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孙武子军事理论的又一个要点,也是品评战争优劣的最高标准。
      
          他认为,战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诸侯国的头等大事,所以要仔细
      考察。一旦战争失利,“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察
      之。”告诫君主、将帅对待战争一定要审慎,不能贸然行事。打起仗来,胜负取决
      于道、天、地、将、法“五事”,也就是五种因素。在这五种因素中,以“道”为
      首。什么是“道”呢?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
      之生,而不畏危。”要求所进行的战争符合国君和民众共同意愿。作到了这一点,
      就会上下一心,同生共死,临危不惧。孙子所说的“道”是个政治因素,要求所进
      行的战争应是正义的战争,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战争,只有有“道”的战争,才能得
      到民众的支持。
      
          在春秋时期,大凡战争,往往要出动几千辆战车,十数万士卒,还要从很远的
      后方运送军需粮饷。军费开支日耗千金。这在当时土地不太广袤的诸侯国,在生产
      力不太发达的条件下,不论是民众,还是国家,其负担是沉重的,因此,不能“暴
      师”( 军队在外作战) 过久,“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就会因为远途运输而使百姓
      贫穷,使国家的财力、物力耗费殆尽。孙武要求一个指挥员,一个善于用兵的人,
      兵员要一次征齐,不能一征再征;粮草军需的运输不能超过三次。甚至可以从敌军
      敌国就地筹集粮草。可以说这是珍惜国力体察民情的思想体现。孙子不但看到了战
      争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了对国力财力消耗破坏的不利的另一面。基于此,最好做到
      不战就使敌人屈服,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是这样说的,兴军打仗,能使敌国完整的屈服为上策,动用武力去击破,
      虽能同样使敌国投降,是下策;能使敌人全军完整的投降为上策,派兵去打败它为
      下策……因此,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好中最好的,只有不用打仗而能使敌人屈服,
      才是好中最好的。( 原文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
      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武在此提出了一个
      极高要求,强调了一个诸侯国首先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要有训练有素的精兵,
      要有指挥有方足智多谋的统帅,只有做到了以上三点,有了强大的后盾,才能不战
      而屈人,不战而得军,不战而拔城。他的这个军事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
      别是在诸侯兼并、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以较强大的财力物力,精锐庞大
      的军队,挟迫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可以获得成功。但若遇到国家的财力物力、军队
      的数量相差无几成旗鼓相当的情况就很难说了,还要靠军事统帅卓越的军事才能,
      士卒的勇猛善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武作为一个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的《兵法》十三篇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很多军事指挥家都把它作为必读之书。东汉末年,群雄之首曹操潜心研究过诸家兵
      法,最后得出个结论,“吾观兵书战事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代,太宗李世民
      对《孙子兵法》也很称道,他对手下名将李靖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毛
      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对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指导战争的名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孙武是中国的大军事家。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