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 随缘寻胜境(2)
      
          采访者:你认为外资需要多长时间能真正进入中国的大众传媒?
      
          崔恩卿:我估计这个过程还相当漫长,但是不意味着不能进入那些边缘媒体和
      小的媒体。外资一旦进入,投资方必定左右你的经营,不能左右你的经营,他的投
      资就没有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左右经营一般来讲是个经营权问题,利大于弊,
      其利在于可以推动报纸市场化,而绝不是掌控报纸的内容制作,搞新闻自由化。
      
          采访者: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你认为中国目前传媒产业的生态环境如何?
      它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
      
          崔恩卿:我从事报业以来,2003年春季首次听到高层领导讲报业发展问题,核
      心是“三贴近”,这是报界的春风。尽管推进相当难,但会像雨后春笋一样,时机
      到了,气候到了,不可阻挡。但媒介作为党的喉舌的本质,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是中国的国情,主张“新闻自由化”的激进行为必然导致混乱。中国是个大国,
      我主张“报业市场化”,是把大众传媒作为信息载体,进入经营领域,能够自我生
      存自我发展,解决生存危机。在经营层面上,今后十年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主流
      传媒,今后十年会成为改革的主体。
      
          采访者:你如何看待报纸越来越厚?
      
          崔恩卿:厚报是大趋势。一是由报纸的媒介特性决定的,当代大众传媒本质上
      是“实用信息纸”,必然要承载足够的实用信息,以体现服务功能;二是竞争的结
      果,要增加信息量,不加到一定的厚度不行;三是广告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广告和
      消费信息。但盲目加也不行,加厚意味着要加大成本,没有一定的广告市场,加厚
      就有可能亏本,就会自己把自己拖死,所以一定要适度。
      
          采访者:你如何看待网络媒体?在新闻或广告市场上,你是否感受到网络媒体
      的压力?
      
          崔恩卿:我是个网盲,也不上网。但对网络,我的直觉是,网络的发展对传统
      媒体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和促进。第一,信息来源增加了,眼界扩大了,传统媒体的
      参照物更多了。第二,我们的信息如果不能够更好、更及时地反映最快的新闻,那
      肯定就要落后了。同时,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也是一种补充和延伸。过去,传统媒
      体地域性强,但穿透力不足,主要靠其他传媒去链接,现在有网络这个新渠道,信
      息发出后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两者是帮手,而不是对手,至少五至十年仍
      然是互补、互助、互动的。在广告市场上,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与传统媒体竞争的
      局面。
      
          采访者:你最尊敬的一位新闻人是谁?你认为中国哪份报纸最棒?
      
          崔恩卿:这个很难回答。新闻人的概念一般是指报业中写新闻的。我基本上是
      做经营的,我是把报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来解决报社生存和报业发展问题,在解决
      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好新闻的概念、标准基本上是相对淡化的。我主张评好新
      闻,但我们评出的好新闻与市场上畅销的、老百姓认可的新闻不是一个概念。难怪
      有人说抢好新闻不如早出报纸,这都是相对的。所以,我对老一辈新一辈新闻人都
      没法评价。报纸没有好报坏报之分,只有市场能不能接受之分,只能看它的影响力。
      具有相对深度的报纸可能只卖十万份,很市民化的报纸可能卖三十万份。我觉得,
      一张现代化的报纸包括党报基本构成应该是A+B ,A 就是新闻信息,B 就是服务信
      息,比例是3 ∶7 。
      
          采访者:明年(2004年)你就六十岁,是退休的年龄了,如果《信报》还需要
      你留任社长,你会答应吗?
      
          崔恩卿:我与《信报》董事会已经签了一个“卖身契”,是第一任社长、董事
      长,而且是法人代表,根据规定,一届三年,我可能一时半会儿离不开。但我确实
      想“告老还乡”,我回到家中几乎每天都和家人说这句话。我这叫阴错阳差续报缘,
      因为我现在还是市文联党组副书记,本来是兼社长,分管报纸,现在却成了主办者、
      操盘手。但是,毕竟是年龄不饶人,事业是青年人的,这是规律。
      
          崔恩卿,男,河北沧县人,1944年2 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一年制)进修班,1991年毕业于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经济管理专业。曾任共青团石景山区区委书记、中共石景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共
      青团北京团市委常委。1983年至1996年,任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北京青年报业总公
      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兼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
      
          2000年开始,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北
      京信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红骏马报刊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获“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奖”,事迹收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
      斗史》,并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
      究所兼职研究员。
      
          主持编辑“《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丛书”《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
      象研究文集》、《我们尝试了什么》、《新闻周刊三级跳跃》、《产业化:青年报
      刊业发展的前景与挑战》等,出版个人专著《报业经营论——北京青年报发展的轨
      迹》,主持编辑《北京娱乐信报》系列丛书《老实交代》等。
      
          《北京青年报》开启了中国报业经营化和报纸市场化的先河,而带领大家第一
      个吃螃蟹的就是崔恩卿。这位“报界奇才”的可书之处还在于,不但没有因“娃哈
      哈事件”与报界隔绝,而且再燃激情,重续报缘,创造了一个难以拷贝的新闻奇迹。
      
          专业报是追求行业权威,都市报是追求地域社会综合影响力,综合日报是一个
      规模,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边缘报纸创造了报业经营论、报纸媒介论和大众化、市
      场化、地域化的经验。任何一种报纸想要靠市场力量运作,就必须符合这“两论”
      “三化”。
      
          报纸是综合的,必须形成综合的影响力才行。不像盖楼,早晚都能卖出去。报
      纸不行,早晨上市有人抢,到了下午就成一堆废纸。它的收益只有靠影响力。
      
      
      
          我们国家会编报的人多,但会管理报纸和经营报纸的人并不多。这就需要职业
      经理人。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媒体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也是一种补充和延伸。两者
      是帮手,而不是对手,至少五至十年仍然是互补、互助、互动的。
      
          一张现代化的报纸基本构成应该是“A+B ”,A 是新闻信息,B 是服务信息,
      两者比例是3 ∶7 。
      
          崔恩卿与报界有缘,在北京青年报社一干就是十三年,之后尽管离开了报社,
      但仍是另一家报纸的分管领导,仅四年光景,他又进入报界,成为《北京娱乐信报
      》的创办者、首任社长,而且是法人代表。他也格外崇尚“随缘”,在给朋友的诗
      中写道:“跋涉新闻路,九天云鹤渡;随缘寻胜境,妙在有无处。”他告诉我们,
      这首诗的题目叫《随缘》。
      
          前后在报界英勇搏杀将近二十年,他一直坚守着“事在人为”、“无为而治”、
      “团队办报”、“办给大众”的信条,的确随缘找寻到了“胜境”。昔日,他在众
      说纷纭中和“北青报人”一起制造了“北京青年报现象”,导演了“新闻冲击波”,
      开辟了一条报纸市场化的新路,为中国报业经营论和媒介论奠定了基础。今天,他
      又带领“信报人”创造了“一个不可拷贝的新闻奇迹”,将一张周报改造成综合性
      日报后,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信报》的社会影响力就飞速提升,总资产达到一亿
      多元,是创刊时的四十八倍;广告收入成倍增长,2003年6 月已“闯过天门”,月
      广告刊出额超过四千万元;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数十万份,新办公地址面积将近四千
      五百平方米,是原有办公地的四倍多。
      
          首都报业,风起云涌,《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晨报》“三足”鼎
      立,《信报》、《京华时报》“二马”奔腾。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能以这种
      裂变的速度迅猛发展,谈何容易!
      
          在接受采访时,他称自己是个好激动的人,我们倒觉得他是个很自信而又谦虚
      的人,无论是说到过去的辉煌,还是谈及今天的灿烂,他都没有显露出丝毫的自满
      和狂傲。他给自己的画像是:竖子无谋,无以高求;心中有数,有所追求;扬长避
      短,风雨同舟;立而不折,胸有成竹。他说竖子无谋是真的,有所追求是在做事,
      胸有成竹比较牵强。他不承认自己有“北青报”情结,但我们从他的言谈中却真真
      切切地感觉到了他对“北青报”的那份独特感情。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持续了三个多小时。采访他,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那诗化的语言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诸如“雨雨风风十度秋,陋船有幸泛中流,游
      天戏海云为伴,指点江山笑作酬”,“无为闯奇路,意在事业兴,是非处处有,大
      可不必争”,既朗朗上口,又发人深思。
      
          现实中,传媒往往宣传别人积极,宣传自己不力,常常总结别人热情,总结自
      己不够。崔恩卿却不一样,他不仅注重而且善于借口传言、借笔立传。临别时,他
      还送给我们每人两本书,一本是反映“北青报”发展轨迹的《报业经营论》,另一
      本就是从策划到面市只用二十天、记录《信报》绝处求胜五百天的《老实交代》。
      
          (本书出版时,崔恩卿已从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据悉,香
      港某报业集团有意邀请其出任董事局主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