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世音爱上孙悟空(1)
      
          初看《西游记》那年,我正好十岁,对父母是既依赖又害怕,就像孙悟空对观
      音既依赖又害怕一样。那时我就认为观音是孙悟空他妈,当然并不是非得她生的不
      可,观音制造的也成—想那观音神通广大,找块石头,吹口仙气,那石头就变成孙
      悟空了。这是小孩子的想法,拿出来聊博一笑。后来长大了,又觉得孙悟空如此英
      雄,又怎么会没有美女来爱他,即使是好色的妖精女王之类的,都只会找上唐僧那
      个脓包,这也不可理解。《大话西游》硬扯了一个叫紫霞的陌生人进来,因不忠于
      原著,未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翻遍原书,才发现观音对孙悟空很有情谊,虽不甚明显,但以她菩萨正果的身
      份,对孙悟空如此偏爱,却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反观孙悟空,从无法无天到循规蹈
      距,虽有诸多因素,但观音的“领路人”的作用,可谓大矣,以“英雄难过美人关
      推之”,倒也合情合理。
      
          《西游记》中,完全是把观音当作美女来描写的,什么“乌云巧迭盘龙髻,绣
      带轻飘彩凤翔”,“眉似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第八
      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另按民间习俗,观音负有“送子”之
      责,有点类似于西方的“爱神”,清初大美人陈圆圆就有“四面观音”的称谓。而
      西天诸佛中,道性高,佛性强的人不少,为何却偏要观音这个美女来引渡真经,作
      者吴承恩看来有那么一点意淫成分,只不过格于礼教,下笔就打了折扣。然笔之所
      书,情之所寄,难免就留下点蛛丝马迹,让我揣测不已。
      
          话说观音与孙悟空初会,是在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之后,正得意忘形与天庭对抗
      之时。  观音初不以为意,遣座下弟子木叉出战,败回,在众神面前很失面子。女
      人嘛,若是对男人有了同情之心,怜悯之意,绝不可能产生什么爱情,须是佩服方
      可。观音有此一败,正是爱的起点。观音所保举的二郎神,却是一位风流种子,同
      样也是一位个性青年。这二郎神是玉帝妹子思凡下嫁人间一杨姓男子的爱情结晶,
      斧劈桃山救母的那位仁兄(原著所述与《宝莲灯》有出入),对皇帝老儿也是不买
      账的。观音说他“听调不听宣”,意思就是:“看在好歹是亲戚的份上,我可以帮
      玉帝老儿的忙,可要我在他手下当差,门都没有。”想到天宫诸神,连玉帝老儿自
      己,均一筹莫展,不记得有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亲戚,偏要由方外人士观音提出,
      岂非咄咄怪事?由此观之,观音对悟空由败生情,进而想到天宫的一段风流逸事,
      再进而想到风流逸事的结果二郎神,倒也符合一般人的思路。 
      
          却说这孙悟空与二郎神苦斗,不分胜负。这事关系天庭安危,直接当事人玉帝、
      王母等都还沉得住气,反倒是观音却稳不住了。无他,心系悟空尔。于是,坐立不
      安之下,就借了个由头,要一睹美猴王的风采了。
      
          果不其然,那观音道:“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果有神通,已把大圣围困,只
      是尚未擒拿……”列位看官,此话明夸二郎,实赞悟空。为何?当是时:众天丁布
      罗网围住四角,李天王与哪吒擎照妖镜立在空中,直接作战人员有二郎、梅山六兄
      弟和一只狗,如此以众凌寡,也只是打个平手,就算二郎有神通,又能比孙悟空如
      何?观音口中称悟空也由“猴精”变为“大圣”,而二郎号称“小圣”,岂不是就
      把二郎比下去了?又有人要问:“既然观音如此看得起悟空,为何却要抛杨柳净瓶
      去打悟空呢?盖观音与悟空初会,只是略有心意,尚未明朗。那观音突然间心生情
      愫,违反佛规佛纪,脑中恍惚,往往自欺以求心安,还要硬着心肠做出点事情出来
      让大家看看,此所谓野蛮女友的心态。观音想抛杨柳净瓶之时,未尝不在心里念叨
      “这死猴子该死”之类的狠话。只是那太上老君不甚识趣,硬要抢功,让观音姐姐
      空费了一番心思。
      
          这考验男女爱情,其事莫过于生死。待孙悟空被擒,生死系于一线,后又逃出
      丹炉,及如来至,压孙悟空于五形山下,其间连观音的影子也见不到。观音到底是
      何心理,虽不能直接得之,但从以后观音对孙悟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
      弯,就可知其自责心理过重。等有机会救出孙悟空的时候,那是肯定不能放过的。
      于是主动请缨担任取经团领导一职,好开后门让孙悟空得正果也。好在这趟差事无
      甚油水,倒没有人跟她抢。如来所谓“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只能骗骗那些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去边疆锻炼,哪能入这些佛门老油条的法眼。
      
          观音收沙悟净,猪八戒,小白龙,都是巧遇,惟独对孙悟空,却是特地留的编
      制空额。五百年后,两人再相会,这一段写得精彩万分。首先木叉问及,山下压的
      是谁,观音说是“齐天大圣”,并没有把他当妖精看,比对沙、猪、白三人客气多
      了。观音随后赋诗一首,可见观音对悟空的关爱。诗曰:
      
      
      
          堪叹妖猴不奉公
      
          当年狂妄逞英雄
      
          欺心搅乱蟠桃会
      
          大胆行私兜率宫
      
          十万军中无敌手
      
          九重天上有威风
      
          自遭我佛如来困
      
          何日舒展再显功
      
          待观音见了孙悟空,劈头一句就是:“姓孙的,你记得我么?”大妙!看似很
      不礼貌,其幽冤之情,溢于言表。大凡男女相思,常由此及彼,以己推人,问:
      “你认得我么?”言下之意无外乎:“我可记得你,姓孙的。”这五百年来念念不
      忘一个人,其心昭然若揭。大圣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
      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
      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眼,你从哪里来也?”这几句话真是字字泣血。孙悟空虽与
      天宫诸神有点交情,但自犯事以来,人人惟恐扯上同谋造反的嫌疑,纷纷与妖猴划
      清界限。虽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原本也不足道哉,但要落实到自己身上,也就不
      那么好过了。“相知”一词,更是经典。相知的都不来看他,而来看他的,那又绝
      对是在相知之上。观音马上就不打自招道:“我奉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
      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好一个“特留残步”,要说此时菩萨不偏心,那可就睁眼
      说瞎话了。
      
          随后两人商量取经事宜,孙悟空满口答应,菩萨居然连“喜”了两次,可算是
      破了大例。出家人讲究四大皆空,“喜,怒,哀,乐”,喜是排在第一位的。观音
      收沙、猪、龙三人,不曾见她一个喜,可收了孙悟空,这定力可就把持不住了,到
      底是何原因,还不是一目了然吗?
      
          至于取名一节,巧合得未免过分,都以“悟”字排名,显然是将就孙悟空(也
      许是作者吴承恩想将就)。观音头一句就是“姓孙的”,还有岂不知道这猴头是叫
      孙悟空的?是不是看木叉在旁,恐有流言,于是履行一下录用手续,以掩木叉之口
      耳?只不过前言已漏,后语补救,木叉又不是傻子,当然看得出来。等后来两人有
      机会,悟空和观音朝夕相处四天之久之后,孙悟空就再也不去找观音了,是不是也
      怕瓜田李下,人言可畏呢?
      
          从此以后,悟空和观音,就借了取经的由头,频频约会,偷偷地谈起恋爱来了。
      
          首先,观音给悟空戴了一顶金箍。
      
          这倒也不难理解。男女之爱,一方行为不简,另一方严加管束,让其重归正途,
      此爱之深,绝非小丫头片子般卿卿我我可比—这也甚是符合封建道德传统,如《烈
      女传》中的乐羊子妻,《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也。那观音神通广大,地位尊荣,
      决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个大扫帚也得扛在肩膀上走”的一等丫头花袭
      人可比。
      
          随后,又送了两件礼物,一件一领绵布直裰,一件是三根救命毫毛。
      
          这里就要说一说观音的个性了。观音生性吝啬,贪得无厌,如来传给她的三个
      金箍,本来是拿给唐僧驯服徒弟用的,观音就雁中拔毛,给唐僧找了两个脓包徒弟,
      另外两个就自己笑纳了,为自己招了两个不花钱的奴隶。她送礼的目的,不外乎是
      向孙悟空表示:“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以后要听我的话才行。”—此谈恋爱的不
      二法门也。再说了,孙悟空不想去取经,去扯住观音,这男女授受不亲,大违常规,
      如何扯得?可观音却一点也不生气,依旧循循善诱,苦口婆心,这关系岂非寻常?
      
          以后的事情就是顺水推舟,渐入佳境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