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是我的福分
      
          耿照国,男,56岁淅川县厚坡镇四中学区
      
          口述时间:2001年9月5日
      
          这里的老人们常说:为人一辈子不盖房,不买地,是前辈子的造化,是福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上辈留下了房子和地,他可以坐享其成,这就是福分。
      我恰恰不是享有这种福分的人。从开始在自己家里办耕读班到办村小,从盖土坯房
      到集资盖砖瓦房,每当回忆起这几次盖房办学的情景,我都感慨万千。
      
          1964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许多人家孩子上不起学,我把村里辍学在家
      的12个孩子组织起来,挂起一块小黑板,办起了耕读班。由于家里条件苦,孩子
      们都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孩子们的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有十五六岁,最小的只
      有七八岁,原来都在一起上课,后来分成了两级复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屋里挤
      进了38人。在我的要求下,当时的大队干部用170元买下了两间破房。两年后,
      大队研究决定,将这两间房扒掉,再添点料,在另一个地方盖三间房,并由我具体
      操办。我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要跑遍9个生产队的18户人家喊人上工。他们都
      很积极,一喊就起,随叫随到。每个生产队兑的和泥用的麦糠,我也得一背篓一背
      篓地从一个个生产队的仓库里往回背。没盖过房的人可能没有体会,真是大工上了
      架,小工忙不下,我什么都得想,什么都得干,跑烂了好多双鞋。
      
          1970年,随着生源的进一步扩大,小王营村小学生增加到100多人,发
      展到4个年级。这时,教室又不够了。大队经研究决定在村外建一所学校,并抽两
      名干部和我作为建校的负责人。我住得最近,因此征料、组织施工、工地看护等任
      务大都由我来承担。在建校的4个月里,我家成了“后勤部“,60多岁的母亲和
      已有两个孩子的妻子做饭,烧水,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妻子还和我一起冒雨盖坯,
      排水。5月20日,19间土坯房全部竣工了。过去用葵花秆作骨架,麦糠泥糊出
      来的桌子与这些教室极不相称,我带领师生下河捞沙石,暑假期间和6个教师一道,
      自己动手,铸出近百块水泥桌面,学生从此告别了泥台子。
      
          1982年,我参加了南阳地区在南召县召开的普及小学教育现场会。这时,
      10多年前建的校舍墙体已出现问题了,在会后回家的途中,当时的县教育局局长
      贾春祥说,你那里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校舍太破旧了,你回去就发
      动发动,把办学条件改善一下。局长的嘱托,成了我心中的头等大事。
      
          这次扒掉原有的土坯房,盖起了3排33间标准化砖瓦房。由于村委工作不力,
      资金筹措等问题没有专人来负责,只好由我替他们造计划,筹资金。通往农田路旁
      有多少棵树,能采多少根檩条,能出多少根椽子,需多少个工时,如何分配到村组,
      都是我“战前“计划的内容。为动员群众支持建校,我组织召开党员、团员会,走
      访有抵触情绪的农户,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扩大资金来源,我拟了信件,
      向本村在外工作人员致信,组织捐款活动,也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钱多少不一,
      但大家的心情都一样。3个月后,小王营村小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30
      多间砖瓦房整齐排列,校门和院墙被整修一新,硬化了路面,花池里栽上了多种花
      木,数百棵常青树亭亭玉立。全校6个班的315名学生和10名教师开始使用宽
      敞明亮的教室。
      
          全县曾多次在小王营村小组织召开集资建校现场会,一时间,小王营出了名,
      我似乎也成了名人。
      
          回忆那难忘的岁月,我对去世的妻子感念不忘,是她,一个质朴、善良的农村
      妇女,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承担了全部农活和家务,以至于积劳成疾。一切都来之
      不易啊!
      
          (记录:侯薇)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