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关于武则天的故事,人们已经议论得太多太多。她登上帝位的道路异于中国历
      史上任何一位开国君主,少年入宫,先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再成为唐高宗李
      治的皇后。在用残酷的手段消灭了一切敌人,挑战整个社会的秩序并获得胜利后,
      她终于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
      
          武则天这一生几乎是在与整个世界为敌。她的对手们不可谓不强大,但后宫中
      的险恶与波折早已让她阅尽人世间的竞争法则,熔炼了她钢铁般的决心,在她的坚
      韧意志和铁腕统治下,长孙无忌等一批无数久经政坛风雨的老谋深算者纷纷败下阵
      来,成为她登上帝位的牺牲品。她自负而喜怒无常,却从来不缺乏智慧与手段,她
      深谙政治斗争的规律,建立起严密而恐怖的政治高压网,让无数皇室与贵族死于非
      命,却也给全天下渴望出人头地的人才踏入庙堂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所用,从而
      使她的执政时期充满了变化莫测却又生机勃勃的诡异气氛。
      
          武则天这一生得到了亘古未有的威严与荣誉,却也失去了几乎全部的亲情。一
      些亲人惨死在她的手下,另一些亲人与她已毫无情感可言。这是一条代价高昂的成
      功之路,其中的艰险让人听来不寒而栗。她的一生为中国历史带来了许多变数,也
      为后人留下了太多可供谈论借鉴的传奇。
      
          对于武则天早期的经历,人们早已经耳熟能详。她是并州文水人,十四岁进宫,
      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在此期间又与太子李治产生了感情。唐太宗死后,她在感业寺
      出家,几年后被已经即位的李治重新接回皇宫,并赢得了他的宠爱和在后宫的绝对
      权威。有人说她的精明来源于父亲武士彠的商人生涯,但事情并不仅仅如此。武士
      彠曾为唐高祖的反隋事业立下功劳,因此受到李唐皇室的优待,已经从官商向新兴
      士族转化。而武士彠的妻子也拥有隋朝皇室的血统,因此武则天并不像反对者所说
      的那样出身寒微,事实上她应当拥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贵族意识。
      
          后世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位女皇的传说,比如“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传言,
      唐太宗因此还杀掉了一个官员,因为他的小名是“五娘”。传说当时著名的星象家
      袁天罡和李淳风都在这场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究竟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还
      是后人的附会,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十四岁的武则天在得知自己
      被选入宫中时并没有表现出惶恐与悲伤,面对痛哭的家人,她只是说:“谁知道这
      不是好事呢?”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小姑娘在进宫初期已经抱有某种程度的
      理想,但至多只是想到成为妃嫔或者皇后,肯定还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一位女
      皇。
      
          入宫后的武则天被唐太宗赐名为“武媚”,这个名字也是“妩媚”的谐音。她
      的漂亮乖巧不单赢得了唐太宗的欣赏,也让太子李治为之动心。当时的武媚服侍在
      唐太宗身边,时常会与前来看望父亲的李治见面,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年
      岁与武媚相仿,也许富有心计的武媚根本不想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已经步入暮年的
      唐太宗身上,所以从那时起,她就已经和李治建立起了不一般的感情。但这种感情
      并没有被唐太宗察觉。他身边的妃嫔太多,武媚可能也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得宠。
      所以唐太宗没有注意到她和自己儿子关系的不一般,感到受冷落的武媚因此也与太
      子走得更近了一步。
      
          几年之后,唐太宗逝世,武媚和其他未曾生育的妃嫔一起被送往感业寺出家。
      据说她在寺院里度过了一段清苦的生活,但以她的个性,人们相信她从没有放弃过
      回宫的理想,而是想出各种方法让李治尽快想起她,将她接回皇宫。在进入感业寺
      的最初几年里,已经即位的李治并没有把武媚接回宫中,有人说他在这段时间里忘
      记了她的存在,只是在后来的感业寺里的一次偶然相遇中才又重拾旧情。也有人说
      他们为了避人耳目,一直在暗地里来往,并在这段时间里生下了两个孩子。但无论
      如何,李治和武媚终究是在感业寺中重逢了,这为武媚的生活带来了一个转机。
      
          正在这时,李治后宫里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两人的争斗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为了赢得皇帝更多的好感,王皇后打听到武媚的消息,并派人将她接到自己的宫中,
      希望藉此表现自己的大度与善解人意,赢得皇帝的更多眷顾。武媚当然知道王皇后
      利用自己的目的,但她没有让王皇后如愿以偿,而是抓住这次机会让自己成为了最
      大的赢家。此后局势的发展证明了王皇后的失策,李治在对王皇后表现出一些感激
      后,立即将所有的注意力转向武媚,王皇后和萧淑妃同时遭到冷落。而武媚则很快
      显示出富于心计的一面,她在后宫的明争暗斗中如鱼得水,很快就建立起属于自己
      的关系网,并将耳目安插到王皇后和萧淑妃身边,探听她们的一举一动,让自己赢
      得绝对的主动。失宠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转而联手对付武媚,但并没有带来转机,武
      媚在后宫中的地位日渐上升。
      
          在赢得了实际的恩宠之后,武媚盯上了皇后的位置。后宫中的争斗时常比官场
      更加残酷,而当几个角逐者都富有心计和坚定的意志时,这种争斗的结果就更加惨
      烈。倘若一方失宠失势,对手极少会给她们留下退路,只能面临打入冷宫甚至死亡
      的命运,所以踏入争斗漩涡中的人有进无退,不是踩着对手走上更高的位置,就是
      成为对手脚下的牺牲品。当武媚在后宫的角逐中占据优势时,她开始盯上皇后的宝
      座,这个名分会让她获得更多权力和更稳固的地位。
      
          虽然王皇后没有子嗣,但也没有过失,李治没有轻易废去一国之后的打算。这
      时武媚生下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前往探视。当王皇后离开之后,人们发现小公主已
      经死去,这让王皇后百口莫辩,因为没有人相信作为母亲的武媚会亲手杀死自己的
      女儿。但许多年之后,当武媚用一系列狠辣的手段除去政敌、成为天下之主时,人
      们开始相信她确有杀死亲生女儿的决心。
      
          因为这件事情,李治决定废黜王皇后,导致朝堂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辩。在不同
      意废后的大臣中,一些人与皇后家族有关,也有一些人位高权重,不愿意看到后宫
      中发生什么变动,从而对政局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改立一个皇后并不会给他们
      带来什么好处。而许多中层官员却积极同意改立武媚为皇后,因为他们希望藉此机
      会赢得皇帝和新皇后的感激,为日后带来加官进爵的机会。就这样,一场风波从后
      宫中蔓延到朝堂和官场上,成了一场既得利益者和觊觎高位者的激烈争斗。支持废
      后者首先获得了直接的利益,被流放的官员甚至会因为支持武媚而被赦免和提升,
      而王皇后的亲属却受到打击,她的舅舅首先被降职,又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她和母
      亲又被指控使用巫术诅咒武媚,这些都让她的地位岌岌可危。
      
          在众人的意见中,著名的开国元老李世勣的态度格外有分量。他认为废立皇后
      纯属皇家私事,外人无权干涉。这位老臣的态度使支持武媚的势力占了优势,但他
      这时还想不到日后自己的孙子徐敬业会起兵反对武则天,从而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
      灭门之祸。
      
          当这场争论进行到最后时,李治摆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即使是一个农民多
      收了庄稼,也会拿这笔钱来换一个更合心意的新妇,自己身为皇帝,更应当拥有选
      择皇后的权利。于是王皇后和萧淑妃很快被贬为庶人,但李治有时仍会感念起旧情,
      并打算将她们从被关押的地方重新接出来。获知这个消息后,武媚展现出残酷的报
      复心理,她认为这两个昔日的对手依然存在威胁,于是将她们砍去四肢溺于酒坛之
      中,在她的政治生涯中迈出了屠戮对手的第一步。
      
          斜封除官唐史纪:中宗委政宫闱,安乐、长宁公主,及韦后妹郕国夫人,上官
      婕妤、尚容柴氏、女巫第五英儿,皆依势用事。卖官鬻爵,虽屠沽臧获,用钱三十
      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上官婕妤等皆有外第,出入
      无节。朝士咸出其门,交通贿赂,以求进达。
      
          在武媚成为皇后不久,她与李治所生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使得她的地位更
      为稳固。武媚与李治共育有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四个儿子和女儿太平公主,在
      此后的岁月中,他们都因受到母亲的影响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迎来了坎坷的命运
      或是悲惨的结局。
      
          现在武后开始对曾经反对她成为皇后的大臣们展开报复,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
      首当其冲。作为长孙皇后的兄长,他在政局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但他并
      不像自己的妹妹那样贤德宽容,为了将自己看中的外甥李治扶上皇位并清除其他皇
      族势力,他曾经主持发起了几次清洗,唐太宗的另一个儿子吴王李恪、女儿高阳公
      主、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等人都在事件中死去。吴王李恪曾是李治的竞争对手,其
      生母是隋炀帝之女,他英武有为,与父亲极为相似,李世民也曾一度想将皇位传给
      他,后因长孙无忌阻挠才放弃。李恪同时拥有隋、唐两代皇室的血统,深得天下人
      期望,被迫自杀前,他曾经向天发誓说,倘若社稷有灵,一定会让长孙无忌遭到灭
      族的命运。现在他的诅咒成了现实,在武后安排下,李治接到了大量指控长孙无忌
      谋反的证据。虽然李治不相信将他扶上皇位的舅父会去谋反,但在一群希望从中获
      益的中层官员极力坚持下,他还是将长孙无忌流放边地。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曾经
      反对武后的官员也被牵扯进各种案件中来,许多人被流放或杀死,长孙无忌也终于
      被命令自杀。
      
          这是一场互利的合作,受益的双方是武媚和一群希望获得晋升机会的官员,而
      受到打击的是政权中的既得利益者。经过几场清洗,许多昔日的高官和家族被消灭,
      站对了立场的中层官员们登上高位。新贵们身后的靠山正是武后,此时李治的健康
      情况每况愈下,甚至无法上朝或是处理国事,而武后则展现出她卓越的政治能力,
      很快将政事处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此后李治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他的
      软弱再也无法与武后的精明相抗衡,不久之后,武后已经成为大唐帝国实际的统治
      者。
      
          此时的李治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地位的尴尬,一些宗室和大臣不满于皇后拥有过
      多权力,也建议李治废黜武后。他们获悉一位道士常在武后宫中举行宗教仪式,认
      为这是一个机会,便由上官仪拟好了废后诏书,准备付诸实施。但武后凭借密布各
      处的耳目很快获知了这个消息,她毫不畏惧地与丈夫展开了面对面的对质。像许多
      妻子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中爆发的冲突一样,软弱的李治根本无法面对妻子强硬的态
      度,最后只得声称一切全出于上官仪的策划,希望能藉此从尴尬的境地中摆脱出来。
      
          这次冲突的结果是武后大获全胜,上官仪被杀,其他的参与策划者也纷纷被处
      决或流放,李治让出了更多的权力。当高宗上朝时,武后在一旁垂帘听政,将天下
      大事的处决权全部操纵在自己手中。除了清除政敌外,武后还做出了其他的一些决
      策,比如促成了在泰山举行的封禅典礼。在筹备这场富有政治含义的仪式时,武后
      对程序做出了质疑,她认为妇女应当在仪式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于是在没有先
      例的情况下,武后率领妃嫔和皇族女眷们加入到祭祀典礼中来,向天下表明她在国
      家政治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她还利用编修书籍等学术活动机会为自
      己组建起智囊团,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治活动中的得力助手。
      
          在将大权尽可能收入自己手中之后,武后却发现自己面临着来自家族内部的威
      胁。她正处在一个敏感而危险的位置上,虽然拥有高高在上的权力,却要时刻应对
      来自四面八方、甚至是背后的敌人。当武媚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之后,她的亲属们
      纷纷来到京城,成了长安城中的新显贵。但当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并拥有相对
      稳固的地位后,却开始对武后不再像当初那样惟命是从。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后发
      现自己的姐姐已经成为皇帝的新宠,而外甥女魏国夫人也企图效仿自己赢得皇帝的
      宠爱,以求获得同样显贵的地位和权势。武则天再也无法容忍亲人们的背叛,她的
      姐姐和魏国夫人先后死去,有人怀疑她们死于武后的谋害,但武后却利用这次机会
      处决了几名武姓亲属,理由是他们牵涉进了这起谋杀事件。
      
          除了武家的亲属之外,武后认为摆在面前的威胁还有自己的长子,亦即太子李
      弘。这是一位提倡以宽仁治国的储君,时常对母亲处理政敌的残酷方式表示不满。
      他为萧淑妃的两个女儿长期禁闭在宫中无法出嫁而感到不平。在他的强烈要求下,
      武后将她们嫁给了两名在宫中值班的卫士。人们看得出太子与皇后的政见时常不合,
      许多人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期望他的登基能够改变武后主宰国事的局面。但太子
      李弘不久便突然死去,他的死亡一直是一个谜,许多人认为他死于武后的暗杀,事
      后李弘被反常地追封为皇帝,尽管他从来都只是一位太子。
      
          李弘去世后,武后与李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他也表现出了与
      母亲政见的明显不同,于是很快成为武后的下一个对手。对李贤不利的各种流言和
      政局接踵而来,他的下场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废为庶人,并在流放地自杀。他生前留
      下了这样一首诗:“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
      自可,摘绝抱蔓归。”他和兄长李弘成了最早的两个牺牲品,而在他们身后,两个
      弟弟也将迎来多舛的命运。
      
          公元683 年,高宗李治病逝,他和武后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由于在他之上曾有两个优秀的兄长,所以从没有人想到他会成为皇帝,他也明显缺
      乏作为一位君主的必备素质。但他的妻子韦氏却和武后属于同一类型,她对权力所
      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自己的丈夫。即位不久,李显就将自己的岳父任命为宰相,
      在受到质疑和反对时,他回答说:“就算我把整个天下都送给他,又有什么不可以!”
      
          李显的态度很快被报告给武后,于是李显在登上帝位仅仅一个半月后就被废黜,
      贬为庐陵王流放到湖北房陵。武后的幼子李旦受命即位,即唐睿宗。在武后的四个
      儿子中,长子和次子已经死去,三子被流放,四子在皇位上维持着名存实亡的权威。
      其他对武后政权构成威胁的李姓皇族势力已经基本被清除,许多亲王和公主以谋反
      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或流放,余下的微弱力量根本不可能与她的强大势力相抗衡,幸
      存者只能忍气吞声或者卑躬屈膝才能获得暂时的平安。
      
          但正在这时,开国功臣李世勣的孙子徐敬业打起拥中宗复位的旗号,发动了一
      场声势浩大的叛乱。在起兵初期,由著名的青年才俊骆宾王撰写的讨武檄文却引起
      了很大轰动,并广泛流传于后世。这篇文章将武后与中国历史上最富阴谋而且祸乱
      宫廷的妃嫔们相比,并罗列了她屠戮亲人的种种恶行。檄文中充满了“一抔之土未
      干,六尺之孤何托”这样富有强烈情感渲染力的文辞,最后用“试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谁家之天下”这样充满煽动性的语句结尾,当武则天看到檄文后,不由得由衷
      赞美作者卓越的文采,并责怪大臣没有早日发现骆宾王这样的人才。但这场叛乱从
      军事实力到作战策略都很普通,武后在平定叛乱时显得胸有成竹,她采取分化瓦解
      的策略,决定宽恕协从叛乱者,奖励抵制叛乱的人们。所以叛乱仅仅在三个月后就
      被剿灭,武后借机处决了一批危险人物。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她决定在京
      城采取恐怖政策。根据大臣的建议,她采用了一种名叫铜匦的容器,专供投入告发
      信之用,因此铜匦被铸造成特殊的形状,信件一旦投入便再也不能取出。
      
          也许武后的本意并不在于制造恐怖空气,但铜匦的使用、匿名举报甚至是诬告
      信的泛滥以及周兴和来俊臣等酷吏的大显身手,却将这段日子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
      为黑暗恐怖的时期之一。酷吏们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去制造酷刑,官员们人人自危,
      只要遭到举报,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投入监狱,遭到最惨酷的刑罚,然后不得不按照
      酷吏们的摆布,招出他们所希望看到的供词,最后往往难逃死亡的厄运。在这次事
      件中被打击的人大多是中央政府中层以上的官员,他们被指控的罪名往往是叛乱,
      这也是最容易引起武后兴趣和警惕的罪名。在武后的纵容下,酷吏们越来越随心所
      欲,他们随意罗织罪名,制造冤狱,似乎所有人在他们的陷害面前都无济于事,已
      经失去权力的李旦也险些无法为自己辩白。但终于有一天,当他们的罗网撒向太平
      公主头上时,这位与武后性格相似并深受母亲宠爱的公主设法让武后了解到事情的
      真相,酷吏们随即被剥夺了权力并判处死刑。
      
          武则天不愧是优秀的政治家,她利用这些中层官员达到个人目的,而当她自己
      的地位得到稳固,这些人也无法再发挥更大作用时,她常常显得不顾旧情。李义府
      也是这样一个呈现戏剧性命运的人,他因拥护武则天成为皇后而时来运转,成为政
      府最高层官员之一,但当他身居高位后,却很快显现出目光短浅而贪婪的本性,受
      到其他官员、宗族势力和民众的一致憎恶,最后被武后流放至边疆并在当地死去。
      武则天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吸纳人才和意见,她常常体现出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与
      宽容,许多时候她愿意听取激烈的批评,而她也总能很明确地分辨出这些批评究竟
      是善意还是恶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她停止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宫殿和佛教建筑工
      程,因为它们被指责为劳民伤财,并会对她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武则天经常显得
      喜怒无常,不久前还受到她信任的人很可能在不久之后就被处决甚至流放,而处理
      的依据往往只依赖她个人的判断。
      
          在获取权力的同时,武后在私生活上也越发无所顾忌,一位名叫薛怀义的江湖
      货郎受到武后的宠爱,此后他恃宠而骄,行事愈发乖张。官员们无法容忍他这种肆
      无忌惮的行为,伺机在朝堂外对这位目中无人的男宠进行殴打,但当薛怀义向武后
      告状时,武后只是责备他不该去惹怒大臣们,并让他以后躲开这些人。从这种意义
      上说,此时的武后具备成功帝王们最优秀的素质之一,那就是将后宫中的恩宠与朝
      堂上的秩序截然分开,决不让家事与国事之间互相干扰,而这种干扰往往足以断送
      一个明智的帝王和一个稳固的政权。
      
          当武则天执政时期,佛教受到了格外的关注,这并不仅仅因为武则天本人对佛
      教感兴趣,也因为她准备藉此达到政治目的。公元684 年,当武则天临朝称制时,
      洪州豫章县一个名叫邬元崇的人假托神命,向武后自称是太上老君,并警告她不应
      有觊觎帝位的企图。这种态度理所当然引起了武则天的警惕和不满,她怀疑这是一
      起背后有人主使的政治事件,最后邬元崇被禁锢而死。这次事件成为一个契机,它
      使得武则天下决心,进一步提高佛教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以此来贬抑长久以来被
      奉为国教的道教,从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女子为皇帝的事情,武则天要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必须借佛
      教的符谶来假托上天圣意,为自己造势。她发起了佛经的修订,命受到她宠爱的薛
      怀义主持白马寺,组织佛教经义的辩论,还包括修筑规模宏大的寺庙和扩大僧尼人
      数。在这场从宗教界开始的变革中,薛怀义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让他更加居功自
      傲,并为其以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佛教势力和佛教徒的表现让武则天获得了政治
      收益:当时的经籍中宣称弥勒佛已经化身为女子降生下界,她理应成为俗世的主宰,
      并将为百姓带来和平而幸福的生活。这位弥勒佛的化身很快就被证明正是武则天。
      由于佛教徒的支持,武则天跨过了本来不可逾越的身份的鸿沟,实现了向皇帝之位
      迈进的最重要飞跃。立国之后,为了表示回报,佛教很快取代了道教,居于国教地
      位,敦煌莫高窟里也塑起了巨大的弥勒佛像。此后武承嗣等五千人上表请求武则天
      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这些神圣尊号都来自佛经,其目的是要神化武则天的皇权,
      由此也可见佛教对于武则天政权的重要意义。
      
          武后的权力越来越稳固,唐室宗亲的反抗愈发无济于事,武后的支持者们开始
      从各地向中央进奉祥瑞,他们宣称凤鸟与朱雀出现在天空,预示着武后登基称帝是
      上天注定的意愿。此时武媚的名字已经改成了她自己创造的“曌”字,日月当空的
      字型结构表明她的执政会像日月当空、普照大地一样给民众带来温暖和生机。于是
      武曌在公元690 年登基称帝,建立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位女皇帝。
      
          改朝换代之后的武则天下令立太庙于神都洛阳,其实早在此之前,作为东都的
      洛阳就已经被建成了一个新的政治中心。这是武则天的主要政绩之一,移都洛阳的
      原因是此时的关中平原人口兴旺,在承担粮食供给时已经有些吃力,而洛阳由于其
      自身的地理优势,可以很顺利地将南方的粮食通过南北大运河运抵城中。而除了这
      些经济原因外,据说还有一个秘密的重要理由,就是当武则天将王皇后和萧淑妃残
      忍地杀害后,萧淑妃临终前的诅咒“我将世世为猫,你将世世为鼠”就成了她心头
      始终无法挥去的阴影。从此皇宫中再不许养猫,但武则天仍然常会被噩梦惊醒,为
      了彻底摆脱怨魂的诅咒,武则天做出东迁洛阳、离开长安这块是非之地的决定也是
      可以理解的。
      
          焚锦销金唐史纪:玄宗以风俗奢靡,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令有司销毁,
      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天下更
      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罢两京织锦坊。”
      
          迁都洛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武则天准备向东周看齐。周是武氏政权
      的国号,也是她即位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为了使这种合法性更加牢固,她将政权中
      的部门和官员尽量按照周代的规则设置,而将东周的国都洛阳营建为自己新的都城,
      也正体现了这种思路。每个朝代都理应拥有与前朝的不同之处,武则天也努力要将
      这个从李唐皇室手中夺来的政权营建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武则天的执政时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次简单的女主执政或是改朝换代,她以一
      种强有力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时期,并直接促成了中古时代的政治转
      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消灭了一个阶层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影响,同时将另一
      个阶层推上政治舞台。在此之前的几百年中,无论是北魏、隋朝还是唐初,其国家
      权力总掌握在贵族势力手中。这些贵族与皇室联姻,彼此之间组成密切的关系,皇
      帝的宝座由暂时取得强势地位的人来坐,一旦当他和他背后的家族失去强力,就会
      有另一支贵族势力取而代之。这些贵族集团是国家的真正领导者,皇帝的权威有时
      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强大。
      
          但在武则天上台之后,这种现象被打破了。为了扫平执政的障碍,在剿灭皇室
      宗亲势力时,高门士族势力也理所当然地遭到打击。这些人往往是李唐的开国功臣,
      或者是在太宗、高宗执政时期身居高位、手握大权的重臣。当李姓帝王执政时,他
      们已经积累下了足够的声望和势力,属于既得利益者,他们的利益与李姓皇室的稳
      定执政紧密相关。当他们发现武姓势力有可能取代李唐时,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地
      位和荣誉,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武氏为敌。而武后正是一位借力打力的高手,
      早在后宫的明争暗斗中,她就已经习惯了这种争斗方式。而当她从幕后走上前台时,
      也正是依靠那些觊觎高位的中层官员渴望获得晋升机会的心理,借他们的力量动摇
      了上层集团的根基,给那些重臣元老们安上谋反的罪名,将这些显赫的家族彻底剿
      灭,或是令他们元气大伤。
      
          就这样,海内望族势力的影响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他们的势力因此变得空前微
      弱。当这些上层人士倒下后,那些急不可耐的中层官员便怀着投机或者报效的心理
      走上高位,开始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政治生涯。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所用,科
      举制在武则天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来
      自民间的富有才干者源源不断地进入朝堂,武则天无需担心找不到人才为自己办事。
      从此之后,由于贵族阶层的消失,皇帝与普通社会之间的鸿沟变得更深远,平凡家
      庭出身的人才取代旧贵族势力成为中国官员的主要来源,由于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
      作为支持,他们只能各自在仕途上奋斗,真正成了替皇帝打工的人,这在中国历史
      上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此后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效果越发明显,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
      了极致。
      
          当时武则天可能还想不到自己会对后世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她有意或是无意地
      削弱贵族阶层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但其初衷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不
      必太依赖于那些与李唐皇族有着密切联系、却对她充满敌意的贵族集团。
      
          自从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继承人问题就成了众人关心的焦点。如今,随着武
      则天的衰老,它又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虽然李氏子孙已经失去权势,但武氏子弟
      仍然没有确定的把握能够在武则天之后登上皇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李显
      和李旦两个昔日的皇帝存在。大臣们因此劝告武则天说,她应当将帝位传给儿子,
      这样在死后就可以和李治一起配享太庙,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但如果将帝位传给
      武三思等人,境遇将会悲惨得多,因为在他看来,一个做了皇帝的侄子去供奉姑母
      的牌位是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大臣们的意见显然给了武则天很大触动,但她并没有急于定下继承人,而是继
      续维持这种模糊的局面,让政局不至于过早变得动荡。但与此同时,她也在悄然打
      击着一切关于继承人问题的猜测和流言。武家子弟会突然被免去官职,李旦的两名
      宠妃也被她下令杀死,其中一位正是日后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没有人能看清武则
      天的真实用意,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平衡着各方的势力,在局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
      下,没有一方势力敢于轻举妄动。
      
          尽管许多事情表面看来还不明朗,但武则天一直在做着悄无声息的安排。公元
      696 ~697 年,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在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的率领下起兵反叛,并
      自号“无上可汗”,这也是契丹历史上首位称可汗的人。这原本是一场小规模的叛
      乱,但武则天却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机,她大张旗鼓地平定叛乱,并命令
      武氏子弟参加这次讨伐。尽管大臣们认为这纯属小题大做,但武则天还是兴师动众,
      迅速调集大军进行征讨。后人认为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开始担心身后武家子弟的归宿,
      她极力希望李武联合执政的格局能够尽量延续下去。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识到,在
      她死后仍旧会是李氏皇族即位执掌天下,武氏政权很难延续;另一方面,她又希望
      武氏势力能够在她死后牢牢控制政局,不至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她刻意将营州之乱事态扩大,希望能够藉此扩大武氏执掌兵权的势力范围,
      依旧在政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晚年的武则天显得有些疲倦,她的注意力已经从政治事务上移开,转向因多年
      事务繁忙而被忽视的个人生活。这时两位名叫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兄弟成为她生活中
      两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因容貌俊美而受到武则天的宠爱,许多投机者趁此机会对他
      们大加奉承,曾有人赞美张昌宗(六郎)的容貌如莲花一般俊美,但随即就有人反
      驳说,倘若表述为“莲花似六郎”会更加恰当,他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称许。这位
      曾经对政治拥有高度热情和惊人判断力的女皇如今显得极为慵懒,由于她表现出的
      对政事的懈怠和意兴阑珊,张氏兄弟借机逐渐掌握了对政事的处理权。他们的肆意
      横行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而他们的愚蠢也令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同时对他们充满
      厌恶,这几乎已经注定了他们在武则天失势后必然会遭到厄运的下场。
      
          公元698 年,在外多年的庐陵王李显被迎接回朝,重新立为太子。七年之后,
      早已对张易之和张昌宗感到不满的大臣们突然行动,杀死张氏兄弟,准备拥立已经
      紧张到极限的李显复位。当武则天了解了眼前的形势后,情绪并没有什么波动,她
      平静而略带疲倦地签署了退位诏书,似乎一切早已在意料之中。
      
          此后李显重新登上皇位,武则天终于远离了政治纷争,度过了近一年的平静生
      活。这年冬天,她以八十一岁高龄去世,临终前留下遗嘱,去皇帝尊号,称则天大
      圣皇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坟前矗立起一座无字石碑。虽然在一生的漫长岁月
      中,理智让她选择了一条远离情感的道路,但当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她依然选择
      与亲人相伴,坦然地到另一个世界里面对他们充满复杂情绪的目光。
      
          当武则天还在唐太宗身边做才人时,唐太宗曾经就一匹无法驯服的烈马询问过
      妃嫔们的意见。当时正值年少的武媚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答案:先用铁鞭抽,倘若不
      服就用铁锤打,如果还不驯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这个故事后来广为流传,
      因为人们都认为它最能反映出武则天坚韧而残酷的性格和行事方式。
      
          能以这种心态去追逐成功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会望而生畏或者在中途放弃,
      能坚持到终点的人往往在获胜之前就没有了对手。但人们想要知道的是,除了坚韧
      之外,究竟有没有必要拥有这样强硬的态度?为了成功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究竟值不
      值得?
      
          在武则天之后,唐中宗李显的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也曾经尝试着去获
      取政权,但是都没有成功,反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此可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高
      明的策略和坚韧的意志,残酷只不过是竞争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除了将政敌置于
      死地之外,武则天处理国家政事的能力也不容小视。事实上,倘若武则天没有非凡
      的处政才能,她也根本不能以一个女人的身份维持政局的稳定。
      
          对于在血腥的政坛倾轧中面临着你死我活式拼杀的武则天来说,倘若不采取决
      绝的手段,养虎以成后患,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灭亡;而如果在一种相对和
      缓的竞争环境里,不采取非常措施,单凭高超的策略和手段也能解决问题。但后世
      许多以武则天为楷模的人们却误以为只要拥有狠毒就会拥有一切,却将更重要的策
      略问题置于脑后,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