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帮派意识
      
          帮派产生帮派,对立产生对立。这种情形几乎成为这类裂痕家庭的一般规律。
      
          在旧社会的封建大家族中,长幼尊卑等级分明,很容易形成团伙帮派。解放后,
      中国社会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巴金笔下封建式的“家”基本不复存在。但
      潜藏在家庭中的帮派意识却似乎没有彻底根除。家长们在评价孩子时,常常情不自
      禁地流露出这种意识来:
      
            奶奶:“这孩子,到底是我们家的骨血。这个气球就是从他姥姥家带回
      来的,并且悄悄儿告诉我,别让他舅舅的孩子看见。”这时爷爷的表现一般是欣赏
      地笑笑。
      
            姥姥:“要不人说‘外孙是狗,吃了就走’呐!任你怎么亲他都不管用。”
      姥爷这时可能会这样反问:“你还指望他怎样孝敬你哩?”
      
            甚至爸爸和妈妈戏逗孩子也常常这样问:“亲爸爸还是亲妈妈?”
      “长大挣了钱是给爸爸还是给妈妈?”  除了特别机灵、特别早熟的孩子会回答
      “都亲”、“都给”外,一般的孩子是从爸爸妈妈中选择一方。因为大人们在很随
      意的对话中已给了孩子这样的暗示:爸妈是相互对立的两方,奶奶家和姥姥家是两
      个不同的“阵营”。
      
            如果说这种提问给孩子带来的仅仅是困惑与无所适从的话,家庭中真正
      意义上的帮派带给孩子的伤害则是全方位的(既有情感的伤害、心理的伤害,又有
      学习动力的消解)。毋需讳言,这种伤害最严重的时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
      时,好多家庭中出现了“造反”和“保皇”两个派别。记得我的一位好友,她贫农
      出身的妈妈揭发了“历史反革命”爸爸,工作队的负责人要她在两方之间迅速作出
      抉择时,她痛苦到了极点。因为她平日是与爸爸共同语言多,感情上更亲近,而此
      时妈妈却做了“弄潮人”,代表了主流……
      
            当然时代不同了,家庭帮派团伙的性质也有所改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
      冲击下,家庭成员间难以超越的是金钱的诱惑。
      
            笔者熟识的一对农民夫妇,生有一儿一女。为了给孩子们赚一笔教育经
      费,夫妇双双进城打工,把一双儿女留给了家中老人。不料,试工半年之后,女方
      被留了下来,做了长期工,男方却被解聘,回家继续种地。久而久之,夫妻间的差
      异就越来越大。种田的丈夫土头土脑,越来越木讷寡言,城里的妻子却纹了眉、染
      了发,越来越时尚光鲜。两人由差异产生嫌隙,又由嫌隙使矛盾激化。起初是那爸
      爸对渐渐懂事的女儿说:“你妈妈的钱来路不明!”那妈妈也对儿子说:“俺娃长
      大别像他,三棍子打不出个响屁来!”后来夫妻频频吵架,家庭中就出现了两个对
      立的阵营。  按孩子们的称谓来划分:
      
            第一个团伙:奶奶、爸爸、姑姑、叔叔。
      
            第二个团伙:姥姥、姥爷、妈妈、舅舅。
      
            两个团伙基本处于冷战状态,不直接对话,但却心照不宣,动不动就向
      孩子们放冷枪,彼此攻击。
      
            女孩儿大些了,懂得爱美了。听说妈妈回了姥姥家,就欢欢喜喜跑了去,
      向妈妈要钱,想买副耳钉。姥姥冷不丁说:“不会问你老子要去?衔上冰块化不出
      水的东西(骂那老子没出息)。”
      
            妈妈给女孩买了耳钉,女孩戴了起来,由不住想照镜子,被奶奶发现,
      就没好气地说:“上学的女娃打扮得这么油光鲜亮干什么?知道你那‘浪’妈就不
      会教好!”
      
            学校让交班费,孩子们回家问爸爸和奶奶要钱。
      
            爸爸说:“去城里找你妈妈要!问问她打工到底是给你们挣培养费呢,
      还是给你舅舅赚娶媳妇的钱?”
      
            奶奶附和说:“她既能买得起耳钉,自然也能交得起班费!”
      
      
      
            姑姑也插嘴说:“瞧瞧你妈穿得跟贵夫人似的,你们却像小叫花子!去
      城里现现眼,叫人们认识认识她是个什么东西!”
      
            对两个帮派的失望和反抗使姐弟间增强了凝聚力,两个小人儿又组成了
      一个小小团伙。姐姐对弟弟说:“与其央求他们,还不如咱自己动手呢。”她俯身
      到弟弟耳边说:“姥姥的铺盖垛下,靠墙的死角儿就藏着钱。”于是,两人商定:
      姐姐望风,弟弟动手,并且拉勾订立了攻守同盟。这样,他们不仅交了班费,还有
      剩余。
      
            当姥姥发现家中失窃,怀疑到姐弟俩头上时,那钱早就变成孩子们肚里
      的零食了。而且,两个孩子的嘴一个比一个硬:
      
          “你放钱的时候告诉我们了?谁知道你的钱放在哪里!”
      
            “家中的大活人有的是,为什么就怀疑我们两个!”
      
            当然,最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是奶奶这一方的人,因为他们明知道孩子需
      要钱,有“作案动机”。但他们却不无快意地保持着沉默。事情过后,他们甚至当
      着孩子们的面私下议论:“且不说娃娃们没拿他家的钱,即便拿了,也没有认错门
      子。她妈妈打工赚钱,曾填了她娘家多少?逢年过节,姥爷舅舅,几时给过压岁
      钱?”
      
            言外之意:“拿”得有理。
      
            姐弟俩的反应是冷漠、绝情,不买任何一方的账。奶奶的饭桌上什么好
      吃就只捡什么吃,早晨起床不叠被、不扫地。当爸爸强迫他俩帮奶奶干家务时,弟
      弟捅火炉故意荡一屋子灰,姐姐一洗碗就“失手”打盘、打碗……
      
            帮派产生帮派,对立产生对立。这种情形几乎成为这类裂痕家庭的一般
      规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