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世界
      
          张院长讲的第二个人是为他们考察团开车的司机。
      
          他说,又一个周六,我们去南岛北部的小镇埃克罗瓦观光,他为我们开车。起
      初,我根本想不到他在北京是国家计委的干部,在北京工作了十多年,现在一家三
      口都在新西兰,他受雇于一个车行,在这里打工。
      
          这也是个难忘的周六。一路行去,风光绮丽,田园、山、海、树,会让你想到
      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油画,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美术教师。埃克罗瓦小镇与大自然融为
      一体,随处可见悠然长椅和享受阳光的人们。这位司机成为我们最好的导游,我没
      记住他的名字,在游玩时我问他:
      
          “来新西兰能赚大钱吗?”
      
          “谈何容易。”他笑道。
      
          “那你为什么选择来新西兰?”
      
          “付出简单劳动,过着平和生活。”
      
          “你不到40岁吧,打算就这样过下去?”
      
          他沉默了一下,说:“为了孩子吧。”
      
          又一个“为了孩子”!
      
          张院长继续问下去,得知他的孩子在国内也是厌学,到新西兰后,从厌学到乐
      学,从不自信到自信。是孩子的变化坚定了他们在新西兰住下去的决心,他说:
      “这不是我的选择,是孩子的选择。”   
      
          “我们这一代人,在新中国长大。应该说,学校给我们的教育,还是使我们比
      较注重人生要有自己的事业。但现在这两个故事都让我看到,中国的父母,为了孩
      子可以舍弃很多。”张院长说这位司机的故事与李琨相似,我就不多说了,接着说
      第三个人。
      
          他是台湾人,就是刚才说的那位司机的车行老板。3 月,我们结束考察的前夕,
      在南岛有一次长途旅游,他亲自来为我们开车。
      
          我们沿南岛西海岸一路南行,时而留步,观赏一望无际的南太平洋壮丽风光。
      海天一色,沙滩金黄,礁石嶙峋,碧水拍岸。海豹群聚,海鸥云集,游客以食物相
      邀。观鲸处,直升机载客临洋鸟瞰,逆戟鲸破浪摆尾,那景色,美是真美。
      
          这次出行有三天时间,我有机会与他交谈,得知他祖籍浙江,父亲那一代去了
      台湾。父亲依然怀念大陆,给几个儿子取的名都是浙江的地名,他的名字就叫永康。
      
          张院长对他说,既然思念大陆,现在大陆开放,政策优惠,你为什么不去大陆
      发展?那台湾人说,我看好这里。
      
          “看好这里的自然环境?”
      
          “人际环境也好。”
      
          “怎么好?”
      
          “人际关系简单。没有窝里斗。”
      
          “台湾也窝里斗吗?”
      
          “有啊!”
      
          “就因为这些因素?”
      
          “还有教育好。”
      
      
      
          又谈到了教育。
      
          张院长说,我问他怎么个好法,我说大陆教育也棒,特别是基础教育,台湾也
      不错。我举了新西兰小学五年级那个“蛋糕题”,我说这差我们太远了。我想听听
      这位声称新西兰教育好的车行老板怎么说。随后我发现,他对我提出质疑的那个十
      分简单的“蛋糕题”完全不以为然。
      
          “你们清华、北大进世界大学排名前100 名了吗?”
      
          “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他们提出要为‘建世界一流的名校而奋斗’。不管怎
      么说,清华、北大很棒。”
      
          “但没有新西兰达尼丁市的奥塔哥大学棒。”
      
          “何以见得?”
      
          “那儿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搞生物工程的学生还没毕业,
      英国、美国的企业就到那儿争着预定毕业生去了。”
      
          张院长说,这位车行老板是从学生最后的出路看新西兰教育。他的话,令我想
      起了一句做买卖的话:“人唤人千声不语,货唤人点手就来。”就是说,你说你的
      教育好,讲了一千遍,人家可能没反应,可是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处都抢手,不
      用你吆喝,人家就奔你来了。
      
          写到这儿,我想请你将目光再返回中国来看一下我们的身边。有位北京中学的
      女教师告诉我,我就给你讲讲我儿子周六、周日的时间表吧!
      
          “我的儿子读五年级。周六上午,我一早送他去一个加强班学数学和英语,时
      间是8 点30分到12点。”
      
          “这几个小时,你在哪儿呢?”
      
          “在外面等啊!”
      
          “你一直在外面等?”
      
          “是呀!他12点下课,下午2 点还要赶到另一个地点去上课。他一出来,我带
      他到附近饭店吃点儿东西,接着就赶到另一个班去。”
      
          我这才想起她此时的身份是母亲。国家提出要给学生“减负”,学校不能再用
      周六、周日给学生补课了,社会上各种班就应运而生。国家倡导“素质教育”,雨
      后春笋般设在双休日的班也称“素质班”。上课的当然还是老师,只是另有人组织,
      向社会招收各年级的学生,用北京人的话说:“火极了!”
      
          “你儿子下午上什么课呢?”我接着问。
      
          “还上数学和英语。”
      
          “上到几点?”
      
          “2 点到5 点。”
      
          我以为这一天的课就该结束了,可是这位母亲告诉我:“还有呢!”
      
          还是在附近的饭店吃点东西,店里多是母亲带着孩子。然后,这位当教师的母
      亲继续带着儿子到钢琴城学钢琴,每次学钢琴一小时,交学费90元。
      
          “星期日上午,”她继续说,“我儿子睡觉和写作业。下午上‘家教’,还学
      数学。一小时,一对一,一百元。”
      
          接着又开始了周一到周五的“学校的战争”。
      
          他才读小学五年级。
      
          我说你也是教师,你干吗呀,不怕把孩子压垮了?
      
          她说我也心疼儿子,知道他很累很苦,知道该素质教育,可是将来中考、高考,
      那考分跟你没商量。
      
          我说现在考试不是也在朝考察素质的方向改吗?
      
          她说改是在改,但是竞争就是这么激烈,而且“应试”的成分还是很大。我儿
      子上的那些班,你去看看,周六、周日,家长们等在外面,就像中考、高考等接孩
      子那样人头攒动。
      
          我说,像你这样给孩子加课,付出的经济代价,穷人的孩子可上不起啊!
      
          她说,我们也不富。在外面等孩子,家长们就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光靠孩
      子自己在校努力哪成?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你就要舍得给孩子买三张门票。
      
          我问,哪三张门票?
      
          她说,你呀,真是……家里没小学生了吧!都知识经济时代了,第一张门票就
      是要舍得花钱强化孩子的知识,争取上个好初中,这个台阶非常重要!第二张门票
      是“中考”,第三张门票是“高考”。你的孩子要是入不了那个门儿,就没戏了。
      
          “我这才买第一张门票,怎么办呢?省吃俭用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