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革命静悄悄
      
          见到徐正福,是在杭州的全国教育券研讨会上。作为演讲嘉宾,徐正福一上台
      却大谈椒江的酒文化:“到过椒江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和别的地方很不同。比如说喝
      酒,一上来一大桌子的人,如果喝啤酒,每人先发一瓶;如果喝红酒,就拿一个大
      杯一个小杯,都倒满。不像别的地方,一个一个地倒,喝完再依次斟满。我们这里
      不大讲规矩,但是讲效率。这就是效率。
      
          “我们椒江的学校相对于以前来说,效率高,质量也有了提高。建立现代学校
      制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
      
          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去过椒江。美丽的海滨小城,出产美味的海鲜、自由的海风和中国最早最活跃
      的股份制企业。在椒江的日子里,我发现当地旅游部门在推出“渔家风情游”外,
      还有一个独特的项目:“股份制明星企业考察游”。原来,椒江还是股份制企业发
      端的源头。
      
          椒江旧称海门卫,是典型的港口小镇,隶属于台州。提起椒江,人们很容易想
      到它长期形成的“码头文化”,却不知“负山枕海”的台州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传
      统,历史上曾融儒、释、道三教于一炉。后人将台州的地域文化归纳为两极:“硬
      气”与“灵气”。硬气,意指崇尚气节、求是务实的精神品格;灵气,则指“和而
      不同”、兼容创新的个性风格。
      
          台州之所以成为股份制企业的源头,正是这种“台州式的硬气”与“灵气”的
      彰显。据说当年的台州人积极寻找出路,兼容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才
      首创了融集体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之长于一身的股份合作企业。
      
          经济快速发展的椒江面对的却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失调的教育格局。
      
          1999年椒江“初升高”比例为65.24%,距2005年的目标85% 还有20个百分点,
      需要由此增加的投资年均超过2000万,是椒江区现行教育财政所无法承担的;另一
      方面,椒江现有承担高中阶段教育任务的8 所学校,其中省级重点中学只有椒江中
      学一所,年招生数600 人,约占初中升学人数的15%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远远满
      足不了椒江人越来越迫切、旺盛的需求。
      
          显然,欲增加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供给,必须增加大量投入。靠教育财政又有
      限得很,怎么办?椒江教育界把目光转向了民间资金。
      
          没错,这的确是一块易被忽略、未被开采的富矿,像零星的小火花散落在民间,
      可一旦凝聚、集中就会发出巨大的热力,不可小虚见。这时的椒江,股份制企业遍
      地开花,已占台州企业总数的65% 到78% 左右,且逐步迈入成熟规范期。
      
          股份制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金的
      分散。社会可利用的资金更多的不是集中于少数大老板手中,而是散见于众多的小
      老板手中。
      
          假如将这些分散的“不成气候”的资金投入到嗷嗷待哺的教育中,谁能说就成
      不了“大气候”呢?而且对于学校来说,这种融资方式更有利于保证资金的稳定,
      因为存在多个投资渠道,资本的份额也已被分散,作为投资者的单个个人、组织或
      团体的收入、收益的波动对学校的影响力已经被相应缩小了,这更有利于学校长期、
      稳定地发展。
      
          越想路越宽,越想越坐不住了。
      
          台州书生集团就在这样的试探中“分娩而出”。1996年底,32个企事业单位和
      个人共同入股1200万元,资产规模达8000万元,成立全国第一家以股份制方式组建、
      以投资办学为主业的教育公司。
      
          从这个火花被点燃起,椒江教育界就被一种平静却又热烈的激情鼓荡着。
      
          那些难忘的不眠之夜,至今想起来徐正福心中都涌动着难言的情愫。
      
          6 年前的椒江,民办教育尚处在荒凉的初级阶段。没有人理解徐正福的积极倡
      议和推动,一个教育局长为什么对一所民办学校的出世抱有那么高的热情?除了利
      益驱动还能有什么?背后的眼光指指点点。
      
      
      
          烦恼、委屈,他不是没有过。但是,认准了的事,他不轻易回头。
      
          这和他的理念有关。台州股份制企业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使徐正福对“自治”
      两个字有着深刻体会,认为未来的中国一定得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来改造社会。
      这个爱琢磨问题、好捣鼓点子的教育局长坚持认为,任何一种所有制只要能够提高
      效率、降低成本,就是好的。所以,公办不见得都好,民办不见得都对,股份制能
      解决问题,就拿来。
      
          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折腾了中国人多少年。解放思想,得蜕几层皮。
      
          他们是在吃“第一只螃蟹”,当时全国对股份合作办学还有争议,情势很敏感。
      这一行动,后果如何?怀疑、求证,反反复复,好几个回合。
      
          “当时一提股份制,教育界人士立马想到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与《社会力
      量办学条例》规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相冲突,省里有领导认为‘教育股份制’
      的提法不妥,因此,讨论后决定将公司章程中有关营利分红的内容改为‘按照投资
      比例计算股息’,才算是过了这道关……
      
          “1999年元旦,中央教育电视台怀着浓厚的兴趣专程赶到椒江,拍摄了专题片,
      认为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重大突破,具有非常积极的先锋意义。但后来听说片
      子在教育部没通过,不能播放。”书生教育公司总经理牟振彬回忆经历的风风雨雨,
      长吁了口气。
      
          “教育股份制”就这样在初期“上层不认可、不能张扬”的气氛下推动着。它
      所建立的“双法人结构”基本由两部分构成,即以办学为目的的股份公司法人和由
      股份公司投资设立的学校法人。两个法人各负其责,借助制度相互制约,以解决教
      育的特殊性与市场、企业运作的特性的矛盾。而政府作为最终受益者,对学校办学
      进行调控管理和政策扶持。
      
          台州鸿宇中学曾是当地名噪一时的民办学校,但2000年遭遇破产。破产的根由
      源于当前很多民办学校的通病:所有权和经营权都集中在同一人手上,没有良好的
      制度约束,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投资风险过大。而椒江教育股份制的最大特点就在
      于规范了整个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在双法人结构中,公司作为媒介,隔
      开了股东与资金和学校与管理,一方面避免了校长和总经理、投资人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又以制度制约了投资人通过收费来营利的任何可能性,为教育创造了健康
      发展的良性环境。
      
          有人好奇:台州人投资教育的热情从何而来?
      
          还得从文化里找说法。这就是崇尚气节、求是务实的台州文化,促使台州人更
      倾向于自力更生、运用自身的力量来化解所面临的困境。椒江教育投入的巨大缺口,
      使拥有资金的椒江人,萌生出投资教育的意念。当然,其中既有内在需要的精神动
      机,又有期待收益的资本寻利的驱动。教育股份制恰好就处在这个平衡点上。
      
          最初民间的眼光是犹疑的。资本天然的寻利性遭遇政策的冰山,“分红”、
      “回报”的字眼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中显得几分触目。但政府积极推动,
      以6%—15% 的合理回报给了中小投资者莫大的信心。
      
          结果,头三年,没有一个股东提出拿回报,大家一致想到的是:继续扩股。对
      未来预期的信心巩固了中小企业主的投资热情。
      
          兴奋、喜悦劲儿刚过,打击就接踵而来。
      
          1998年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挫伤,加上当时书生中学管理
      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招生形势非常严峻,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许多人
      也产生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担心和忧虑。
      
          在这种形势下,椒江教育局派出陶仙法副局长担任书生中学常务副校长。
      
          一个教育局副局长到民办学校当校长?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争议声又起。
      
          “是全局教育重要,还是一个学校重要?”区领导质问徐正福。
      
          全局当然重要,但作为改革实验园地的书生中学的成功更重要,它事关全局。
      徐正福理直气壮,顶住了压力。
      
          陶仙法一上任就调整领导班子,加强学校管理和师资建设,迅速控制了局面,
      学校声誉日渐提高。三年后的今天,书生中学在当地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成为与
      当地椒江中学比肩的名牌学校,实现了“老百姓的名牌学校”的办学理想。2002年
      在校学生达2700余人,其中高中22个班,初中26个班,首次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并有
      节余。
      
          几年后,有人给“备受争议”的徐正福“正名”道:“如果当年徐正福不坚决
      的话,椒江教育就没有今天的局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