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采访
      
          我走进莫斯科的一家百货商店。在秋日里。
      
          身旁是摄像机,手里是话筒,脑子里是一大堆问题:中俄贸易额今年为什么大
      幅度下降?中国商品在俄罗斯怎么不那么“火”了?’94  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
      莫斯科举办能树立起中国商品的新形象吗?为什么开展几天反应平平?俄罗斯人怎
      么看中国货?这些沉甸甸的问题当然不是一家百货商店所能回答的,但它们成了我
      走进商店的心理背景。
      
          这是一家中档商店,当我们正拍摄日本货充斥的电器柜台时,总经理来了,我
      就势问:“这个商店经营的进口货多吗?”“很多。”我又问:“有中国货吗?”
      他彬彬有礼:“不,本店不经营中国货。”我有些尴尬,硬着头皮又问:“为什么?”
      他说:“中国货质量不好。”尴尬中,我想,该料到会有这样的回答。前几年,中
      俄贸易红火的时候,中国商品大量涌入俄国市场,一时间,千军万马,鱼龙混杂。
      注了水的铁皮罐头,塞了稻草的羽绒服,都趁着没规矩的空儿混了进来,钱进了几
      个黑心贩子的腰包,坏名声却落在中国货上。就像中国人因为晋江假药就不信晋江
      货,因为温州劣质鞋就不信温州货一样,俄罗斯人上当一次,也不信中国货了。中
      国货甚至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受到抵制。因此,我得到这样的回答,不该意外。
      
          我们正在失去俄罗斯市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失去市场有诸多原因,惟自
      作自受这个原因最让人痛心!三度中国质量万里行,每次轰轰烈烈之后,都要感受
      一次沉重。良心、道德、规则、法律——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往往比质量本身还沉重。
      难道我们的质量万里行要延伸到国际市场上去吗?
      
      
      
          质量万里行不能包医百病,什么能治住病根呢?
      
          失去的,若要重新获得,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这次到莫斯科参加’94  中国出
      口商品展览会的都是大公司,人称国家队。要重新获得俄罗斯市场,国家队当仁不
      让。这次在莫斯科,他们是参展者,又何尝不是考察者?每一个在1994  年来俄罗
      斯市场看过的中国人都会获得新印象、新认识,这种考察的意义甚至比展览的意义
      还要深远,它会带来觉悟,带来调整,带来转机。
      
          在莫斯科,我接触了不少长期在俄罗斯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他们最了解俄罗斯
      市场的变化,最清楚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与他们交谈,便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和
      清醒。我问大使:“面对俄罗斯变化了的市场,您给国内经济界企业界什么忠告?”
      他没有一点迟疑:“不要短视,要有长远眼光。”说完,他转身走远,留给我一个
      意味深长的背影。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