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节:戏剧、电影业的兴起及从业人员的酬劳(7)
      
        经过努力,1925年10月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终于在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中
      成立了一个戏剧系。北京美专校长是留学法国的画家林风眠,教务长闻一多,戏
      剧系主任赵太侔,余上沅任教授。其他教师尚有戏剧理论家宋春舫,剧作家丁西
      林等。
      
        在有古老文化背景的中国,传播话剧非常艰难困苦。旧中国从来看不起从事
      戏剧的人。" 戏子" 是社会蔑视演员的习惯称呼。从旧王朝一直到民国建立之后,
      社会上一直是" 娼" 、" 优" 地位并列。从事戏剧艺术者不外三种:其一是所谓
      " 门里出身" ,即一家几代人都从事戏曲的家庭,梅兰芳、谭富英、裘盛戎、李
      万春、李少春,叶盛兰等都出自梨园世家,代代相传,这些人的地位稍高于第二
      类。第二类是因为家境贫穷,谋生无路,把孩子送到戏班( 如" 富连成班" 等等
      ) 学戏并立下生死字据的贫家子弟,这些人往往文化低、知识少,自学而有成就
      者也是凤毛麟角,武生盖叫天、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京剧演员袁世海、评剧演
      员新凤霞都是其中佼佼者,而旧剧从业人员十之八九是这一类出身。第三类是真
      正出于自己对戏剧有兴趣、有才能的,尤其是生活并不困难而去做职业演员,所
      谓" 票友下海" 的就属这一类,但这类演员人数不多,社会压力对他们有时反而
      更大。
      
        中华民国成立后,轻视演剧业的习惯势力并未因提倡共和而有所改变,对待
      话剧界的贱视等同于戏曲界。每个从事话剧的人往往必须抵抗家庭与社会的双重
      压力,在他们克服生活贫困及职业技巧的困难之前,先得迎接社会的挑战。
      
        要想在北京这个保守势力强大的地方开办一个以培养" 戏子" 为目标的现代
      化学校,会引起多大的非难! 当时一个学生刘静沅晚年在《回忆北平大学艺术学
      院戏剧系》一文中写到:这个将近千年的封建帝都,虽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两次冲击,封建势力仍极雄厚。它们一方面造舆论,扬言戏剧是" 卑贱" 的职业,
      不应在大学里开设。另方面严禁子女到大学里" 学戏" ,尤其女孩子是决不允许
      的。以致第一班同学大部分是外省人,女生特别少。有部分同学,为了学话剧忍
      痛脱离家庭;在学习中,还得自谋生活。张寒晖、章泯……等同学就是这样。1925
      年7 月25日,刚从美国纽约结伴归国的三个留美学生闻一多、赵太侔、余上沅与
      早先在北京从事文化和报刊编辑工作的孙伏园共同拟成《北京艺术剧院计划大纲》。
      一年以后发表于《晨报·剧刊》第14~15号。这是一份迄今尚未引起注意的珍贵
      史料。大纲体现了闻一多、赵太侔等人关于建立艺术剧院的设想。它与普通的临
      时筹备的团体不同,与旧式的科班更有极大的区别,它是学习与演出兼顾、学校
      与剧院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正规的组织形式,目的在于振兴中国的戏剧文化事业,
      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大纲分五个部分,尚未收入《中国现代戏剧史料集》,所
      以,特引录全文如下:一、组织概略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