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珠峰·伟大的跨越(2)
      
          在海拔6500米的营地,李致新蹲在帐篷里无论如何也撒不出尿
      
          虽然已是3 月了,但珠峰大本营没有丝毫春天的讯息。夜里,帐篷里的温度是
      零下13度,帐篷外的温度是零下18度,白天是零下6 度。13日的一场暴风雪吹得帐
      篷里外都是雪,早上起来的时候,睡袋都变成雪白的了。接着而来的大风更是吹得
      人站不住脚,厕所也被大风吹垮了。
      
          尽管是这样的风,人们却看到了希望。他们用以往的经验鼓励着自己:最多刮
      到20号,一到月底风就停了,这是春天的先声。
      
          3 月11日,日本队的山田升、尼泊尔队的昂·拉巴克和中国队的帕孜力就带着
      72头牦牛往前进营地出发了,当天就到达了海拔5500米的1 号营地。第二天到达2 
      号营地。
      
          北侧登山线路的设计是建立7 个高山营地。
      
          登山的方式有几种,阿尔卑斯式和极地式,中国人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极地式,
      建立高山营地,把物资逐个从营地运送上去,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提高登山者的
      高山适应性。通常,第一个高山营地也叫前进营地,用途相当于大本营,用来缓冲,
      简称ABC,登达顶峰前的最后一个营地通常叫作突击营地。
      
          3 月13日,他们被大风吹下了山。15日,又有队员带着92头牦牛向山上前进。
      前进营地建不好,大部队是根本无法出发的。
      
          3 月16日,北侧的第一次行军开始了。每个队员背负十多公斤重的物资,沿着
      东绒布冰川,开始第一次适应性行军。天阴沉沉的,寒风夹着雪粒朝登山队员劈头
      盖脸打来,本来就因缺氧而呼吸艰难,一张嘴又被风和雪塞满,恨不得噎人断气。
      
          走出巨石累累的河谷,又钻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般的冰塔林——那冰蘑菇、
      冰芽、冰锥、冰洞、冰湖,泛着幽幽的绿光,景色无比奇美壮观,但每个人都不敢
      掉以轻心。海拔5600米的一段路上冰川活动剧烈,道路很陡,常常突然有巨石从两
      旁山坡滚落下来,非常危险。前进时都十分小心,有好几处要跑步通过。有几次遇
      滚石袭击,因躲避及时,才幸免于难。
      
          1960年,人类第一次从北侧登上珠峰的时候,这个冰塔林就曾是一个难题。
      
          当时的随队记者,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这样记述道:
      
          几座巨型冰塔并立在一起,像一道高峻的城墙一样堵住人们的去路。在冰塔林
      的上方,露出几条曲曲折折幽暗的裂缝。看来,这是惟一可以穿越的路线。但是,
      当人们踏上冰塔对裂缝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后,才发现这里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冰崩。
      很显然,从这里强行通过是极其危险的。队伍暂时停下来,开始寻找一条更安全的
      路线。正在这时,队员们在冰塔下的蘑菇石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标记。大家围了
      上去,原来在石头裂缝里放着一张纸条。这是走在大部队前面的副队长许竞带领的
      侦察组留下的。纸上用红笔写道:“危险!冰崩地区。攀右侧山嘴绕行,切勿停留!
      速去!速去!”抬头观看,果然,在右侧一座十几米高的雪坡上,侦察小组用冰镐
      在冰雪上刨出了一级级整齐的台阶,修出了一条小路。沿着这条小路行进不久,登
      山队员们就到达了海拔5900米的第二号高山营地。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山峰的资料都是前人用生命测量出来的。
      
          不久,李致新他们就又遭到一场暴风雪的袭击,只见狂风呼啸,飞雪飘扬,不
      得不在大风雪中安营扎寨。呼啸着的狂风与他们处处作难,刚扎住帐篷的一个角,
      就被大风掀开,于是十几个人共同合作,钉死一个角后,再钉另一个角……
      
          海拔5500米、6000米和6500米处建立起的1 、2 、3 号营地都是在这样的条件
      下建起来的。然而暴风雪丝毫没有停止的趋势。
      
          就在19日上午,1 号营地的五顶帐篷被一股强烈的暴风撕成碎块;下午,3 号
      营地也有帐篷被狂风撕毁。队员们被冻得瑟瑟发抖,连呼吸也非常困难。只好钻到
      其他未被撕毁的帐篷内躲避暴风雪,好些天被困在里面动弹不得。
      
          “那风吹得人烦躁不堪,简直要发狂,怒不可遏。”所有困在帐篷里的人都有
      这样的回忆。
      
          困在帐篷里,李致新碰到了登山以来第一大难题,他撒不出尿。
      
          在高山上上厕所不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还有危险性,厕所修在营地附
      近,一般在营地和厕所之间要拉上绳子,防止迷失方向;在天气极其不好的情况下,
      人也是能被风刮跑的。高山营地通常都不大,大多会建在山脊上,所以说,上厕所
      是有危险的。
      
          而此刻,风太大了,堵在帐篷口,谁也不会为这么点小事去和暴风较劲,但就
      是这么点儿小事难住了大小伙子。
      
          和李致新一个帐篷的是北侧攀登队长宋志义,一个有着8000米经验的老登山运
      动员。他说,拿个罐头盒不就解决了。老英雄可以,小英雄可办不到。李致新为这
      泡尿急出了一身汗。
      
          在登山方面,李致新一直认为自己有天赋,这是他学生时代第一次攀登玛卿岗
      日山的时候就发现了。
      
      
      
          玛卿岗日山又叫积石山,以往人们都称之为阿尼玛卿,它坐落在黄河上游以北,
      青海境内,是东昆仑北支的布尔汗达山脉最高峰。最高峰区域——玛积雪山,由十
      多座雪线以上的雪峰组成,主峰玛卿岗日峰海拔6282米,二峰海拔6268米,最早攀
      登上此峰的是由北京地质学院师生组成的登山队,他们在顶峰上留下一张从勘探日
      记本上撕下的纸,上面写着:“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高山科学事业,胜利登上此
      峰。”
      
          在当时,地质院校的学生们攀登玛卿岗日峰是具有科考和登山双重意义的。同
      在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读书的李致新和王勇峰一同加入学校的登山队就攀登了玛卿
      岗日山。
      
          那时候的登山装备很简陋,穿的是老式的登山靴,又沉又硬,也没有下降器,
      还要自己用绳子打抓结,以达到安全下降的作用。就在这么艰苦的登山活动中,李
      致新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长:生火,做饭。
      
          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大增,发现自己和山挺默契的,高山适应很快,干起建营地、
      做饭这些事一点儿不烦,还挺有乐趣。在玛卿岗日,他还露了一手:拔丝地瓜。从
      前只见过,在山里也是初试身手。当然,程序是对了,但丝儿没有拔出来。大家拿
      他开心:这哪是拔丝呀,大连水果糖嘛。这成了登山队的一个典故。
      
          被戏称为“大连水果糖”的李致新认为,要论登山中的苦自己没有吃不了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