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也吃回头草(2)
      
          在无为县,值得说一说的是缪其满和何帮喜。
      
          缪其满,45岁,是安徽无为四海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他自1975年无为中学毕业后,到铜陵市有色金属公司当了一名内包合同工。
      5年后回到家乡,联合6户村民建办了竹园食品厂,当上了只有12名员工的一个
      家庭手工作坊的厂长。一年后,员工扩展成36人,总资产由原来的6000元增
      加到36000元。干了三年半时间后,他觉得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因为股东
      们文化素质低、技术力量有限,成不了大的气候。他于是跑到了南京市汉中门农贸
      市场从事个体屠宰业。后来因为市场拆迁,转地马鞍山经营,到1989年,他手
      头攒了6万元的资金。一心想要自己开个厂的他跑回家来,创办了玻纤瓦厂,雇工
      12人,当年创造了产值27万元,利税5.2万元。后正逢无为的轮窑制砖行业
      不景气,资金回笼十分困难,就断然停厂。
      
          1990年他再度外出打工,仗着手头有些钱,开办了经营无为特产板鸭的两
      处门面,初次经营做板鸭,从生产工艺到香料配制,从单一的卤板鸭到逐渐开拓新
      的花色副食品,生意开始做旺了。在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张家港市奶牛场场长许德
      祥。两人一见如故,第二个月他就搬到许场长家中去住,从此许便成了他的房东和
      兄长。
      
          他边做生意边去奶牛场学习奶牛养殖、配料、配种、鲜奶加工和奶牛疾病防治,
      以及如何进行市场销售经营学问。因为在他心里,已经有了要回家办一个大的奶牛
      养殖场的想法。
      
          两年中,缪其满在做板鸭生意上赚了约5万多元,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特
      别是学习了江苏省的乡镇企业管理条例和经验,为他后来回家办企业奠定了基础。
      1991年年底,他开始不满足张家港这块土地,将所有经营的产权交给他带去的
      亲戚,然后带着妻子去上海金山县再去创办一家卤菜店,实行自己采购、宰杀、加
      工、销售一条龙,当时缪其满请了6个工人。渐渐又打开了市场,最后工人增加到
      18人,每天平均加工烤鸭200只。截止到1995年4月份,他累计存款达到
      了70多万元。
      
          他又开始返乡了,这次他申请办一个无为县的奶牛养殖场,第一次征地3.8
      1亩,投资60万元,一次购买30头奶牛,筹办鲜奶加工车间和消毒设备。
      
          请来专家论证,专家同他唱了反调,他们一致认为,在无为想办起一座上规模
      的奶牛场是不行的,道理是:奶牛繁殖快,光靠鲜奶供应市场有困难,而且鲜奶保
      质期短,没有冷库和成套设备是肯定行不通的。他很崇拜专家,所以经这一说,他
      立即转换项目,决定办“无为面粉厂”,总投资为127万元。
      
          第一年的3个月亏损7万多元,他觉得主要是没有技术力量造成的,学习三顾
      茅庐的精神,他请来了阜阳粮油食品厂的面粉车间主任,全面管理面粉车间的人事、
      生产和加工任务,又去请来了襄安镇的老黄师傅当面条车间的技术指导,日夜培训
      该厂职工。这样,到1997年,总计两个车间(面粉和面条)收益90多万元,
      缪其满的创业到这时才算有了起色。
      
          现在,缪其满的企业总资产有2000万元,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建筑
      面积达4800平方米,产值突破5700万元,上缴利税超过百万,成了无为县
      的支柱产业。
      
          从缪其满的创业过程,我们完全能看见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他在三起三落、
      三出三进中,不断在积累资金、积累见识、积累经验,并完善自己的设想,在这样
      的不断失去与获得之中,最后走向了成功。他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富了自己,富了
      家乡,也富了当地的民众。这些年里,他先后吸纳了40多名下岗的职工,让他们
      在他的企业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何帮喜走的是另一条路子。
      
          何帮喜出身于一个小木匠,1986年到北京来打工,从事于体育器材的制造
      与加工。1990年,他与朋友一起组建了北京星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
      台球设备,还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中国人都知道,木匠这门手艺自鲁班老先生下
      传于世之后,凡是做木匠活的人都是心灵手巧之辈,何帮喜当然不例外。1995
      年,他接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席梦丝床垫厂,注册成立了北京市希玛木业有限责任
      公司。在生产席梦丝床垫的过程中,何帮喜既做技术又做销售,并果断地改进了床
      垫的生产技术。1995年12月26日,“希玛”牌床垫经过北京市木材家具质
      量检测站检测,首获弹簧床耐久性试验“10万次不变形”,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
      的标准。同时,希玛木业生产的床具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推荐为信得过产品。
      “希玛”被评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入选中国名牌商品库,并且形成了年产20万套
      的生产能力,销售额逾千万元。
      
          1996年,中国刮起了保龄球热,对于何帮喜而言,他此时的资金、时机都
      已成熟。韩国商人看到中国巨大的保龄球市场,要求与希玛合资,他们提出用韩国
      品牌。但是何帮喜的理念是中国人必须用中国货。“合作可以,前提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必须叫‘希玛牌’。”这样,合作没有成功。如果完全靠自己,那么韩国人肯
      定不会提供技术支持的,何帮喜总经理决定以美国的技术为指导,开始“摸着石头
      过河”。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