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家长和老师要传好接力棒
      
          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度”的把握,太难同太易一样,都是孩子
      完成飞跃的阻力。
      
          从事文学创作后,常碰到中小学老师和家长问我:该怎样辅导学生写作文呢?
      
          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发愁。
      
            为什么发愁?按学生现有的文化程度出了题,能写的文章不能写,未动
      手就先输了胆,这就是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不能怪学生,因为这障碍往往不是来
      自孩子自身。
      
            作文辅导,应该是爸爸妈妈(文盲除外)、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的接力
      棒,从孩子识字开始就“各就各位”,12年长跑,接力棒一直传下去。结果,我们
      常常在某个关键环节疏于职守,不自责,反而怨孩子:一样的题,为什么别人会写,
      你就不会?给孩子的畏难情绪中再加点自卑的催生素,助长着障碍的发展。
      
            可是,你知道别的家长在孩子的课业上下过多少功夫呢?
      
          我曾接触过一位小学模范教师,她讲了怎样与家长配合、从小就辅导孩子
      “写话”,由“写话”向写作文引渡的过程,感受颇深。
      
            她说她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学生的家长一般也就小学、初中的文化
      程度。文化水准是低了点儿,但没有关系,丝毫不影响他们当孩子写话的启蒙老师。
      
            她说,按照语文课本(80年代),小孩子入学后,首先学的是“大小多
      少、上下左右、人口手脚、爸爸、妈妈、牛马猪羊”等,一个月之后,就可以布置
      作业:回家去看爸妈在干什么,自己试着写上一句话告诉老师。不会写没有关系,
      让爸妈帮帮忙。没学过的字可以画圈儿、画三角形代替。事先,老师可以举一个例
      子,比如:妈妈○猪。“喂”没有学过,画了圈儿(三角形符号△也要让学生认识)。
      
            初生之犊不怕虎。孩子们一点儿也没有畏难情绪,甲写“爸爸○羊”,
      乙写“妈妈○鸡”。也有写“妈妈○△△”的,你问这孩子两个△代表什么,他说
      是老鼠。噢,原来是妈妈药老鼠。还有写“妈妈○爸爸”的。你问她这是什么意思?
      
          孩子说爸爸患了重感冒,妈妈在喂药。有一点儿与众不同的,老师就大加表扬
      ——有的很可能是爸妈的功劳,但我们没必要太认真,可以先把成绩归功于学生,
      重要的是扫除心理障碍,让孩子轻轻松松写话。字认得多了,老师的要求就要适当
      提高一点,老师说:“以前的一句话仅仅是四五个字,我们可不可以写得详细些呢?
      让爸爸、妈妈帮帮忙,写一句长点儿的话。”
      
            孩子放了学,说到自己的作业,家长家务再忙,也应有“接棒”意识。
      
          因为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度”的把握,太难同太易一样,都是
      孩子完成飞跃的阻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规律,帮他完成这一过渡。
      比如:可以是前边的话的重复,写成排比句:早上妈妈○猪,中午妈妈○猪,△上
      妈妈○猪,妈妈一天○三回猪。“妈妈一天○三回猪”这句话就有了总结的意思,
      这就是进步。再比如:爸爸左手○水,右手○草,叫羊又吃又△。这句话打破了前
      边的语言模式,已有了描述的味道,老师更应表扬。看过学生的作业后,老师可以
      提示:“爸爸、妈妈辛苦不辛苦呀?”孩子们必然回答“辛苦!”老师就说:“那
      么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爸爸(妈妈)多辛苦啊。’”把孩子自身的感受也加进去,
      就完成一个思维的飞跃了。
      
            这样一周写一句话负担也不算重。由一句再到两句、三句,逐渐到一段
      话,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记周记、日记的习惯,慢慢儿就进入作文的氛围。时间久了,
      学生自己就不满足于画圈儿代替生字,先用拼音代替,再问父母某字怎么写。针对
      他们认字的欲望和兴趣,接着就可以教他们使用小学生字典了。
      
          据这位老师说,当别的班到三年级开始训练写作文,老师苦于学生无话可说、
      作文太短时,她的学生已洋洋洒洒,欲罢不能了。
      
            我曾问她:“是不是此时就可以教学生文章的剪裁和谋篇布局了?”她
      说:“别急,那种技巧可以留给中学老师。”
      
      
      
            她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家居的日常生活到观察自然、社会生活。旨
      在告诉学生:大太阳的夏天、黄叶飘零的秋天、夜里的风、流动的光、闪烁的星辰、
      鸟语和虫鸣,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入文。同样,荷锄的农民、借钱落空的妈妈、妈
      妈脸上的愁容、贪了酒的爸爸、邻里的关怀、得了高分受表扬后的弟弟、可爱的和
      可厌的笑声、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无一不可以入文。只要学生毫无顾虑地写,
      海纳百川地吸收,小学生的文章不要怕长。学生文章的“短—长—短”(从无话可
      说到什么也想说,最后到精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由几任老师和家长协同完
      成。
      
            如上所述,学生作文水准的提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这其中小学老师起
      着开路先锋的作用。但事实上,初中老师接手的学生往往达不到这样的水准,而高
      中老师接手的初中生也经常达不到初中应达到的高度。
      
            这也不能怪老师。因为多少年来,学校衡量老师优劣的尺度,一直服从
      于应试教育的体制。重点中学的每个班级都有高考达标指数,这个班超标了,班主
      任、科任老师就获重奖。小学也如此,你所带的班统考成绩高,班主任和科任老师
      就是无可争议的好老师。
      
            为了应付高考、中考,平日就常作模拟考试。阶段性教学成果的检测,
      也取决于班级平均分的高低。考分定乾坤的做法,无形中就影响了对真实的教学成
      果的评价。而作文辅导需要一个“成果隐蔽期”,远不是一个字连写五次,正确就
      给个对号,错就打个叉那么简单、那么容易生效。再加上小学升初中,作文分数远
      没有语文知识占的比例大,那么,除了对作文教学痴心挚爱的老师,谁愿意出力不
      落好呢?
      
            况且,在小学,语文老师往往兼任班主任,教学和管理的重任常常使他
      们分身无术,他们辅导学生难免流于只抓共性、忽略个性的程式。
      
          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自家的孩子自己最了解。所以最好
      是父母配合老师,共同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  那么,如同上文所述,孩子的作文基础已经出现亏空,还能补得起来么?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方法正确,初中加高中六年的光景,孩子的作文能力是会
      提高的。
      
            我认为,要想得到写作题材,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力。人的主要知识
      都来自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  节假日时,可以领孩子到郊外,春天看残冰的消融,看冰下潺潺的流水,
      望农田的返青(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观察小草如何破土而出、枝头
      小鸟如何一唱一和。如果大人知道苏东坡“花退残红青杏小,燕子归来绿水人家绕”
      
          的诗句,可以背出来,与孩子一起品味早春与晚春的细微区别。如果遇到驱车
      送肥的农人,可以驻脚攀谈,让孩子观察一下农民的衣着、表情。回到家,就可以
      以《春》为题,让他写一篇日记。当然,秋天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有冬天的寒
      风凛冽,都可以带孩子细细观察,写出文章。
      
            如果生在城市,可以领孩子去看画展,让孩子体味西方油画和中国工笔
      画的区别、花鸟画与山水画的区别;说出为什么油画宜远看,工笔画宜近瞧。体会
      了展厅的艺术氛围,也可以到喧嚣的街市转转,观察一下行色匆匆的行人,瞧那刚
      走出饭店的酒足饭饱者,是怎样红光满面,腆着肚子,用牙签挑着牙缝儿,脸上洋
      溢着满足。而那外地来的民工,是怎样转转这个地摊,又到另一处讨价还价……
      
          只要父母亲稍稍留心,随时都可以发现“活教材”。记得大概是70年代后期吧,
      我领孩子在小镇的河边散步,突然听到高音喇叭响了起来,噗噗几声后,一个高嗓
      门喊道:“喂,喂,全体社员同志们,现在,马上到猪圈。啊——这次必须人人到
      会,商量割青草、压绿肥的事。啊——上级有任务,上至不死的,下至吃屎的,一
      颗人头五百斤……”  我让孩子驻脚细听,分析这段话有什么语病。孩子马上
      就找出:“现在”和“马上”两个词重复。“一颗人头五百斤”应该是“不论年龄
      大小,每个人五百斤草”。我说:还有个重复处,前边如果用了“全体”,后边就
      不用加“们”了,两个词都是表示多数,这也是重复。
      
            孩子又问:“马上到猪圈”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句不算语病,原来
      的猪场现在被大队部占用,这在修辞手法上叫“借代”。
      
            回了家,我让孩子就此写一篇文章,孩子不仅顺通了高音喇叭里的病句,
      还加了自己的评论。
      
            所谓观察,也并非只是用眼睛看。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调动感官参与活
      动。
      
            与观察力相应的,就是要提高孩子的感受力。什么是感受力呢?前边讲
      过,那位小学教师让孩子“写话”,孩子所写的“妈妈早上喂猪,中午喂猪,晚上
      也喂猪”仅仅是孩子观察到的现象,最后老师问:“妈妈辛苦不辛苦呀?”孩子又
      加一句“妈妈多辛苦啊!”这就是感受。当然,这种感受还是表层的、肤浅的。所
      谓提高感受力,就是要提高感受客观事物的力度,情景交融地加进自己的主观色彩。
      
          观察的阶段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感受的阶段就是在山水中又寄托了自己的
      情思。
      
          比如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送别时,莺莺唱道:碧云天,黄
      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点点滴滴总是离人泪……这一段之所
      以叫人回肠荡气,就是因为高空、黄叶、霜林、西风、大雁等众多景物中都有恋人
      的离愁别恨,景物即人意。尤其“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简直妙极。秋天的霜叶,
      黄叶飘零,宛若满腹愁肠又无处发泄的远行人,醉酒般飘荡无依,这不是莺莺小姐
      悲叹恋人张君瑞么?而且,其中的“霜”、“西风紧”都有影射的意味。作者感受
      力强,他笔下无生命的事物都能活灵活现,成为有感情色彩、有喜怒哀乐、有性灵
      的生命。
      
          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
      是如此。人人熟视无睹的露珠在花瓣上跳动,小鸟突然高飞,在诗人的笔下就能产
      生惊心动魄的效应;在“花”和“鸟”这样的小事物上,就能寄寓作者国难家愁、
      感怀时局的大情思,真叫人不可思议。也正是因为诗人的独特感受力透纸背,才能
      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效果。同样,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JP3 〗如青丝暮成雪”,更是气势磅礴,千古
      绝唱。他的“黄河之水”、“海”、“青丝”、“白发”,都已变成了“叹时光之
      流逝,叹宇宙之浩渺无穷,叹人生之短暂”的象征物,具有了抽象的意义。这种超
      越时空、纵横驰骋的想像力,才是感受的最高境界。〖JP〗  当然,中学生处
      于习作阶段,不能与文学大家相比。但是,对古典或现代的精品美文,一定要会欣
      赏,多品味。在这一点上,不要怕“眼高手低”。眼不高,手怎么会高了呢?那
      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感受力呢?
      
            第一、在观察中感受,感受后再观察。父母要引导孩子置身于生活,感
      受人世百态,体验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不要停留在口头上,
      要形成文字。
      
            同时,也要置身于自然,体验自然与人的和谐与对抗。
      
            第二、要讲究阅读质量。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时间宝贵,而这一阶段
      的孩子又特别容易相互传阅地摊上买来的不健康书籍。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把好阅读
      质量关。
      
            除了《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唐诗宋词选》可以作为孩
      子的常读书籍外,中外文学巨匠的精品美文也应选择一些放在孩子身边。或者父母
      读过后与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相互交流,体会作品的微言大义和独到之处。
      
          第三、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点滴感受,要帮他记录下来,鼓励他抽
      空写成文章。如果与某名家写的是同一题材,要与人家的反复对照比较,找出自己
      的拙笨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提高之后,文章的高下就取决于表达力的强弱了。
      表达力的提高没有诀窍,如果说有,那就是写了琢磨;琢磨了再写。不停地练笔。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