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做媒体的温和改良派(1)
      
          做媒体的温和改良派--访《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文/ 杨林萍  柏  松 
      
          采访者:大学毕业后,你在大学里教书,一教就是四年,这是一个主动选择吗?
      
          何  力:有一种人他会设立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会不断地努力。另一种
      人,他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说得好听是随遇而安,说得不好听是随波逐
      流。我显然属于第二种人。第二种人有的也会做比较重要的工作,主要看运气。 
      
          采访者:你在《中华工商时报》工作的时候,当时那里有很多现在看来媒体内
      比较有名的人。
      
          何  力:那会儿有很多人。很多经过了漫长的媒体生涯的“媒体角儿”聚在一
      起,就想办一张不一样的报纸。最初的这种不一样体现在形式上,如版头、标题的
      制作、版面、新闻的样式等,后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办报宗旨方面,《中华
      工商时报》一开始就亮明了“在商言商”这样一个口号,强调自己的“商味”、
      “民味”、“海味”。《中华工商时报》还有一个新的新闻体裁叫“观点新闻”,
      当时在国内出现是比较有创新的,这种体裁相对来说,是用比较客观的视角来叙述,
      把新闻的主观性压缩了。 
      
          采访者:后来这些人都选择了离开,而且大都变得比较有名了。
      
          何  力: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华工商时报》当时有许多很好的传统,
      但随着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消失掉了,那么很自然的情况就是,当《中华工
      商时报》停止发展或发展缓慢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新的发展空间。再有,就是我
      们要很客观地分析离开的这些人的去处,他们去的那些媒体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化的
      媒体。 
      
          采访者:这期间,你具体做的产品是什么?
      
          何  力:我在《中华工商时报》先做新闻,1993年、1994年做周末版,后来又
      回来做新闻。那时就想做一些思想性比较强的、“虚头八脑”的东西到市场上卖,
      但效果不好,挺灰心的。所以当筹备《经济观察报》的时候有人提出“要让思想成
      为商品”,我觉得这挺好,终于可以实践这个想法。 
      
          采访者:当时卖不好,现在就卖好了,这是一个什么原因?
      
          何  力:我觉得当时资源还是比较少。今天看来可能是因为资金强度的原因,
      终于使我们的产品可以呈现在希望阅读它的那些人面前。中国很大,有各种各样的
      读者群,各种各样的媒体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你那块磁铁的力量有没有
      那么强大,把你想吸引的人吸引过来。 
      
          采访者:你怎么看待在《中华工商时报》十二年的这段工作经历?这是一个不
      短的时间。
      
          何  力:怎么说呢,我一直认为媒体很难吸引一流人才,目前在中国这不是一
      个成长性特别好的行业。如果去银行,去保险公司,去证券公司,都会收获很大,
      媒体在这个方面有天然的弱势。其实也不完全跟体制有关。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像
      报纸这样的媒体,也不是大买卖,道·琼斯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2001
      年的销售额才十几亿美金。但是,毕竟《华尔街日报》的总编辑可以影响华府的经
      济政策,《纽约时报》驻华盛顿的记者可以经常参加白宫的晚宴,所以媒体记者除
      了物质上、经济上的追求以外,还有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这种愿望可能是与生俱
      来的。 
      
          采访者:《经济观察报》快速成长,并取得一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何  力:客观原因是这个时代在发展;主观原因是很幸运,我们有一个非常优
      秀的管理团队;相对而言,比较可贵的是,我们有更鲜明的企业文化;有一个价值
      取向更明确的管理团队和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和这些资源结合
      得比较好。 
      
          采访者:外界愿意或者你自己也喜欢被称为“温和的改良派”吗?
      
          何  力:我个人温和这件事特别简单,就是性格,就是胆小。至于报社,我们
      觉得“改良”的意思就是社会发展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求同存异的,互相承认的,
      导向未来的。 
      
          采访者:这些“温和”表现在哪些方面?该如何理解“理性、建设性”?
      
          何  力:一张报纸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优势,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在政
      治上立于不败之地?我想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尝到当初确定“理性、建
      设性”的甜头了。不管当初是权宜之计也好,或者是主动选择也好,到了今天就更
      是从内心里觉得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缓和了很多矛盾,更重要的
      是,我们发现中国确实已经开始有一些人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影响别人,用这样的
      方式来改变社会。这些人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他们是随着这
      二十多年发展而发展的。 
      
          “理性、建设性”就是说要强调共同点。我们很多人在想问题的时候,习惯强
      调彼此的差异,为什么不强调彼此的共同点呢?事实上彼此的共同点不是没有啊。
      
          采访者:从内容的编排上,你也多次提到平衡,如何把握?
      
          何  力:我相信没有两头甜的甘蔗,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当中。我们
      有两种选择,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是增加新闻,一个就是继续增加评论。我们一
      致的看法就是继续增加评论。因为如果增加新闻,那就变成了和别人类似的东西,
      你就没有办法跟别的媒体区别开了。 
      
      
      
          采访者:关于媒体内部管理问题,《经济观察报》好像有自己比较独特的理解。
      
          何  力:中国的媒体行业职业化程度不高。什么叫好报纸,什么叫好文章,什
      么叫好标题,什么叫好新闻?基本上是以主观经验为主,这些年逐渐有了一些客观
      的市场化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也是刚刚起步。《经济观察报》有一个所谓的口号是
      “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文明”,或者说建设报纸的工业化标准或工业化流程,其实
      应该说还差得很远。但建设新标准是我们的方向。 
      
          采访者:《经济观察报》从起步到发展的两年中,一定遇到很多困难。
      
          何  力:从大的方面来说,核心的问题是资源不足,人力资源和新闻资源,现
      在这依然是最主要的问题。在现有的资源背景和平台上,《经济观察报》客观发展
      的空间有限,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真正想进入一个主流媒体的行列,在政治、经济、
      新闻资源上应该有更大的突破。另外就是管理上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整合能力还有待
      提高。 
      
          采访者:你认为《经济观察报》目前有什么不足吗?
      
          何  力:有。如果我们在经济上能不断地发展,我们就会增加人,就会增加信
      息量,当然还有一个方式的问题。 
      
          采访者:是指语言和版面的改进,使其更适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吗?
      
          何  力: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希望能够在规模化的过程当中解决一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