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官迷荫昌的纷乱人生
      
          在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中,荫昌的名头不算太响,但与他有关的人或事说出来
      你绝对会非常感兴趣。先说几个不会让你犯困的: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核心人物
      德皇威廉二世称兄道弟,关系铁得撕不开;他曾多次解袁世凯于倒悬之急,袁氏全
      家视其为“恩上”;他参与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当今每个文科生要求必须熟练
      掌握的,如对义和团和武昌起义的镇压;他有几个学生是任何学过历史的人都不可
      能绕开的,比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
      
          一
      
          荫昌的一生绝对算得上传奇,但他的身世平淡无奇。他虽是满族(正白旗人),
      也出生在北京,却不过只是平头百姓。由于没有过硬的关系,1872年,13岁的荫昌
      被选入京师同文馆德语班学习。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感到疑惑,京师同文馆是总
      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属的洋务学堂,级别很高,荫昌怎么没有关系反而被选入里面读
      书呢,而且所学专业又是在今天看起来很热门的外语?
      
          你有这种疑惑很正常,时代不同,观念自然也会大不一样,就好比以前人人轻
      看的歌伎,如今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家羡慕的歌星了。同样的道理,现在比较吃得开
      的外语专业在当时却被人所不齿。在同文馆刚成立的初期,招生办的工作最轻松,
      不要说有人来报名,就是连咨询的都没有。原因很简单,当时人们都认为,只要学
      习了洋文,便是投降了外国,去同文馆读书,咱丢不起那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有政府做后盾的同文馆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凡是进馆读书者,每人每月三两白
      银,学习成绩优异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至八两,最后可以增至十二两。这
      是一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在当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当家教,每月最多也不
      过八两银子。读书不但不花钱,而且还能养家糊口,真不错。但令人惊奇的是,就
      是没有人买账!既然软的不行,那就只好来硬的,最后决定从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
      虽然是挑,但去同文馆读书的人,不是无权无势,就是又蠢又笨,真正的大家子弟,
      早就花钱或托关系逃之夭夭了。
      
          于是我们应该很容易地想到,同文馆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荫
      昌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光绪三年(1877)刘鸿锡出使德国,清政府为了培养自己
      的翻译和军事人才,派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前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
      军。结果荫昌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遂被降为“四等”。虽然德语没有学好,但
      没有功劳也是有苦劳的,1879年荫昌报捐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10月许
      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政府真是白给荫昌发了那么多
      年“工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好一门外语很重要,如果荫昌能早点悟出这个道理,仕
      途道路可能会更平坦。
      
          二
      
          学习不好,这也没什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老粗,比如善于驭臣的刘
      邦和喜欢哭鼻子的刘备。荫昌后来的成就自然达不到刘邦那些人的级别,但对他这
      个学习不努力、资质平平的人来说,能被后来的历史记住已经很不错了。
      
          荫昌没有足够的才气,但绝对有足够的运气。他从京师同文馆毕业后被派往奥
      地利学习陆军,幸运的是他与德皇威廉二世(时为太子)分在同一队,更重要的是,
      他们俩很对脾气,平时相互之间说话都是以“老子”自居。不过,令人想不明白的
      是,像荫昌这种连德文都说不利索的人究竟是怎么和威廉二世交流感情的。
      
          正因为交了这么一个朋友,以后清政府与德国之间很多关系往来都少不了荫昌
      的身影。光绪十一年(1885)6 月,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荫
      昌出任翻译教习,他向李鸿章建议,由他介绍返聘德奥武官(估计都是以前的同学)
      数人来华任教习。因为推荐有功,故以候选知府任提调,后来又屡经褒奖,继补道
      员,升至武备学堂总办,其德文水平这才得到很大提高。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这一年冬天,李鸿章以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荫
      昌为随员。联军统帅瓦德西(德国总参谋长)与荫昌在德国的时候就曾认识,他知
      道荫昌与德皇的关系,所以很给他面子。荫昌在议和期间来回斡旋,有没有效果不
      知道,但确实挺耗费体力的。最后,经过李鸿章和荫昌他们的共同“努力”,空前
      巨额赔款(4.5 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 亿两)的《辛丑条约》签订,从此中国开
      始正式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在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
      国之欢心”的思想里,有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喜出望外,李鸿章、荫昌自然就成了大
      大的功臣。清廷授荫昌为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副司令),
      加头品顶戴。
      
          随后,荫昌借助自己与德皇的私人关系,于1901年7 月17日被清廷任命为驻德
      公使,8 月8 日兼使荷兰。荫昌任德国公使期间,天高皇帝远,无人约束,经常与
      威廉二世在德皇宫廷饮酒寻欢,不谈国事谈私事。宣统二年(1910)2 月,溥仪胞
      叔载涛到德国考察陆军,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涛甚为优待,派载涛临时充任禁卫军第
      四团团长,还特给德国皇族颈饰徽章,面子给得十足。而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全
      赖荫昌还在柏林的原因。
      
          因此,能交一个像威廉二世这样拉风的朋友,一个字:爽!
      
          三
      
          和今天金钱和权位最受尊崇不同的是,封建社会老师的地位非常高,在清雍正
      初年,更是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了“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而且特别突出
      “师”的地位和作用。荫昌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他却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光绪二十
      一年(1895)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才,曾
      做过武备学堂总办的荫昌便推荐了里面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
      珍。这几个学生在历史上做的事情虽然不太光辉,但多少也算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
      物,确实是给荫昌长了不少脸。
      
          袁世凯的人品大家都知道,这里不多说,他和荫昌尽管没有师生关系,但别的
      联系倒真是不少。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为了自保和捞取政治利益,出卖维新人士,
      导致光绪被囚于瀛台。光绪认为自己“十年困辱,均由袁世凯致之”,在他和慈禧
      死后,皇位由其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而载沣一直认为光绪被困,袁世凯是罪
      魁祸首,所以在他摄政的时候很想诛杀袁世凯报仇。这时,荫昌已从德国回来继铁
      良任陆军部尚书,位高权重,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最后这才将袁放
      逐回籍。袁氏全家感念荫昌的救命之恩,一直视他为“恩上”。
      
          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为什么荫昌要救袁世凯,难道是他已经觉察清朝气数已尽?
      历史很快给出了答案:1912年1 月1 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 月12日清帝下
      诏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结束;3 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成
      立。
      
          荫昌的结局是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民国政府与小朝廷之间凡有礼节性
      往来的场合,都由他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入宫;不久,荫昌又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上
      将,成为中国满族上将第一人。1914年5 月8 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
      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9 日荫昌被任命为办事处成员之一,兼任总
      统府侍从武官长;5 月28日北京参政院成立,荫昌是参政员之一。从这些事情上看,
      袁世凯对荫昌还蛮够意思的,至少没有一脚把他踹回老家去。
      
          有点恶搞的是,荫昌除了会交朋友和识人外,还是半个文艺票友。1915年5 月
      23日,袁世凯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这
      首歌的词作者就是荫昌。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
      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马屁拍得真是韵味十足,难怪成为官
      场上的常青树。
      
          这还不算什么,1916年6 月袁世凯去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荫昌任职如故。
      1917年7 月1 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期间,荫昌向黎元洪辞职,入紫禁城当上禁卫
      军统领,十几天的复辟失败后,荫昌进无路退无颜,曾自杀未遂,虽然仍任总统府
      的侍从武官长,但处境开始变得十分尴尬。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他的学生
      冯国璋成为代理大总统,荫昌于是被任命为参谋总长。1919年1 月11日免参谋总长,
      再次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1921年7 月1 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新国歌《卿云歌
      》,荫昌那首屁味浓厚的《中华雄踞天地间》也遂告废止。
      
          荫昌的经历无疑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没办法,这就是当时的国情,很多人通常
      都是这个政府的椅子还没有焐热就又被告知领导已经换人了。可能是小时候受到的
      挫折太多了吧,荫昌过惯了人上人的生活,十分有官瘾,只要权位还在,面子和尊
      严都是次要的。
      
          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家狗虽然没有野狗自由,但是最起码吃喝不愁,不用
      露宿街头,结合时下风气于是可以得出,有越来越多的人宁愿笼中哭,不愿墙外笑。
      其实说白了,除了少数的圣人或牛人,大家的弱点都是差不多的,尤其是人性的弱
      点。
      
          四荫昌一生中大部分的官职都是武官,可不得不说的是,他战场上的能力不抵
      他在官场上的万分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率北洋两个军前
      往湖北镇压,由于军队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指挥,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
      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10月20日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
      请袁世凯出山,清廷则招回督师无功的荫昌。袁世凯出山后,为钦差大臣,全权督
      办湖北剿抚,但是大势已去,任谁都无力回天。因此可以这么说,武昌起义的成功,
      荫昌的军事低能功不可没。
      
          其实荫昌骨子里更多的是文人的秀气,学生中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
      锟等人皆尊之为老师。他少年学业不佳,最后却在书法方面成就不俗;他是清王朝
      灭亡后又出仕民国的极少数满族权贵之一,貌似庸俗,而实巧黠,历事数主,居然
      还能远离政治漩涡;他算不上坏人,几乎没有靠主观意念做过什么坏事,对于倾覆
      的清王朝,他是怀有伤感的。如果是在别的王朝或时期,他应该是最平庸和默默无
      闻的那一拨,可事实上,他的确影响过历史。
      
          我们可以忘掉他这个人,但请我们记住那段历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