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珠峰·伟大的跨越(3)
      
          能赶上史无前例的珠峰南北大跨越是每个人的幸运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一个可以和喜马拉雅山相匹敌的山系了。数千座6000米以
      上的高山聚集于此,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10座排列于此。喜马拉雅,雪山
      的故乡。任何一个来这里攀登的人都是满心感动与崇敬的。
      
          群山之中,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来都是人们渴望亲近的地方。
      
          1921年,英国人向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一侧派出了第一支侦察队。从此,人类探
      索珠峰的历史开始了。1921年的这支队伍勘察了珠穆朗玛峰的北、西、东三侧,并
      且攀登上了东北侧的北坳,选定了第一条攀登路线:东北山脊。第二年,登山队登
      上了海拔8326米的高度。海拔8326米,这是当时人类所达到的最高点,距离顶峰只
      有500 米。
      
          英国向珠穆朗玛峰派出第一支侦察队的1924年,又派出第三支登山队,这一次
      到达了海拔8570米的高度,再次创下人类的最高纪录,但依旧没有登顶,这次攀登
      留下了著名的“马欧之谜”,队员马洛里(Mallory)和欧文(Irvin
      e)在攀登中不幸遇难。
      
          马洛里给人们留下的一句名言至今还在传诵,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去登山?”
      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除了这句名言之外,他和伙伴欧文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个谜题:他们究竟是登顶
      之后失踪的还是结束在攀登的途中?
      
          在队友的望远镜里,马洛里和欧文留下了攀爬的最后身影,一阵云雾飘过来,
      他们便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在山上,云就是风,就是暴风雪。山下看来轻
      柔缥缈的一片云在山上却能夺去人的性命。
      
          马洛里,那个和队友在珠峰帐篷里吟诵莎士比亚名句的登山家究竟有没有站在
      世界之巅?这个问题让人类不停地寻找答案寻找了76年,直到1999年,由美国人和
      德国人组成的马洛里—欧文搜索队在珠峰北侧海拔8100米的地方找到了马洛里的尸
      体,这个谜题依旧没有答案。
      
          马洛里之后的15年里,英国人又对珠峰发起了四次挑战,均以失败告终。留下
      了无数对珠峰骇人听闻的评价,诸如:这是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地方。
      
          当然,七次挑战的收获不止这些,人们对喜马拉雅山脉的认识也在一次次增多。
      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人类能够承受海拔8000米以上的缺氧环境。最大的发现是:
      源于藏族的夏尔巴人在作为高山搬运工方面有超人的素质。也是在这种发现中,人
      类确立了极地登山法,即,把登山物资向各个营地运输,步步为营的登山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侧山峰停止对外开放,而尼泊尔却在1949年建国并
      对外开放珠峰南侧的攀登,从此,南侧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开始兴起。
      
          尽管英国在1950年和1951年相继派出了以德玛和希尔顿为队长的两支侦察队对
      南侧进行侦察,但第一张登山许可证却是瑞士队在1952年获得的。他们经南坳开辟
      了东南山脊的路线,在春秋两季进行过两次突击,最高到达8595米,还是创造了一
      个新纪录,最终力竭而退。
      
          大约是上天感动于英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执著,1953年,英国人终于获得了在
      南侧向世界最高峰挑战的机会,在队长琼·哈顿的指挥下,队员希拉里和丹增于5 
      月29日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队长哈顿和队员希拉里因此获得了爵位封号,丹增也
      成为尼泊尔国民英雄。支持他们通向顶峰的正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夏尔巴搬运工,当
      然,也是丹增,为夏尔巴人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形象,使得以后的每个攀登者都义无
      反顾地相信夏尔巴人,正是这种信任使得珠穆朗玛峰南侧的攀登成为当地一个稳固
      的经济来源。
      
          1960年,中国人首次从北侧攀登上珠峰以后,人类终于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从
      此,珠峰的魅力一天强似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普顿曾经说过:珠穆朗玛峰被人们登上去以后,人们就
      可以去攀登自己所喜欢的山了。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们变换着各种方式来试
      探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之巅。
      
          从1970年开始,世界各地的登山家们掀起了一股攀登喜马拉雅大岩壁的热潮,
      先是英国队攀登安纳普尔纳南壁成功,接着德国队攀登南迦帕尔巴特也获得成功。
      而日本山岳会在珠峰南侧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的同时,也在试探着珠峰的西南壁,这
      是珠峰最难的路线。但从1971年开始的四年里,还没有人成功,1975年,还是英国
      人,成功完成了珠峰西南壁的攀登。
      
          随着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被世界登山家逐个征服,一个新的课题又来了:
      登山家们能不能不用氧气就攀登上8848米的高度呢?1978年,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
      尔和哈拉培突破了这个禁区。而到了1980年,梅斯纳尔从北侧以单人无氧的成功登
      顶迎来了梅斯纳尔的时代。
      
      
      
          登顶的人数也在直线上升。希拉里成功登顶后的十年里,只有15个人登顶,到
      了1979年秋天,登顶人数突破100 人,1985年秋达到200 多人,1990年春达到300 
      多人,1992年春400 多人。到1993年,人类登顶珠峰40周年的时候,登顶人数达到
      575 人次。其中,8 次登顶的1 人,5 次登顶的3 人。而女性登顶的人数从1975年
      日本的田部井淳子、中国的潘多以来,已经有29人30人次。截止到2001年,已经有
      873 人1172人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但也有165 人遇难。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地直上顶峰又从原路返回的传统方式。开始不断花
      样翻新地为自己设计出更艰险的路线和更长的里程,其中之一就是跨越顶峰。
      
          1964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希夏邦马峰后,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
      帅就这样问登山勇士:“珠穆朗玛峰,你们能不能从北坡上,而从南坡下?”当时,
      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用了17年的时间才从北侧攀登上珠峰,实现跨越该是一
      个怎样的壮举。
      
          以后,也有很多人设想组织两支队伍,分别从珠峰的南、北坡登顶,在顶上会
      师后再实施大跨越,北坡上来的从南坡下,南坡上来的从北坡下。是日本登山队最
      早把这种设想变成行动的。1983年12月,日本女登山家高桥通子和她的丈夫高桥和
      三,各率一支日本山鹿同人登山队,分别由南侧和中国一侧的东北山脊向地球之巅
      挺进。但是他们的会师跨越之梦,被漫天大雪吹得无影无踪。
      
          无论是中国队还是其他国家的登山队,谁都想把这个关于珠峰的顶级创意变成
      现实。直到20多年之后,贺龙元帅提出的跨越珠峰才成为现实。1985年,中国登山
      协会向日本、尼泊尔登山界提议,中、日、尼三国联合组成登山队,实现南北双跨
      珠峰计划。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热烈响应。
      
          开始于1986年的商议,在1987年的2 月终于成为正式的议定书。中、日、尼三
      国登山界的人士穿梭于北京——东京——加德满都——香港之间,长达一年之久。
      200 年的现代登山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终于有了蓝图。
      
          联合登山队的全称是:中国·日本·尼泊尔1988年珠穆朗玛/萨迦玛塔友好登
      山,英文国际名称为:China,Japan,NepalFriendshi
      pExpeditiontoQomolangma/Sagarmatha1988
      .珠穆朗玛,是我国藏语的发音,意为“第三女神”,萨迦玛塔,是尼泊尔人的称
      呼,意为“通达天庭的山峰”。西方人通常称为MountainEverest
      (艾弗勒士峰)。
      
          当时,由三国共同确定的登山任务是三项:1 .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友好和登山
      技术的发展。2 .从世界最高峰的南北两侧同时登顶跨越。3 .从世界最高峰通过
      卫星进行电视实况转播。
      
          后两项任务,哪一项的完成都是划时代的,在珠峰都是一个奇迹。
      
          在这个计划中,这本书的两个主人公:李致新和王勇峰分别出现在计划书人员
      名单中,李致新在北侧,王勇峰在南侧。
      
          能进入这个名单,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幸运。1987年,李致新和王勇峰在中国登
      山队是名副其实的无名小卒。半年以前,他们还是混在北京的“无业游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