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阳光
      
          还记得那堂“经典课”让英美同行不理解吧,新西兰某校的一堂课,也让出访
      的中国教师十分惊讶。
      
          “你想想,他们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
      糕,6 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说这话的是张逸民院长。
      
          他说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这不是我
      们二年级的课吗?他们五年级的学生能答出来,这也值得高兴?像这样有什么高质
      量?日后,能把学生送到哪儿去?
      
          “我很惊讶!”他说。
      
          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
      
          我坐在张逸民院长的办公室里与他交谈,阳光落在窗前的一盆绿叶花卉上。张
      院长的讲述中依然有一种悠远的情思,我在他的讲述中不只看见新西兰的阳光和流
      云,也仿佛望见了他少年时家乡的某一条小河,山坡上的玉米地,像波浪般摇曳的
      麦子,远处的山脊,朦胧的绿色和袅袅的炊烟……我能感觉到,他说着新西兰,但
      他声音的背景里一直有家乡的形象。
      
          他是2003年2 月访问新西兰的。那是北京市教育学院组织的一次考察访问,全
      团18人,他是副团长。
      
          我们的交谈始于我请他谈谈他的新西兰观感。我深信,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如
      果不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即使身在中国,也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
      
          “我给你讲讲我在新西兰遇到的3 个中国人吧!”
      
          张逸民这样开始。他说第一个名叫李琨,在国内是武汉某大学的女副教授,目
      前在新西兰打工。
      
          “副教授在新西兰打什么工?”我问。
      
          “比如,她这次被新西兰方面请来当翻译。”
      
          “她不能也找个教师工作吗?”
      
          “不行。她在国内的副教授职称,在新西兰不被承认。新西兰教师的专业化发
      展很规范,就像法官、律师、医生,都要通过专门的职业资格认证。教师的资格认
      证由新西兰教师协会负责,缺这个认证,任何学校都无权聘请你当教师。”
      
          “那她为什么要到新西兰去打工呢?”
      
          “是呀,我也这样想。”张院长说,“她在国内怎么也是个大学副教授了,为
      什么呢?”
      
          张逸民这次去访问的接待方是基督城教育学院,该学院就坐落在新西兰南岛东
      海岸的基督城。新西兰的夏季,最高气温在23度左右,2 月正是夏季,气候十分宜
      人。到新西兰的第一个星期六,他们去海湾观海,李琨也来了,还带来了她的在新
      西兰也读五年级的女儿。
      
          面对南太平洋的海湾,展望碧海、蓝天、冲浪、沙滩,水天之间翻飞的海鸥,
      还有海边牵着小狗散步的女士与儿童……看了海湾,去登高鸟瞰基督城全貌,下山
      去参观占地几近全城一半的一个巨大公园,这个公园真是大得足够惊人啊!
      
          在如此辽阔葱茏的绿色中,满目是精心修剪的草地,各色鲜花和高大挺拔的树
      木,点缀园中的小景,悠然自得的野鸭,弥漫着青草与鲜花芬芳的空气,尽情享受
      着假日悠闲的居民……这儿的一切似乎足以使你忘记往日的愁烦,但张逸民还是想
      起了一个问题,他就问了:
      
      
      
          “你为什么选择来新西兰,就因为这里天很蓝,水很绿,景很美?”
      
          “不。”李琨说,“或者说,这是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
      
          “为了孩子。”
      
          她的女儿此刻也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中。她叫汪秋安,出访的这批中国教师都很
      喜欢她,吃饭时把她爱吃的都放到她面前,有时还特地留起来打包,让她带回去。
      她很快就跟大家熟了,间或也能给大家当个小翻译,爱说爱笑,满脸阳光灿烂。
      
          “为什么说是为了孩子?”
      
          李琨说,你们都夸她,可她在国内可不是这样。孩子出生时是双胞胎,同胞妹
      妹叫秋康。给她们取名“安康”,就因为她俩出生时体质弱。大约正由于体质弱,
      上学时她俩在同龄孩子中就渐渐跟不上,此后一直厌学,怎么帮她们也上不去。这
      样下去,将来在同龄孩子中就要被考试淘汰出局了。
      
          可是,到新西兰后,秋安突然在新西兰的同龄孩子中鹤立鸡群了。起初,秋安
      和妈妈都觉得,这是由于班上老师讲的那些知识都是秋安在国内早就学过的,所以
      也不能有什么骄傲。但是,秋安毕竟天天生活在新西兰的同龄孩子中,她确实比别
      的孩子知道得多,她不断受到老师表扬,久而久之,她确实感到自己不比别的同龄
      孩子差。这是真实的,确切的。
      
          可是,在国内,她在班上不断受到批评,她的考试成绩也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她,
      她就是比很多同学笨。这也是真实的。
      
          “秋安,你怎么不会笑?”
      
          她哭了,和妹妹一起哭。
      
          一次次受到批评,一次次失败,把她们童年的笑容消灭了,把她们的自信也消
      灭了。她们痛哭,哭自己就像是为了失败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可是,在新西兰,她还是她,一次次受到表扬,不仅仅是老师的表扬,而且再
      没有同学能说她笨,同学们都对她投以佩服的目光。这是她快乐成长的真正的阳光!
      
          自信心,成功感,一天天在她的心中滋滋地生长,她已经忘记了她“笨”。学
      习,并不只是书本上那些知识,还有书本之外的许多知识,这一点在新西兰的小学
      教育中体现得相当充分。比如,新西兰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就有供学生动手去玩去
      操作的计算机,从城市到乡村都是如此。
      
          自信心的增长使秋安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也不逊色。新西兰是英联邦国家,秋
      安在新西兰的语言环境里很快适应了英语,何况她还有一个曾在国内教英语的妈妈。
      现在她比起新西兰的同龄孩子,还有会中国汉语的优势,笑容怎能不在她脸上出现?
      笑容在她的脸上一天天复苏、弥漫,终于笑得这样灿烂!
      
          “她还小,而且缺乏信心,我们在新西兰没有任何亲戚,如果让她自己到新西
      兰来上学是不现实的。为了孩子,我只好放弃在国内的工作。”妈妈说。
      
          一个母亲,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在祖国的事业……现在,这个故事是这样强
      烈地打进了张逸民院长的视听。
      
          “你的另一个女儿呢?”
      
          “秋康还在国内,跟她爸爸。”
      
          “她爸爸也是搞教育的吗?”
      
          “是个中校军官,搞通信的。”
      
          李琨接着说,秋康在国内还是厌学,秋安已经变得非常爱学,姐妹俩已经是大
      不相同的两个人了。现在她爸爸正准备复员,然后带秋康也来新西兰。
      
          “打算移民吗?”
      
          “至少在孩子长大之前,我们不可能回国去发展。是不是彻底移民新西兰,将
      来再看。”目前李琨一边打工以支持生活,一边在坎特伯雷大学读一个学位,目的
      是争取日后通过认证进入新西兰教师队伍。
      
          新西兰迷人的海湾,世外桃源般的巨大公园,身后的祖国,还有同行李琨和她
      女儿的故事,都在张逸民的脑海里如太平洋的海浪那样翻腾……今天,我国出国留
      学的“童子军”,何止是这位从事教育的同行的女儿呢!
      
          2002年,我国有小学45.69 万所,在校生1.215 亿人,小学净入学率为98.58 
      %,小学教师577.89万人。加上中学与大学,全国有各类学校 117万所,在校生3.18
      亿人。此外还有幼儿园11.18 万所,在园幼儿2036万人,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办
      好中国的教育,实在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今天,我们已经不能一般地探讨小学生出国留学是否合适,也不能一般地关注
      中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秋安姐妹在国内并不是没有书读,难道我们不能在我们心
      爱的祖国创造出适合她们学习的环境?
      
          “我说这些,你有兴趣听吗?”张院长问。
      
          “有啊!”我说。
      
          “听我讲完另两个人的故事,你会更理解,王能智老师在国内的教学环境里,
      让那些厌学的孩子变得乐学,该多么可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