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道不尽的盗版故事(一)
      
          文/ 张磊盗版史
      
          正如今天的不法书商为牟取暴利大量印制盗版图书一样,在古代,图书也存在
      着严重的盗版现象——古人称之为伪作。古代由于印刷技术落后,图书出版数量很
      少。有的古籍经过多年流传之后,逐渐流佚或失传。而那些利欲熏心的书商,往往
      用新本冒充旧本,或将普通本伪造成善本,有的甚至高薪聘请雕刻高手、抄手,摹
      制稀见的古籍版本。例如隋代有位叫刘炫的人,为迎合隋文帝酷爱《易经》的嗜好,
      竟伪造先秦著述的易经祖本——《连山》、《归藏》两部图书,献给隋文帝。
      
          在我国出版史上,大量作伪古籍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的。明代大学士高濂在《遵
      生八笺》中详细记述了宋元版书的作伪情形:“新刻模宋板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
      或用川茧纸,或用糊背方帘棉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早刮,
      以墨浸去臭味印成。或将新刻中板残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
      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
      处。或妆茅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
      俨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作伪之术,数不胜数。
      有清以来,特别是进入近代,印刷术得到迅猛发展,古籍图书的作伪手段越来越高
      明,不仅有宋元古籍一项是仿制的主要对象,就连明代的专供皇家御览的大字本古
      籍,以及清代康雍乾时期印制的珍稀版本也成为作伪的目标。
      
          经过中国近现代的多年战乱,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流传于现今的古籍
      已经越来越少,价值自然十分珍贵。在中国书店海王- 、嘉德等拍卖公司的古籍拍
      卖中,宋元时期的古籍可谓寸纸寸金。一页宋版书的拍卖价一般都在万元左右,成
      本成套的宋元古籍,更是无价之宝,如果谁家现在收藏有一套宋元古籍,就可以步
      入古籍收藏家的行列了。记得前几年海王- 拍卖公司以10多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
      一卷南宋《资治通鉴》的残本。巨大的经济利益、诱人的投资前景,促使古籍收藏
      热不断升温,促使一些靠造假起家的古旧书商,纷纷仿制古籍。近年来在北京潘家
      园、报国寺等民间古旧书市场上,来自天津、山西等地的不良书商,甚至简单地将
      民国时期或建国后影印的古籍版本,撕掉其中的版权页,用酱油搀水浸渍书页,晒
      干后冒充古籍原版书进行煞有介事的买卖,开口就敢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那些缺乏古籍鉴定知识又急功近利的“淘书人”极易上当受骗。
      
          盗版图书缘何猖獗?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苦衷。
      
          出版商安波舜说:“我从1994年开始打盗版,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取证;却往
      往买盗版书的订书条都拿到手了,没抓住人的手脖子,就算不上证据——有孤军奋
      战之感。”
      
          河北省蔚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某印刷厂盗印商务印书馆的图书,法院判该厂停
      止盗印,予以赔偿,但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下达已有半年,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在当地迟迟执行不了。
      
          中国不法书商盗印、仿制正版书的历史是伴随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而出现的,迄
      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到了现代社会,印刷制版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运行、
      合作方式的不断多样化,也在“盗版史”上写下了前所未有的猖獗的一页。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管理部门虽然每年多次对图书市场进行清理整顿,但盗版、
      盗号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一些出版社对此也深感无奈。
      
          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为例,2001年该社有200 多种图书被盗号,即盗用该社已
      出版的图书的书号而非法印制其他的图书。这类非法盗号印制的图书多为内容失实,
      政府严禁出版的涉及政治、色情、暴力类的图书,并印有骇人听闻、引人注目的书
      名。有些盗版、盗号的图书印刷精致,装帧考究,一般外行人很难分辨出真假。这
      些非法图书堂而皇之地占领城市、乡村的地摊、书摊,虽然错字连篇、内容庸俗、
      低级、失真,却迎合了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仍然有着广泛的销售市场。这类书籍的
      传播,对政府、对秩序、对道德的危害极大。
      
          盗版、盗号图书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业内人士认为:正版图书售价太高,非
      工薪阶层所能随意买得起。“买得起书的人不看书,需要看书的人买不起书。”
      
      
      
          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副司长张慧光女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图书盗版可谓成本
      低、有暴利,如果风险又小,盗版者必然趋之若鹜。”山西临汾的郭家庄有200 多
      户人家,曾经几乎家家都有印刷机,专门非法印刷教材教参。在村子的附近还形成
      了一个批发市场,有二三千人的发行队伍。这个非法盗印窝点在1996年被端掉了。
      
          商务印书馆版权处一负责人认为,印刷厂的恶性繁殖是盗版猖獗的根源所在。
      他分析说,全国目前只有565 家出版社,而登记注册的印刷厂却多达18万家,未登
      记的则不计其数。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印刷能力的严重过剩,也就必然使
      盗版泛滥。
      
          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副司长张慧光女士如是说:搞盗版的人甚多,而打击盗版
      的专业人员太少。地方的“扫黄”办、出版局、文化局都人手有限,跟铺天盖地的
      盗版相比,力量极不平衡,可谓寡不敌众。正版书有多大的市场空缺,盗版书就能
      弥补多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