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也吃回头草(1)
      
          在社会中,经济体系就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每一个人,每一个民工,都
      是一个积极的作用者。他们会预测自己的行动,而这种预测是建筑在其他作用者行
      动基础之上的。
      
          假如,一些在外面打了工,已经发了点小财的民工,回到家乡来过春节,却发
      现自己的家乡今非昔比,成了一个空壳村:田地荒芜,杂草掩门,荒山野岭渺无人
      迹,他会怎样想呢?最直接的想法可能是:这太可惜了,那么多的荒地野岭都荒废
      了!为什么不能利用呢?种水果,种有价值的树材,再拉到城里去卖,岂不是可以
      赚个好价钱?
      
          于是,用不着政府动员,他们自然能够主动承包农田和荒山,来展开他们设想
      的事业。
      
          也用不着政府去考虑安排,他们的果园、苗圃必然需要劳力,他们当然会招收
      自己家乡的农民,把他们培训成有技术的园丁。这样,他们也许会更加方便。因为
      在自己的家乡耕种,用不着再远行千里万里,去承受外面那些包工头、大老板的剥
      削,也不必去承受春节回不了家的痛苦;他们招收的是自己家乡的乡亲友邻,熟门
      熟路,知根知底,也就更加便于领导和管理。
      
          这种思维方式,相信先富起来的农民工是用不着费什么脑筋就能想得到的。
      
          %%% “凤还巢”工程
      
          这就是在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里那些“建设砖块”在自动完善系统的过程。
      
          此举比较明显的是湖南、安徽、河南、四川等省。有的省把它叫做“回归”工
      程,有的省称做“凤还巢”工程,叫法各异,做法一样,就是致了富的民工们把钱
      投到家乡来创业。
      
          拿安徽言之,外出的民工有1120万人(安徽省劳动厅告知我的最新数据),
      现在已有30万的民工回乡创业,开办了20多万家民营企业。安徽的一位“返乡
      创业之星”郭德军说:“3 年前,我结束了8年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休宁县,承
      包了濒临倒闭的东洲茶叶加工厂。开始投资经营,去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
      
          在笔者采访过的无为县,1996年,实施了一项“凤还巢工程”,鼓励在外
      打工积累了资金、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个县目前有近万名外出人员创办或参
      股兴办的100多家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22.8亿元,实现增加值17.6亿
      元,占全县GDP比重的34.9%,入库税金1亿元。
      
          不仅仅是无为县,近年来,安徽全省各地都把“引凤还巢”作为推动地方经济
      的一个重要举措。2002年来,安徽省乡镇企业新增投入中有30%是由返乡人
      员引进的,总额达到了60亿元。
      
          小富了的民工一回流,便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打工潮开始转化成创业
      潮。民工不再是自己单人独马地挣钱糊口了,而是转化成了创造企业、创造产值的
      行为。其时成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负责人李沛瑶、王郁昭等
      人便适时地发起了评选中国的“创业之星”活动,迄今为止已评了7届。仅安徽省,
      这样的创业新星已升起了58颗。
      
          “凤还巢”工程,华星电缆厂是“创业之星”创业,其实就是创造财富,他们
      把沿海城市的技术与资金带回来作为“晶种”,然后在内地省份发芽开花,再结出
      硕果,于是,富裕的幸运开始扩散,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了全民的富裕,尽管
      原始的欲望是先让自己富起来,却在客观上起着遍洒富裕的效应。对于这一点,
      “创业之星”们是功不可没的。
      
          安徽省“凤还巢”工程,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华星电缆厂的一个车间他们不再
      是原来的那些乡镇企业了,“昨日的星辰已坠落”,而新的星辰正在闪烁。这些
      “星辰”是出去见过世面的,有了技术、资金,重要的是懂得了管理的经验。因此,
      安徽省的“创业之星”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1.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有昔日在军营中建功立业的战士18人,榜上
      无名的高考落榜生26名,巾帼女将6名,致富路上的领头雁8名。他们创办的企
      业,有全省最大的建材市场,有填补省市空白的自然博物馆、儿童游乐园,有传统
      的机械工业、电器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还有新型的房地产开发、环保产品。他
      们每一个人,在开始创业之始,都是为着填补市场的“空白”,让自己的产品增加
      销路,能够多挣钱的,但最后的结果,却使一个经济与商业系统变得更加网络化,
      更加多样化。
      
          2. 经济效益高。2001年共实现税收2748万元,平均每个企业48万
      元。其中年税利500~1000万元的有15人,1000万元以上的有7人。
      
          3. 社会效益大。这些“创业之星”一般在获得成功之后,对社会的“反哺”
      明显。他们不仅帮助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的还大量吸纳了城镇下岗职工;
      有的办学培训劳动力,还有不少人捐资办学、修桥筑路、兴修农田水利。如阜阳国
      富技校校长赵国富创业后紧接着创办了希望小学,免费为失学儿童提供返校的机会。
      临泉县翠芳特种养殖场董事长韦翠芳免费为周边农村的农民提供狐狸、獭兔等名贵
      动物幼仔,向他们提供技术,使每户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000元。
      
          4. 经营规模大。因为他们已经懂得经营、管理,知道用人才的重要性,并且
      学会了以法治厂、以德治厂,所以比当年的乡镇企业都上了一个档次。即使在那些
      环境偏冷的边远地区,也仍实现了资本的快速积累。他们中有的从生产单一产品发
      展成跨行业的股份制公司,在3~5年内,由办一个厂发展到几个厂,甚至10多
      个厂;有的由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58名“创业之星”所创办的企
      业,2000年固定资产合4128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670万元;销售收入
      达87240万元,平均每个企业1455万元。如合肥的张良锦、淮南的吴君锁
      都已成为有上亿元资产的农民企业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