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从南方战场上凯旋的曾偶像,的确是战功彪炳,声势赫赫,手下良将如云,谋
      士成群,帐中雄兵数十万,且占据七省地盘,整个南方也由“洪”改姓“曾”了。
      曾偶像达到了事业的顶峰,这个顶峰的海拔,很多人认为几近皇位。也就是说,人
      们相信,曾偶像只要扫除了道德障碍,完全可以问鼎紫禁城。
      
          那么,是不是此时的曾偶像已具备与满人叫板的底牌,改由自己来坐庄了?是
      不是此时的曾偶像已是万事俱备,只需一阵东风,便可翻云覆雨,城头变换大王旗
      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善良的人们解释道,儒家讲究“忠恕”。
      
          从忠的角度,他是一个坚定的封建卫道者,对儒家经典、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都有深入研究,并且著书立说。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实践者。他的日常言行及
      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军队的训练,无不体现出他作为实践者的坚强一面。
      
          从恕的角度,太平天国大乱甫定,有点社会威望的人,谁也不好意思令天下兵
      镝之余又被战火。拿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经过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十四年的残
      酷战乱,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亿一千多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而且国力
      严重虚耗。如再起烽火,不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又将有多少苍生惨遭不幸。
      这个大局,作为偶像级人物的曾国藩,不能不顾及。且他做人一贯讲究“以盈满为
      戒”,让朝廷忌讳的事他是不干的,所以洪杨一平,曾国藩就自请裁撤湘军。
      
          这种解释,令长相并不耐看的曾偶像变得含情脉脉、可亲可敬了。
      
          遗憾的是,这种解释仍只是推测,谁也没办法去了解一个官场老手内心的真实
      想法。
      
          可是,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有的人是相信王侯将相“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比
      如陈胜、黄巢、李自成,等等,《水浒》里的李逵也是敢于拿着板斧去东京夺鸟位
      的。那么,果真是曾偶像心软不忍吗?非也。曾剃头的外号可不是白送的。
      
          笔者更倾向于相信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推测,那就是由于曾偶像对成功毫无把握。
      
          曾偶像虽然一军独大,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时,左宗棠与曾国藩二人关系已
      经恶化,湘军失去一张巨擘;然后郭嵩焘、左宗棠又相互交恶,决策层之间出现严
      重问题;更严重的是清廷排挤曾国荃,敲山震虎;军事力量上又受损。李鸿章等势
      力集团未必会起来响应。他们虽不如曾氏集团强大,可毕竟是一个个已自成体系的
      集团了,必然会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不可能为别人火中取栗。何况,李鸿章决非
      省油的灯。
      
          李鸿章虽然是门生,却也是一个颇有野心和政治抱负的人。战争期间,他溜回
      老家安徽为自己做打算,仿效曾国藩创立湘军的治军模式,组建了一支新式军队—
      —淮军。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淮军在上海等地连战连捷,势力猛增,且军事配
      备强于湘军,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偶像若是起兵反水,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极好
      的消息,他可以道貌岸然,可以声色俱厉,不顾师生之情,领兵剿灭“湘寇”,既
      可以向清王朝邀功请赏,又消除了自己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带着这样比较现实的考虑,偶像如果把矛头指向紫禁城,李鸿章、左宗棠这些
      既有实力又有信仰的家伙不会沉默。按照传统的忠奸观,全国上下的老少爷们也会
      边骂边打,阻止偶像的反水行动。届时,推翻满清未成,汉族势力内部先自相残杀
      了。不要忘记洪天王在金陵屁股未坐热,多少老兄弟就已倒在自己人的屠刀下了。
      因此,匆忙起兵,只恐人心不服,导致四分五裂,难以收场。
      
          另一方面,紫禁城中的那批爱新觉罗们不会答应。虽说鸦片闹了二十年,洪杨
      又拆台,清政府衰落得是很快,但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支撑
      天朝大厦的石柱上的裂缝还未发展到坍塌的程度。在北方,清廷还有几支军队可以
      顶一阵儿,比如僧格林沁就不是吃素的。
      
          以上的推测无论有多少花样,终归结局是已定的——曾国藩毕竟不是“曾反国”,
      他是国之藩篱,而不是二五仔。况且,曾在晚清政局中是个决定性人物,但并不是
      唯一的决定性人物。于是,当左宗棠一纸书信试探曾曰“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时,
      曾国藩显得是那么木讷,这其实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最终,曾氏识时务,中央给面子。曾国藩还是选择被封了个侯爵完事,而不是
      学习平西王吴三桂反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