想方设法坚决前往,并不以为年岁大了有什么不自然,慷慨上道,心志与进京赶考
      相当。
      
          1906年,蒋介石的母亲变卖了首饰和所有值钱的家当送儿子东渡。在这前后的
      留日学生还有邹荣、陈天华、章太炎、黄兴、廖仲恺、宋教仁、吴玉章、闫锡山等
      等。1911年组织武昌起义的湖北革命军总指挥蒋翊武,以及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
      熊秉坤,也曾是留日学生。孙中山早年随母亲到夏威夷岛就读英、美教会办的学校,
      此后游历欧洲,再从欧洲到日本。他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参加的留日学生占到90%
      以上。
      
          1907年清廷颁旨实兴女学,赴日留学的女子也多起来了。在王公贵族、有钱人
      中还出现了夫妇、兄妹同去留学,乃至父子和儿媳同去留学的。那时,为方便留学,
      社会上像《日本游学指南》《日本留学指掌》之类的书,也一本一本地应时而出。
      
          汽笛声声,轮船就要启航,甲板上向亲人告别的中国人下至少年,上至老叟,
      什么样年龄的人都有。这些男女老少汇聚一起不是逃难,也不是去打工,是要去留
      学。这在世界各国的留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观。
      
          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热潮也刺激了美国人。美国人考虑到需要通过影响中国人才
      的途径来影响中国的未来及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愿以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的名
      义在中国办学。于是清政府在清华园办“游美肄业馆”,是一所留美预科学校,即
      清华大学的前身。
      
          美国人由此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留学的方向。那以后中国人留学美国或留
      学欧洲成为主潮,他们中有胡适、陈寅恪、马寅初、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
      伟长、钱钟书、邓稼先、周培源、费孝通、茅以升、高士其、陈省身、巴金、曹禺、
      季羡林……这许多群星灿烂的名字,不胜枚举。
      
          20世纪早期的留学,仍然是中国近代改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国近代
      教育、科技、人文的发展始终与留学教育不可分割。
      
          1916年袁世凯帝制破产,蔡元培从法国归来任北大校长,他聘请的许多教授是
      留学欧美的人士。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主义”,北大一跃
      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已是五四运动的前夜了。
      
          至此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西方新兴的工业生产力对中国的严重冲击,中国的教
      育在经过60年的渐变后,终于在20世纪初期从先前的教授“四书五经”全面转向教
      学“文史地数理化”。中国20世纪的教育,发生了与古代教育多么不同的天翻地覆
      的变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