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清末五所大学的状况及教职员薪俸(15)
      
        1872年,英人美查创办《申报》首先在望平街设馆;20余年后,美商福开森
      的《新闻报》也在这里开业,与申报馆竞争;1904年,华人狄楚青创办《时报》
      馆于福州路望平街口,与《申报》、《新闻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尔后,《神
      州日报》、《时事新报》、《天铎报》、《民立报》、《大共和日报》、《民权
      报》、《民国日报》、《晶报》、《立报》等数十家报馆相继在这里开设报馆或
      批销处。1913年曾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而挨炸夭折的《亚细亚报》,也曾设在
      望平街上。就连" 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 天津《大公报》,也于1936年到上海望
      平街设立分馆。这条狭窄短促的陋巷,成为举世闻名的报馆街。
      
        文化人曹聚仁寓居香港后,念念不忘昔日上海报馆街:" 望平街这条短短的
      街道,整天都活跃着,四更向尽,东方未明,街头人影幢幢,都是贩报的人,男
      女老幼,不下数千人。一到《申》、《新》两报出版,那简直是一股洪流,掠过
      了望平街,向几条马路流去,此情此景,都在眼前。"20 世纪30年代,还有文化
      人对于望平街报纸潮做了如下生动的记载:" 黎明即起,到望平街上去看报纸潮,
      大约是4 点钟过后,那一带已经人潮初动,慢慢涨起来。到了5 点过后,便涨了
      满潮。那纵横半里地,人声嘈嘈,人影幢幢,可以说是水泄不通。沿着三马路外
      国坟山到四川路香港路一带,成千熟食档,同时活跃起来。直到午前9 时左右,
      报潮稍退,熟食档也就闲淡下来。"
      
        20世纪上半叶望平街的鼎盛时期,共有四五十家报馆集中此处,俨然成为新
      闻发布中心。上海滩最有影响的三大报馆都设在望平街附近,在望平街和三马路
      今汉口路。十字路口,西侧是申报馆在今汉口路309 号。,东侧是新闻报馆;时
      报馆设在望平街南侧的四马路今福州路。上,建筑很奇特,为7 层宝塔形,亦中
      亦西,门楼为塔状,象征" 中西合璧" 。清末民初数十年间,每天清早,报贩云
      集望平街,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有的车拉,有的肩扛,还有很多报童手提,
      将报纸发往上海各区和江苏、浙江等地,以及到处叫卖。
      
        例如: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望平街左右相望的报馆,家家大玻
      璃窗外,张贴各地消息。街上群众挤得满满地在探听,一个捷报到来,鼓掌狂欢
      ;一个报告失败,认为这家报馆受清廷指使,群众极度愤恨地把大玻璃窗打得粉
      碎。" 武昌起义后,黄炎培记录当时的见闻,生动地写出了望平街的影响力。
      
        每逢报馆出《号外》时,到这里来打听消息的人站满街头,贩运报纸的人更
      是把整条望平街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交通阻塞,车辆绕道,煞是热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