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
      
          隋末的乱世为许多人提供了机会,最后李渊和他的家族成了最大的赢家。这个
      贵族家庭原本就拥有和隋王室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即使没有这一场变乱,他们也
      是既得利益者。李渊曾经是隋朝的忠心支持者,但当隋王朝陷入困境时,他已经为
      自己做好了打算。根据一些神秘的预言所提供的信息,他认为自己将获得代杨氏而
      为天子的机会。
      
          于是李渊有条不紊地为自己的事业作着筹备,他与突厥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使
      后方得到稳定,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夺取天下的野心深深埋藏起来,宣称自己的一
      切行动都只是为了维持原有的社会秩序。由于具备和隋王室的密切关系,并一贯以
      忠臣形象出现,李渊的态度迷惑了许多竞争者。当他们发现李渊才是最大的威胁时,
      已经错过了阻挡他的时机。
      
          就这样,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李渊就完成了从太原起兵到长安建国的全过程。
      此后他依靠一系列得力的政策和优秀的儿子们的协助,消灭了其他一些割据政权,
      获得了全国的统一,并完成了唐朝最初制度的草创。但遗憾的是,由于在位时间太
      短,又夹在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位过于著名的皇帝之间,作为李唐王朝的实际创建
      者,李渊的许多早期辉煌纪录都为次子李世民的光辉所掩盖了。但无论如何,李渊
      的努力都已经为此后唐朝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许多相似的循环。秦始皇曾经结束了战国时代,建立
      起统一却短命的秦王朝,随后强大的西汉建立,成为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南北朝
      结束之后,历史又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统一的隋朝像秦朝一样短命,随之而起的唐
      朝也像汉朝一样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奋发进取,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最辉煌的记忆。
      隋炀帝的开挖大运河与秦始皇的修筑长城一样成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他好大喜
      功却又不切实际,三次大举征伐高丽、修凿大运河,将国力消耗殆尽;生活上贪得
      无厌,先是在东都洛阳修建规模宏大壮丽的宫苑,又在开通运河后三次南下江都巡
      游,强征劳役赋税,以至民不聊生,变乱四起,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江山摇摇欲坠。
      
          历史就这样进入了下一个轮回,时局又一次期待着英雄。手握重兵的武将功臣
      们无不摩拳擦掌,准备逐鹿中原,天下又将陷入大乱。虽然有志于天下者不止万千,
      但他们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个人能力上都有很大不同,究竟谁能够收服群雄、使得
      四海归一,成为下一位坐拥江山的开国帝王,还是一个谜。雄心勃勃的人们各自根
      据不同的背景,谋划着不同的方案,建立着不同的功业,同时也在等待着不同的结
      局。当时隋朝世袭的唐国公李渊一面明哲保身,防备着表弟隋炀帝的猜忌,一面却
      在蛰伏中暗暗筹划,窥测着时局,等待一个最完美的时机。
      
          李渊字叔德,是甘肃临洮人,他的先祖本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代孙,其后屡经
      迁徙,到了高祖李熙和曾祖李天赐时,已经在河北安了家。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
      的陇西郡公,为威望最重的功臣“八柱国”之一,北周代西魏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
      公,此后代代相传,李渊的父亲去世时他还只有七岁,但也承袭了唐国公的封号。
      
          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由于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所以李
      家尤其得到隋文帝的亲重。成年后的李渊又娶了与北周武帝有亲属关系的妻子窦氏,
      这样一来,他无论从自身的家世渊源,还是母族、妻族的家世,都可以说是风光无
      限。隋文帝对这个外甥也很器重,多次派他到地方担任刺史。据说当时有个善于相
      面的人偶尔见到李渊,大吃了一惊,说他骨法不同寻常,将来一定要当皇帝。李渊
      本来就少年得志,如今又听到这样的预言,不禁更加自负。
      
          隋炀帝大业初年,李渊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掌管宫廷禁卫事。公元615 年,
      巡视山西的隋炀帝发现当地农民起义十分频繁,就委任自己信任的表兄李渊为山西
      河东慰抚大使。李渊果然将山西诸道的农民起义军收服,让炀帝很高兴,正式拜他
      为太原留守,从此李渊就成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虽然地位和权势日隆,但李渊
      并没有因此而骄横,相反的待人更加宽厚,礼贤下士、不分贵贱,广结各方豪杰,
      来投附他的人越来越多。
      
          生性多疑的隋炀帝虽然重用李渊,但看到他的实力逐渐壮大起来,对他又很不
      放心。一次炀帝召李渊议事,不巧他正好生病来不了,炀帝便疑心顿生,向李渊的
      外甥女、妃子王氏问道:“你舅舅生病了?病死了没有?”李渊从此就知道隋炀帝
      已经很忌惮他了。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变本加厉地猜忌文武大臣,不知从哪里
      听到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就一次杀掉了手握重权的郕国公李浑一家三十
      二人。
      
          这下朝中人人自危,李渊也不例外,但他毕竟出身官宦世家,加上多年的官场
      风雨锤炼,早已经锻炼成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一面装作胸无大志
      的样子,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另一面又暗中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地区广交才俊,
      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拉拢农民起义军首领。建成和世民两兄弟很了解父亲的苦心,
      无不尽心竭力,广纳豪杰。就这样,表面上不思进取的李渊秘密地积蓄着自己的实
      力,只等待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正在这时,一个对李渊的事业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刘文静。这是
      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时任晋阳令,后来因亲家李密造反而被捕入狱,他本来就与李
      渊有密切来往,李渊得知消息后派李世民前往牢内探望,并表示如有机会一定设法
      营救。刘文静感于李渊的知遇之恩,向李世民建议李渊尽早起事,最好能在其他义
      军与隋军纠缠时乘虚入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不到半年就可图成霸业。这个建
      议让李渊兴奋不已,同时也下定了反隋自立的决心。
      
          但李渊毕竟和一般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不同,他和隋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起兵也必须有个能够服众的说法。他在努力寻找一个最佳的借口,希望能让一切
      变得理所当然。
      
          纵鹊毁巢唐史纪:太宗时,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之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贺。
      上曰:“我常笑隋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
      
          李渊在山西驻防,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北抗突厥。往常他总能在突厥入侵中
      获取阶段性的胜利,但这次他派副留守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与敌人作战,却因
      为二人的战术不当,惨败而还。炀帝本来就对李渊不满,这下终于抓到了把柄,下
      令将李渊下狱,将王仁恭斩首。现在李渊终于觉得找到了时机,他在狱中告诉李世
      民让他尽快起兵,否则束手待毙,恐怕连全家性命都难保。
      
          于是李世民尽快回家召集英雄,准备起事,同时也为父亲的命运感到担心。幸
      好炀帝觉得时局危险,如果杀了李渊,等到突厥打进中原时将找不到人来抵抗,到
      时恐怕隋朝会亡得更快,一番权衡利弊之后,竟然把李渊放了。李渊一家在庆幸之
      余,决定不再坐失良机,准备尽快行动。
      
          这个时机终于来了。隋朝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因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
      害怕被发现,就以贪污之名杀死了王仁恭,进据汾阳宫,自称天子,国号定杨。这
      下他侵犯到了李渊在山西的势力,于公于私,李渊都不能姑息。李渊看出这是一个
      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一面派李世民、王威、高君雅率兵讨伐刘武周,一面以讨伐
      刘武周需用兵为名,派谋士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到处召集兵马粮草。由于早
      已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众英雄纷纷归附,很快聚齐了一万多亲兵,又暗中召回驻守
      在蒲州的建成、元吉两兄弟到晋阳,准备起事。
      
          李渊的动作和意图被副留守高君雅和王威察觉到了。他们并不是李渊的亲党,
      担心李渊要谋反,想了个计谋,打算请李渊到晋祠祈雨,乘机将他杀死。李渊得知
      他们的计谋,于是先下手为强,给高、王二人找了个里通外国、引突厥袭边的罪名,
      将二人杀死,正式起兵。
      
          因为山西北靠边境,李渊必须考虑突厥的问题。一旦突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骚
      扰,或者直接被他人利用与他作对,那么自己的后方将不得安宁。所以早在起兵之
      初,李渊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他知道突厥进犯中原无非是想得到粮
      食财物,就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以谦卑的态度与突厥交好,许给他们不少好处,希
      望自己起事时突厥能够率兵相应。其实李渊并没有真的指望他们会帮忙,只要能够
      不趁机从身后袭来,就已经是战略性的胜利了。这下一切准备周全,李渊终于可以
      放手作一番大事业了。
      
          但李渊并没有急着自立门户,称王称帝。他知道这样会招来天下骂名,成为众
      矢之的,于是先建起了大将军府,设立三军,分立左右,十分齐整却不张扬。他命
      令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率左军;次子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
      率右军;谋士裴寂、刘文静等也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除此之外,他还开仓赈济
      贫民,在所辖境内废除苛捐杂税、大行仁政,使得远近归心,积极响应。
      
          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李渊的事业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所向披靡,势力很快壮
      大起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他就收服了山西周边。看到自己的事业大有前途,雄
      心勃勃的李渊便将眼光放在了关中,直指天下。他任命四子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
      留守,第二天就亲率甲士三万,由晋阳誓师出发,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东,开始西
      图关中的征程。
      
          但这次李渊却碰上了个出师不利。他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驻守霍邑的隋虎牙郎
      将宋老生,这个人十分善战,他看到李渊逼近,并不急着与他们作正面冲突,而是
      屯兵坚守,以逸待劳,准备打消他们的锐气。这时恰巧又天连降大雨,道路泥泞,
      李渊部粮草供应十分困难,几乎陷入绝境。再加上外间谣传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攻
      袭大本营晋阳,出使突厥的刘文静又尚未归来,李渊心如乱麻,终于坚持不住,打
      算下达撤军的命令。但李世民坚持说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让士气大损,再想东山
      再起就很难了。李渊听了,一时也犹豫不定。
      
          幸好不久之后就雨过天晴,粮草也如期送到,让李渊的军队士气大振。北方又
      来了一支援军,那是刘文静说服了突厥的始毕可汗后,可汗派大将增援来的五百精
      兵和两千匹马。这无疑给了李渊极大的鼓舞,他立即重新组织进攻霍邑。这次他沉
      住了气,没有急着找宋老生决战,而是先派一些游击军去激怒宋老生。这一招果然
      有效,宋老生统兵三万由东门、南门出来迎战,李渊以退为进,吸引宋老生到城外
      一里的地方,又派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绕到宋老生部背后,切断他的后路,让人在
      乱军中大声喊话,说宋老生已经被斩,让大家快去逃命。结果宋老生的部众阵势大
      乱,溃不成军,宋老生也被斩于马下,李渊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随后
      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世民率领,顺利攻下了屈突通固守的河东,另一路主力军
      则由他自己亲自率领西进,从壶口渡过黄河,扼守潼关,直取关中。
      
          从此之后,李渊通向关中的路变得一帆风顺。他的女儿平阳公主在陕西散尽家
      财,招揽义士,又派家人招降附近军队,一路攻城夺地,召集了七万人的部队,号
      称“娘子军”。李世民一路西进,所到之处,吏民豪杰也纷纷归附。等到了泾阳时,
      已经有了九万人马,与“娘子军”胜利会师,声势大涨。李建成则率领着精兵与李
      渊会师,二十余万军队围攻京城,一时间,云梯林立,千军万马并进,守军见了大
      为恐慌,纷纷溃散投降,京城很快被攻下。李渊入城以后,约法十二条,善待民众,
      剪除奸臣,平息民愤,在长安站稳了脚跟。
      
          文臣武将纷纷请李渊登基,但他却没有答应。因为他十分明白,现在只是关中
      略微平定,离他统一全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如果现在登基称帝,只能把自己推向
      孤立,让部众们争功争位,骄奢难治,反而会坏了大事。于是他决定学曹操,表面
      上打着“志在尊隋”的旗号,宣布尊立十三岁的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
      帝为太上皇,实际上早就不把偏安江南一隅的隋炀帝放在眼里,只是在挟天子以令
      诸侯了。
      
          此时的隋炀帝看到各地起义军烽烟四起,却还不知收敛,依然奢侈残暴,拒绝
      臣下的劝谏,滥杀忠臣良将。公元616 年,他不顾隋朝的安危,再次巡游江都,临
      出发时,有小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却把崔民象杀了。走到汜水时,又有小官王爱
      仁上表劝谏,他又杀死王爱仁,继续前行。到了开封,又有人拦路上书,说皇帝如
      果非要去江都,一定会丢了天下,他就又杀死了上书人,最后终于到达江都。
      
          到江都后,炀帝更加荒淫无度,在宫中建造了一百多座殿房,居住许多美女,
      每天轮流由一宫妃子作东,他带着后妃侍女一千多人前去饮酒作乐。他也不是不知
      道隋朝的危亡局势,只想在生命结束前及时行乐,经常对萧皇后说:“外面有不少
      人想谋害我呢!别管他,还是顾得眼前快活吧!”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
      照了许久,然后说:“这颗大好的头颅,不知道谁会来砍它呢?”
      
          眼见隋朝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起义军所控制,隋军只是困守着洛阳、江都等几座
      孤城,炀帝怕江都不安全,就准备迁都到长江以南的丹阳去。但他的禁卫军将士都
      是关中人,早已经怨恨炀帝的久居江都,现在见他还要南迁,都担心此去再也难以
      回到北方,恐怕见不到亲人,于是纷纷谋划着逃归故里,军心浮动,众叛亲离。
      
          公元618 年三月三日,炀帝的禁军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将隋炀帝杀
      死。消息传到长安,李渊的儿子和谋臣们都认为是个大好时机,当即逼着隋恭帝让
      位。李渊看到炀帝已死,正好以讨叛军为名东进,就在文武官吏一片劝进声中正式
      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唐,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他以世子建成为皇太子,世民为
      秦王,元吉为齐王,大封百官。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李渊正好用了一年的时间。
      
          但是当上皇帝不代表能坐稳皇位,更不代表已经坐拥天下。事实上当李渊称帝
      时,西北和北方边境上有李轨、薛举、梁师都、郭子和、刘武周、高开道;黄河流
      域有王世充、李密、窦建德、徐圆朗;江淮之间有杜伏威、李子通;江南一带还有
      林士弘、萧铣。与这些割据势力相比,李渊的实力并不占绝对优势,他只是这一阶
      段群雄并起的一支,空有天子名号,鹿死谁手仍旧是个未知数。李渊据守关中,要
      想统一天下,还要经历长期而漫长的历程。面对当时形势,李渊君臣们确立了三步
      战略计划,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在实现第一步的计划中,他们遇到的劲敌是雄踞陇右,自称秦帝的薛举。当薛
      举知道李渊据有关中后极为不安,立即派他的儿子薛仁杲率兵进攻扶风,但却被打
      退。公元618 年六月,薛举亲自统军来攻,唐朝派出刘文静抵御,但这次刘文静却
      犯了轻敌冒进的战略错误,最终惨败。但上天似乎格外眷顾大唐,正当薛举准备乘
      胜前进时,没想到竟然突然病死了。他的儿子薛仁杲继位,军心不稳,李世民乘机
      进军,两军相持了两个多月,乘着薛仁杲粮草用尽、将士离心之际,在浅水原大败
      薛仁杲部军,薛仁杲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平定薛仁杲之后,李渊又把锋芒指向久据河西、号称凉帝的李轨。除了联络吐
      谷浑以孤立李轨以外,他还用离间计来瓦解李轨集团。武德二年五月,唐高祖派安
      兴贵招抚李轨,但李轨不甘心就此居于人下,拒绝了李渊的招安,安兴贵就和弟弟
      安修仁引李轨帐下的胡人发动兵变,颠覆了李轨的政权,河西五郡也并入唐的版图。
      至此,李渊经营西北、稳定后方的计划基本实现。
      
          正当李渊部众与薛举、李轨等人纠缠不休时,没想到后院却起了火。以前被李
      渊赶到代北的刘武周大举进攻太原,太原留守李元吉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弃城逃走,
      刘武周的军队直达山西西南部,引得关中震骇。李渊此时镇定自若,命令李世民统
      领关中所有的兵力进行抵御。李世民自龙门渡河,与刘武周部僵持五个月之久,然
      后乘着宋金刚军粮匮乏,向北撤退的时机,展开迅猛追击,刘武周兵败逃往突厥,
      后来被突厥杀死,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这样就巩固了关中地界,扫除了进兵
      关东的障碍。
      
          关东地区原来是瓦岗军翟让、李密的地盘,后来李密贪图权势,恩将仇报,杀
      害了曾经收留他的瓦岗军首领翟让,使瓦岗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不久之后他被洛阳
      王世充乘乱重伤,溃不成军,最后干脆降唐以求自保。李渊很是优待李密,还把自
      己的表妹嫁给他,但李密投降后却不安分,还想要趁唐军与王世充部开战之机拉一
      支亲军东山再起,但不久就阴谋败露,被李渊除掉。
      
          现在关中最大的障碍是王世充的势力。王世充本来也是隋朝的大将,曾任江都
      通守,隋炀帝被杀之后,他拥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为帝,但到了公元619 年,
      他干脆踢开杨侗自己称帝,建立郑国,定都洛阳。为了尽快平定关东,李渊派李世
      民倾全部主力对付王世充,王世充怕自己支持不了多久,就拉上窦建德的势力一起
      对抗,结果连窦建德也被李世民打得大败。这下王世充彻底绝望了,当他看到自己
      只剩下洛阳一座孤城的时候,也只得被迫投降。虽然窦建德作战失败,但他一向优
      待属下,安抚百姓,在民众中拥有很高威望。当李世民派人将窦建德押赴长安时,
      曾经劝告李渊不要杀死窦建德,但李渊没有听从,结果激得窦建德手下大将刘黑闼
      造反,联络突厥卷土重来,李渊派李元吉前去平定,竟然惨败而还,不得已之下只
      好派太子李建成亲征,倾巢出动才将刘黑闼制服,刘黑闼兵败被杀。至此关东之地
      才算彻底在李唐王朝的掌控之下,此时已经是李渊称帝后的第六个年头了。
      
          江南的平定比江北相对容易一些。割据江南的主要是萧铣、杜伏威,萧铣原是
      南朝后梁皇族后裔,与炀帝的萧皇后是本家,他想趁隋乱恢复梁的基业,但却与杜
      伏威一样,很快就被李渊的大将李靖打败了。之后其他的小势力领导者如高开道、
      徐圆朗等或降或死,也都没有坚持多久。就这样,李渊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是隋末群雄逐鹿过程中最后的胜利者,成了实现
      四海归一的名副其实的开国帝王。
      
          事实证明,李渊在登基之后,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争取实现太平盛世的政治理
      想。对于百姓,李渊以宽慰为主,与民休息,施仁政恢复生产。有一次他与大臣们
      讨论如何防禁盗贼,有人认为对待盗贼必须采取的一些重法严惩,甚至提出使用断
      骨抽筋的酷刑进行整治。可李渊却认为大量的老百姓之所以偷盗是因为皇权威严、
      赋税过于繁重,官贪民贫、民不聊生所致。因此主张治盗要从根本上杜绝奢侈浪费,
      尽最大努力减轻农民负担,选拔重用清正廉洁的官吏治政。只有老百姓富裕了,才
      能解决盗窃的问题。于是李渊下令轻徭薄赋,让利于民。不几年,唐王朝便出现了
      夜不失遗,天下太平的安定局面。李渊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如
      “割肉充腹”,只能“民死国亡”。治国者绝不能穷奢极欲,加重农民负担,否则,
      就是在自掘坟墓。在对待朝臣方面,李渊也有自己的一套,有效地威服众臣,并不
      以亲疏论远近。唐高祖武德八年,李渊叔父李神通与唐朝重臣房玄龄等争功劳。李
      神通自恃是皇亲又首应李渊起兵关西,十分轻视谋臣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为李渊夺取
      天下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李渊以安社稷运筹帷幄功劳在神通之上为由,而不因私滥
      规以至亲为尊行赏,真诚地说服了叔父神通。皇室宗亲也不能因私废公,只有如此
      才能服天下民心,国家才会安定繁荣强大起来。李渊用人,并不限于出身,还能感
      化敌对的人才为我所用,虽仇不弃。如隋之重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曾经在河东、
      潼关等战中力拒唐军,屡次为隋廷立下战功,后来为唐所擒押送长安。李渊甚是器
      重其兵法武略,当即拜为兵部尚书。另外李渊与李靖的交往也很有意思,李靖起初
      气焰很嚣张,看不起李渊,在李渊得势以后,李靖被擒,压入长安待斩,李靖见到
      李渊大呼:“您既然举的是义兵,理想是平叛勘乱,又怎么能以一己私怨而枉杀壮
      士呢?”李渊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他。后来李靖军功显赫,李渊除了
      重用他之外,还对他说:“你尽管放心,关于那些不愉快的陈年旧事,我早就忘记
      了!”李靖听了很是感动。由于李渊具备这种虚怀若谷的政治人格和正确的施政方
      针,由他苦心经营起来的李氏大唐政局很快稳定下来,向着强大迈进。
      
          自从李渊踏上起兵之路后,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
      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在此过程中,他的几个儿子和忠臣良将们同样是呕心沥血,
      功不可没。
      
          主明臣直唐史纪:太宗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
      :“魏徵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
      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李渊的皇后窦氏共生了四个儿子,晋阳起兵时,长子建成28岁,次子世民18岁,
      四子第三子玄霸早夭,元吉14岁,故其时能够辅佐李渊统兵作战者,唯建成、世民
      二人而已。在李渊霸业即成、登临帝位之后,长子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他为人宽
      厚,又有才干,帮助高祖处理日常政务,恢复生产、调度粮草、制定大政方针,为
      李渊称帝起过重要的作用,是个相当杰出的继承人。次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他文
      武兼备,善于笼络人心,结交豪杰、礼贤下士,经常领兵出征,战功卓著。四子元
      吉的才能虽然不及二位兄长,但心思缜密,一直被派留守太原,对于稳定后方,支
      援前线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李世民立下赫赫军功,他手握重兵、威望逐日
      提高。再加上李渊在军事上尤其倚重秦王,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似乎也越来越不保险。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也渐渐不满足于屈居秦王之位,太子与秦王之间便产生了针对皇
      位继承权的明争暗斗。到了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势力更加壮大,两个人之间矛盾
      就更深了。在他们的斗争中,齐王李元吉一直与太子亲厚,心中又存有一番鹬蚌相
      争、渔翁得利的打算,所以始终站在李建成一方。
      
          早在讨平刘黑闼的时候,太子的谋臣魏征就曾经提醒李建成说:“秦王的勋业
      越来越隆重了,威震四海,人心思归,殿下您又怎么能安心呢?”他建议太子自己
      主动请缨讨伐刘黑闼,一是因为刘黑闼必败无疑,二是可以为太子积累军功,以便
      于将来服众,三来也可以乘机结交山东才俊,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李建成采纳
      了这个建议,并且趁此机会私自招募了二千多名勇士为自己所用,号称“长林兵”。
      而李世民也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周围早就聚集着一大批能臣良将,还有自己的亲兵
      八百多人,个个以一敌十,骁勇非常。
      
          李渊的后宫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为主的亲太子派,
      他们早已经被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金收买,经常找机会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另
      一派是在李世民的贤内助、王妃长孙氏极力拉拢下的亲秦王派,但他们明显不是亲
      太子派的敌手。
      
          夹在几个儿子中间,李渊也非常为难。一方面,这三个儿子他个个宠爱,都是
      难得的帅才,都在长期的争霸斗争中锻炼得英勇非常、足智多谋,是朝廷的栋梁之
      材;另一方面,他也极不情愿看到手足相残的悲剧发生。事实上,太子建成身为储
      君,面对秦王李世民的处处自卫,维护自己的实力,本无可厚非,且这与李渊所希
      望的稳定储位以达到稳定局势目的的初衷是一致的。秦王若实施夺嫡的行动,势必
      会引起朝局的动荡,不惟危害太子、危害本家兄弟,也危害朝局、政局。作为君王,
      他知道轻易易储,将是一场极大的政治风波,搞不好就要步隋朝二世而亡的后尘。
      所以他并不想废太子而立秦王,却也担心秦王的势力过大,早晚会取太子位而代之,
      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李渊还是较为偏向太子的。倾向于太子,也是从
      大局出发,但是他调和矛盾双方的办法,却令人心难安、政局长期不稳。李渊既无
      意废建成,又不能坚决制止世民夺嫡。他以调和求安定,结果适得其反。在太子私
      募兵士,差点造成反叛这件事情上,李渊只是流放了太子近臣,从而大事化小地了
      结过去。与此同时,他也不想看到李世民被李建成杀害。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李
      渊无法对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进行及时的处理,有时甚至选择睁一只眼闭一支眼的
      态度,但最终仍不免酿成大祸。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早先,齐王李元吉劝太子建成除掉秦王世民时说:
      “我愿意为兄手刃秦王!”于是约世民到府中小聚,李元吉便在他府中埋伏兵马,
      意欲行刺李世民。太子建成性情仁厚,不愿自己兄弟相残,于是在宴席上及时地制
      止了元吉采取行动。由此看来,以太子建成的谋略和地位,若想用计阴害世民,并
      非是做不到,世民之所以始终未遭毒手,并不在于自己防范严密,而是建成始终不
      曾对自己的弟弟动杀机。
      
          天下平定以后,没有重大战事需要用兵,李世民因此赋闲在京,齐王元吉认为
      这是一个除掉秦王的好机会,就在一天晚上找李世民喝酒,同时在酒中下毒,意图
      害死李世民。幸好李世民发觉得早,喝得不多,才没有被毒死,只是心痛吐血。高
      祖知道以后非常无奈,只得劝李世民回到行台洛阳,让他管辖陕西以东的地盘,做
      个威震一方的亲王,李世民也只好答应。然而李元吉却认为如果就这样放走李世民,
      无异于放虎归山,对太子党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一面鼓动亲信劝高祖收回
      成命,一面积极策划剪除世民羽翼,准备趁机加害,一时间形势非常紧迫。
      
          处于这样危险的境地中,李世民的谋臣们再也坐不住了。以李世民的妻兄长孙
      无忌为首,加上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免得被害,
      但李世民还在犹豫,不知该不该行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突厥扰边,太子为了削
      弱李世民的实力,故意向高祖推荐尉迟敬德领兵,让齐王元吉挂帅,企图将李世民
      的势力转在自己控制之下。这时又有小官向李世民告密,说太子和齐王计划要乘给
      齐王饯行的时候杀害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这下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定与房玄龄
      等密谋发动政变,一举歼灭太子一党。
      
          于是李世民找到李渊,将太子的阴谋和盘托出,李渊在儿子的哭诉下大惊不已,
      告诉他第二天早些上朝,把这些事当朝奏给大臣们听,到时自己一定会为他做主。
      但到了第二天,李世民害怕太子早作埋伏加害他,就抢先下手,在上朝必经之地玄
      武门内埋伏精兵,眼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入朝,立即将他们射杀,再派尉迟敬德入宫
      通知高祖。当时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都在李渊身边,劝他说本来就是李建成和
      李元吉先图谋不轨,现在却被秦王所灭,而且秦王对社稷有大功,正是民心所向,
      不如就让秦王正位,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李渊没有办法,现在他只剩下了这一个儿
      子,也只能命令诸军全部都由秦王处分。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大
      获全胜。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秦王世民的处境是不利的,然而玄武门之变此举却是不义
      的,李世民以不义的做法,彻底扭转了自己不利的政治处境。玄武门之变后六天,
      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说军国庶事无论大小,全都由太子决定。到
      了八月间,他正式传位给李世民,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不
      论是自己乐意还是被迫,李渊终于摆脱了宫廷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虽然里面包含着
      丧子之痛和大权旁落的无奈,但无论怎样,李渊总算是迎来难得的清静了。
      
          高祖晚年居住在大安宫,在李世民的贞观四年之后,大唐日渐繁华,呈现出万
      邦来朝的太平景象。贞观八年三月间,李渊出席一个宫廷宴会,看到宴会上突厥颉
      利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高兴得说:“华夷一家,这是自古都不曾有过
      的盛世景象啊!”李世民乘机向父亲举杯祝寿,歌功颂德,群臣高呼太上皇万岁,
      让高祖十分高兴,这一晚的宴会直到深夜才散。但是李渊毕竟年纪大了,到了第二
      年的五月,他突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很快在太安宫逝世,终年七十岁。他的庙
      号是高祖,十月间葬于献陵。
      
          综观唐高祖李渊的一生,可以说是辉煌而坎坷的。显赫的家世使得他生来便有
      优越的背景,更容易触及到权利的巅峰,但在复杂而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他也不得
      不明哲保身,以图自强。与此同时,他又是位雄心万丈,胸中有大丘壑的政治家,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终成一代霸业,开三百年煌煌盛世,让
      中国历史走进了最辉煌的王朝,其功绩可说是彪炳史册。而在他的晚年,作为君主
      和父亲双重身份下的无奈,让他没有能力处理好三个优秀儿子之间的斗争与倾轧,
      以至于终成悲剧,也不是人们能够苛求他的了。
      
          李渊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真正胸怀大志者。起兵的时候他已经年过五十岁,但
      依然拥有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激情,多年的政界风雨增长了他的见识,也造就了他的
      城府。和趁乱而起的草莽英雄们相比,他具备太强大的优势,起兵建国是他用继续
      多年的经验与激情造就的人生中最辉煌的篇章。而在建国之后,李渊的许多胜利则
      来源于他的经验。对隋朝制度的熟悉和处理国事的经验都让他能迅速承担起治理一
      个国家的责任,使处于变乱中的社会迅速恢复秩序并踏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世界上有许多种竞争,有的需要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有的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为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李渊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当时群雄们的道路。
      出身草莽者必须用轰轰烈烈的旗号来积聚人气,而对于已经具有强大政治势力的李
      渊来说,过早亮出争夺天下的旗号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许多年为人臣下的日子都
      过去了,李渊并不急于在这一时。所以他只是悄无声息地安抚了周边的势力,待到
      取得真正的优势后才称帝建国。
      
          在人生与事业的竞争中,许多人为了迷惑对手而守拙示弱,早早宣称自己不参
      与竞争,实则磨刀霍霍,待到对手们都麻痹大意、忽视了他的存在时才发出致命一
      击。所以要格外留意那些平时默不作声、只是悄悄做着准备的对手,他们才是最具
      威胁性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