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弩产生于弓
      
          春秋后期,在我国南方出了一个擅长用弩的大师陈音,他曾向越王勾践讲述了
      一个关于弩产生的美妙传说。他说:“弩是由弓产生的,弓是由弹弓产生的。而弹
      弓是远古的一个孝子创造出来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很简朴,饿了就猎食鸟兽,渴了
      就饮雾露泉水,人死之后,用白茅草缠裹,抛在荒野之外了事。有一个孝子,不忍
      心看到死去的父母的遗体被鸟兽残食,就做了一把弹弓,守护着父母的遗体,杜绝
      了鸟兽的侵害。后来有人把这件事编成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以后神
      农黄帝把木棍弯曲制成弓,把树枝削尖作成箭。凭弓矢之利,以威天下。继黄帝之
      后,楚国有个孤儿弧父,年幼无依,用弓箭狩猎糊口,慢慢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技。
      弧父把射艺传给了羿,羿又传艺给逢蒙,逢蒙传给了楚国琴氏。琴氏改进了弓,在
      弓干上加木臂,设机枢,制成威力更大的远射武器——弩。
      
          弩和弓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 第一是加大了张力。弓必须用双臂拉张,射手
      一手控弓,一手拉弦,这样它的张力不可能超过人的臂力。而弩则不同,不但可以
      双臂拉,还可以脚蹬弓背,用腰乃至全身的力量拉张,当时称这种拉弩弓的办法为
      “蹶张”。到后来,甚至出现了把几张强弩装在床架上,用几个人,十几个人同时
      拉弦的车张弩,可以想见,这样的弩,不论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比弓强了许多。
      第二,用弓射箭时,弓箭手双手拉弓,眼睛必须同时瞄准。但双手拉弓不可能持久,
      眼睛瞄准也就仓促。用弩时,则可事先把弩弓拉开,敷上箭,什么时候对准了目标,
      什么时候扳机发射,加上弩机上设有专门的瞄准器——望山,可以射得更准。第三,
      利用集中作战,先把弩张好,选择有利时机,一声令下,全体弩手同时发射,使敌
      人猝不及防。这种战法,是驷马战车的克星。
      
          弩具有这许多优越性,就在于在弓上装了一个木臂,木臂上装置了机括。通过
      机括控制弓弦发射。我国最早的弩,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就产生了。在我国新石器
      时代的遗址中,常常出土一种六厘米长短的条形骨、角、蚌片,几乎相同的是在其
      一端都开一个或两个小圆孔,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原始的弩的机括扳片。
      
          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了装有青铜机括的弩了。弩机包括悬刀、牙、牛等构件,
      比原始社会的骨、角扳片复杂多了。
      
          保存较好的一件弩,是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特别是弩
      臂等木质构件保存至今十分难得,这件弩全长约五十二厘米。弩臂是用两段硬木接
      拼成的,前面承弓处内凹,下端向上伸出,刚好含托着弩弓。弩臂前部稍宽,两侧
      还加衬了薄木片。距侧板后侧二厘米处两侧各有一个小耳,通过承弓处和小耳,可
      以把弩弓牢固地捆缚在弩臂上。弩臂的上平面刻矢槽。弩臂中段两侧有供手握的凹
      窝。弩机槽开在弩臂的后段,内装青铜弩机,弩机的牙、牛悬刀等构件,由枢装牢。
      机槽下还设一个半环护板,与后尾的小木柱相连,它的作用有点近似现代步枪扳机
      的护环,便于手扣扳机,又可在张弩后保护悬刀不被碰触。弩臂通体刷褐漆。弩弓
      出土时已断成几截,是用竹材制作的,中部由两层复合,用绸绢、丝绳层层包缠,
      再髹黑漆,全长约一百三十厘米。与这件弩一起还出土了一束竹杆弩箭,箭长六十
      三厘米。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厢前阑左侧的那具铜弩和整辆铜车马一样,虽是给秦始
      皇陪葬的模型明器,但制作精巧,完全仿照当时的实用弩。这具弩的弩臂像腰身修
      长的瑞兽,前端是兽头,张口衔住弩弓的弓弣,上面平滑,铸出矢糟,弩臂后部设
      机槽,内装弩机,下面保护悬刀的护板像瑞兽盘回的短尾。弩臂通体彩绘卷云纹,
      通长三十九点二厘米,弩弓也全是铜制的。弣部又宽又粗,渊箫部分渐细,长七十
      点二厘米。弓弦是由多股铜丝绞成的,两端盘成环扣,套在两端箫上。另有一条较
      细的铜绳穿过弩臂,拴系在弩弓弓渊与箫的相接处。经测算,铜车马是按一比二的
      比例制作的,若将铜弩复原成实用弩,弩臂长七十八点四厘米,弩弓长一百四十点
      四厘米。
      
          铜弩斜置在车厢前阑左侧,弩弓向下,弓弣部由两件焊死在车厢上的银质“承
      弓器”紧紧卡住。这样,站在车厢左侧的射手,只要俯下身,就可以握住弓弦,尽
      全身之力张弩了。同出的六十六支弩箭,绝大部分的箭镞呈三棱锥形,只有四支箭
      镞呈前粗后细的圆柱形。这些箭总长三十五点二至三十五点四厘米,复原后长七十
      厘米左右。从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弩,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铜弩在战
      车上的装配情况。特别是那两件“承弓器”,是战车上装配远射武器弩的关键。据
      文献记载,战国末年,就产生蹶张强弩了。韩国的谿子、少庥时力、距来三种强弩,
      射程达六百步,洞腑穿心,可惜没有见到实物出土。
      
      
      
          在先秦,还有一种连发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号战国楚墓出土
      了一件,长仅二十七点八厘米,但结构复杂,性能也比普通弩优越许多,这种弩一
      次可装二十支箭,连续发射十次,每次射出两支箭,射程达二十至二十五米,我们
      不妨称它作双矢并射连发弩。
      
          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包括弩臂、活动木臂、储矢匣、弩弓四大部分。
      
          先说弩臂,呈长条形,前端内凹,下部伸出承托弩弓的鹰喙状上钩的支突。再
      下是一个弯曲的手柄。木臂后端凿透孔,上装置了机括。通过机括控制弓弦发射。
      我国最早的弩,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就产生了。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常常
      出土一种六厘米长短的条形骨、角、蚌片,几乎相同的是在其一端都开一个或两个
      小圆孔,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原始的弩的机括扳片。
      
          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了装有青铜机括的弩了。弩机包括悬刀、牙、牛等构件,
      比原始社会的骨、角扳片复杂多了。
      
          保存较好的一件弩,是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特别是弩
      臂等木质构件保存至今十分难得,这件弩全长约五十二厘米。弩臂是用两段硬木接
      拼成的,前面承弓处内凹,下端向上伸出,刚好含托着弩弓。弩臂前部稍宽,两侧
      还加衬了薄木片。距侧板后侧二厘米处两侧各有一个小耳,通过承弓处和小耳,可
      以把弩弓牢固地捆缚在弩臂上。弩臂的上平面刻矢槽。弩臂中段两侧有供手握的凹
      窝。弩机槽开在弩臂的后段,内装青铜弩机,弩机的牙、牛悬刀等构件,由枢装牢。
      机槽下还设一个半环护板,与后尾的小木柱相连,它的作用有点近似现代步枪扳机
      的护环,便于手扣扳机,又可在张弩后保护悬刀不被碰触。弩臂通体刷褐漆。弩弓
      出土时已断成几截,是用竹材制作的,中部由两层复合,用绸绢、丝绳层层包缠,
      再髹黑漆,全长约一百三十厘米。与这件弩一起还出土了一束竹杆弩箭,箭长六十
      三厘米。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厢前阑左侧的那具铜弩和整辆铜车马一样,虽是给秦始
      皇陪葬的模型明器,但制作精巧,完全仿照当时的实用弩。这具弩的弩臂像腰身修
      长的瑞兽,前端是兽头,张口衔住弩弓的弓弣,上面平滑,铸出矢糟,弩臂后部设
      机槽,内装弩机,下面保护悬刀的护板像瑞兽盘回的短尾。弩臂通体彩绘卷云纹,
      通长三十九点二厘米,弩弓也全是铜制的。弣部又宽又粗,渊箫部分渐细,长七十
      点二厘米。弓弦是由多股铜丝绞成的,两端盘成环扣,套在两端箫上。另有一条较
      细的铜绳穿过弩臂,拴系在弩弓弓渊与箫的相接处。经测算,铜车马是按一比二的
      比例制作的,若将铜弩复原成实用弩,弩臂长七十八点四厘米,弩弓长一百四十点
      四厘米。
      
          铜弩斜置在车厢前阑左侧,弩弓向下,弓弣部由两件焊死在车厢上的银质“承
      弓器”紧紧卡住。这样,站在车厢左侧的射手,只要俯下身,就可以握住弓弦,尽
      全身之力张弩了。同出的六十六支弩箭,绝大部分的箭镞呈三棱锥形,只有四支箭
      镞呈前粗后细的圆柱形。这些箭总长三十五点二至三十五点四厘米,复原后长七十
      厘米左右。从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弩,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铜弩在战
      车上的装配情况。特别是那两件“承弓器”,是战车上装配远射武器弩的关键。据
      文献记载,战国末年,就产生蹶张强弩了。韩国的谿子、少庥时力、距来三种强弩,
      射程达六百步,洞腑穿心,可惜没有见到实物出土。
      
          在先秦,还有一种连发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号战国楚墓出土
      了一件,长仅二十七点八厘米,但结构复杂,性能也比普通弩优越许多,这种弩一
      次可装二十支箭,连续发射十次,每次射出两支箭,射程达二十至二十五米,我们
      不妨称它作双矢并射连发弩。
      
          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包括弩臂、活动木臂、储矢匣、弩弓四大部分。
      
          先说弩臂,呈长条形,前端内凹,下部伸出承托弩弓的鹰喙状上钩的支突。再
      下是一个弯曲的手柄。木臂后端凿透孔,内装启动铜栓。弩臂的上平面前后两端略
      高,前端有两条半圆形发射孔道。上平面正中凿一个后端开口的长方形槽,槽的左
      右两侧为弩矢的发射面,中部槽内装一个可以前后活动的木臂( 也可称为机廓) 。
      
          活动木臂是用扁条形硬木做成的,前端凿透底机槽,槽内用铜枢安装铜制悬刀
      和机牙。这件机牙与普通弩的机牙也有很大区别,很像一个鸟头,如喙的尖端正好
      顶住机牙的凹缺,活动木臂的后部凿一个可供悬挂的圆孔。
      
          储矢匣安装在弩臂的上部,前端方折,下面有两个半圆形孔。矢匣后部刻成虎
      头形状。虎额正中开一个方形进矢孔。匣内有三条矢糟,上部水平矢槽与进矢孔相
      接,左右的竖矢槽又与水平矢槽相通,在矢匣底部正中,还有一条伸入后端虎头下
      面的纵行机槽。当矢匣与弩臂安装在一起,这条槽供机件前后活动而用,所以叫机
      件活动槽。这件连发弩出土的时候,矢匣内有弩箭十八支。这些弩矢也是特制的,
      比普通弩箭小得多,长十四点三厘米,铜头铁杆,后套竹苛,其上嵌尾羽。
      
          弩弓是硬木做成的,长仅七厘米,两端有供系弦的小孔。弓内侧圆弧,正可与
      弩臂承弓处紧密结合,可惜弓弦已腐朽。
      
          有人经过反复模拟实验研究认为,弓弦应该是用筋或肠衣等富有弹性的材料制
      成的。弦的中间捆缚一根小弦杆。把弩箭装入矢匣,弩箭进入水平矢槽后,只要左
      右倾斜,弩箭就会落入左右竖矢槽,最下面的两支落在左右发射面上,压住弦杆。
      再用手将活动木臂向后拉,活动木臂前面的机牙勾住弦杆向后运行,弦杆运行到弩
      箭尾端,弩箭就会脱开弦杆,落在发射面上。活动木臂继续运行,当悬刀尾端碰到
      启动铜栓,尾端抬起,前端的喙突离开牙部凹缺,下沉至牙底,牙在弦杆拉力作用
      下,向前倾倒,弦杆从牙口脱出,迅速向前弹射,带动发射面上的两支弩箭射出。
      弦杆运行到前面,又被矢匣中落下来的弩箭压住。这时向前推动活动木臂,当机牙
      后面的支突碰到弦杆时,由于碰撞,致使牙口向上,勾住弦杆,机牙后部的凹缺向
      前,又被悬刀的尖喙顶住。恢复原来状态。整个发射过程说起来那么复杂,但实际
      操作只在一推一拉之中,十分简单。这种连发弩体形小,射程近,当是近战防身武
      器。
      
          由于弩的使用,促进了在中原大地驰骋千余年之久的战车的消亡,也促进了战
      争方式和战术的改变。在《孙膑兵法》中就有多处讲到如何用弩制胜的策略。
      
      ——泉石小说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