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炼钢刀
      
          公元三一八年,晋将刘琨为鲜卑段匹?(左石右单)拘禁,自知必死,曾写五
      言诗赠予他的别驾卢谌,在那首诗的最末两句是:“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后来研究中国古代钢铁冶炼史的学者常引这两句诗,用来表述当时炼钢史上的一次
      技术革新,并用“百炼钢”来称呼这种以折叠锻打为工艺特征的钢材。用这种技术
      锻造的刀剑和铠甲质量优良,极为名贵。东汉末年文人陈琳在他写的《武库赋》中
      称颂铠甲的精美说:“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从此“百炼成钢”这一成语,流
      行于中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日常用语之中。以比喻那些久经煅炼,非常坚强,因而成
      材的人。
      
          追溯中国古代百炼钢的历史,至少可以早到战国晚期,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
      址发现的战国晚期的钢铁兵器中,经检验有些就是以块炼铁为原料,在炭火中加热
      渗碳,多次折叠锻打而成的。到西汉时期,这种反复加热锻打的工艺日趋成熟。
      
          通过对从河北省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佩剑、钢剑和错金书刀的
      金相检查,表明当时这些钢件的质量比燕下都的出土品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减
      少了含碳不均匀的分层现象,夹杂物的尺寸和数量也有所减少,因此钢的组织致密,
      成份均匀。同时刘胜佩剑和书刀的刃部还采用了局部淬火的技术,使刃部坚硬锋利。
      应用刃部局部淬火制成的钢刀,刀刃坚硬而脊背较柔韧,刚柔结合,锋利而不易脆
      折,不但增强了兵器的杀伤力,而且降低了折损率,因而使格斗兵器的杀伤效能提
      高,从整体讲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美中不足的是以块炼铁反复加热渗碳锻打的工
      艺,是十分艰巨的劳动,真是所谓“千锤百炼”,费时费工。据说汉代一位最著名
      的制刀能手阮师,以他的技能艰苦劳动三年,才制成一千七百七十口刀,平均两天
      制刀三口,由于过份劳累,结果双目失明。为了改变由于块炼铁生产效率低,炼钢
      的发展因而受到限制的被动局面,人们努力探求利用可以大量生产的生铁,使它变
      得具有可锻的性能的新课题。大约到东汉时期,一种以生铁为原料的崭新的炼钢技
      术,已经成熟地应用于制作兵器,那就是“炒钢”的技术。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以后,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借助于空
      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氧化掉。在山东省临沂苍山发现的东汉环首钢刀,为我
      们提供了时代颇早的炒钢制品。那口刀全长达一百一十一点五厘米,在刀背上有保
      存完好的错金铭文,共十八字,为:“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
      清楚地表明那口刀制作于东汉安帝永初六年,即公元一一二年,距今已达一千八百
      余年。经过检验,钢的组织均匀,含碳量适中,约为百分之零点六至百分之零点七,
      夹杂物细小,刃口经淬火,相当锋利。由于表面氧化层不像块炼铁那样容易剥落,
      整个刀的抗腐蚀性能也有所提高。经用一百倍显微镜观察刀的断面,可以看到硅酸
      盐夹杂物分层明显,大约在三十层左右,表明铭文中所记的“卅湅”,数目正与分
      层数基本一致,正是制作时折叠锻打的次数。在永初六年钢刀出土以后,又曾在江
      苏省徐州出土了一件时代较它更早些的钢剑,剑上记明制作于东汉章帝建初二年,
      即公元七七年,是“蜀郡西工官”的产品,并记明为“五十湅”。经检验钢剑断面
      的分层现象,数目近六十层,也与铭文所记五十湅的数目接近。这两件东汉时的钢
      刀剑,雄辩地说明当时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兵器,质量优良,工艺技术已经达到成
      熟的水平。不仅如此,百炼钢制作的刀还输出国外,在东邻日本境内曾经发现过带
      有“中平”年号的钢刀,中平是东汉灵帝的年号之一,时当公元一八四至一八九年。
      它出土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东大寺山的一座古坟中,刀上有错金铭文:“中平口[ 
      年] 五月丙午,造作[ 支?]刀,百练清刚,上应星宿……”。铭中的“百练清刚”
      正如与陈琳《武库赋》中的“百炼精刚”相合,表明也是以百炼钢所制作。
      
          工艺先进的用炒钢制成的百炼钢应用于兵器制作,解决了原来以块炼铁渗碳制
      钢费工费时的难题,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刀剑的质量。到战争频繁的三国
      时期,吴、蜀、魏三国的统治者都极注意制作各种百炼钢利器,例如魏武帝曹操早
      年就曾与工师共作卑手刀,以准备起兵时装备部队。后来他令人制作“百辟刀”,
      分赠他的儿子们,他在《内诫令》中称其为“百炼利器,以辟不祥。”表明正是以
      百炼钢制成的宝刀。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还曾作《宝刀赋》,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描
      绘过以百炼钢制刀的生产情景。在江南的吴地,吴大帝孙权也极注重刀剑的制作,
      据梁陶弘景《刀剑录》所记,孙权曾在“黄武五年( 二二六年) 采武昌山铜铁作十
      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钢越炭作之,上有大吴篆字。”一
      次制作多达万口钢刀,自然是用于装备部队的兵器。至于蜀汉的诸葛亮,更是注重
      钢刀的制作,因而流传有“蒲元神刀”的故事。据《太平御览》所引的《蒲元传》
      记载,蜀相诸葛亮曾请蒲元造刀,蒲元就在斜谷地方开工制作,于是“熔金造器,
      特异常法”。刀制作时需淬火,他认为“汉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去蜀江取水,
      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派去成都取水的人,归途中
      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了进去。蒲元将他送来的水用于钢刀淬火,马上发
      现有问题,“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
      何故言不? ’取水者方叩头首服”。这个故事将蒲元说得过于神奇,自然大有夸张
      的成分,但透过其神奇的色彩反映出的事实,说明三国时淬火技术更向成熟发展,
      且已能鉴别不同江河的水质及其对淬火效能的影响。
      
          上面列举的事例,表明三国时期钢刀制作技术日趋精良。以百炼钢刀为代表的
      格斗兵器杀伤效能的日益提高,自然导致防护装具的变革,提高防护效能。防护装
      具的改进,又促使格斗兵器和远射兵器进一步改进。这些变化也自然改变了战场的
      面貌。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