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我已经升不上去了
      
          Sam ,某英资公司驻上海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该公司在中国南区的销售。
      35岁,年薪30万,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多少人羡慕的工作,对于Sam ,却成了一种
      痛苦。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遭遇到了职场“天花板”。工作表现再出色,销售业绩
      再创新高,Sam 职位的至高点也永远只会是一个销售经理。比销售经理大的职位不
      是没有,但永远属于“空降兵”——按照公司的惯例,那个位置永远属于公司总部
      直接从香港或者其他亚太地区如新加坡派来的人员担任。Sam 现在的顶头上司就是
      个香港人。这种职场尴尬,Sam 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了。
      
          大学毕业,Sam 进入一家香港公司的上海分公司,一干就是六年。六年间,Sam
      从底层干起,一路干到销售经理,几年来业绩一直遥遥领先。但是相同的问题发生
      了:你干得再好,销售经理就是给你的最高职位,即便是光做销售,以这家公司的
      规模而言,自己在量上也很难再有突破了。那时候,Sam 年轻,直接找老板谈这个
      问题:“真的没有任何升职机会了吗?”上头的答复是:“公司就是这样子的,你
      还是安心工作。”明确告诉Sam 已经不可能再给他更高位置,给他增加人手、增加
      待遇,但是职位不会再往上升了。这一次遭遇职场“天花板”,导致了Sam 去念MBA。
      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MBA 都是不脱产的,然而Sam 却毅然辞职,放弃10万年薪的
      同时,还得承担高额的MBA 学费。
      
          第二年,MBA 即将毕业的时候,Sam 重新开始找工作。最后在两家公司里进行
      选择。一家是美国公司,待遇比较好,而且一进去就可以赴美国见习三个月。另一
      家是英国公司。考虑再三,Sam 选择了后者,也就是现在的这家公司。职位跟着业
      绩一起上蹿,第2 年,Sam 就已成为负责中国南区的销售经理。然而,之后的5 年,
      挂在Sam 头上那顶南区销售经理的头衔再也没有变过。抬头一看,Sam 再次发现天
      花板: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外资公司中国区的首席代表,可是拦在他面前的依然是
      那过不去的“公司惯例”。
      
      
      
          过了而立之年的Sam ,也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放弃一切,从头开始的年轻小伙,
      种种犹豫也随之而来。想自己创业,开个小公司。虽然凭自己对国内市场的熟悉和
      长期建立的客户关系,这足以成为小公司的基础,但是风险无法预计,很可能的结
      果是还没有自己现在赚的钱多。况且自己的太太当年因为怀孕生子放弃工作,如今
      是一个典型的“全职太太”,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而小孩的成长培养又需要很多钱。
      两相一比较,至少,现在的这个位置轻轻松松就可以保证整个家庭衣食无忧。一句
      话:机会成本太大。
      
          工作失去了向前进的动力和激情,自己创业又顾虑重重。Sam 开始采取消极工
      作的态度。刚刚进这家公司的时候,Sam 每个礼拜出差是家常便饭,现在除非大客
      户,一般不轻易出差,一种情况除外:可以带上太太孩子一道去的“出差”,而这
      种出差往往是出差为名,旅游为实;以前是总是根据客户的喜好把双方的沟通时间
      定在晚餐,经常深夜回家,现在他把所有客户的见面都安排在午餐时间;以前忙起
      来没个时间概念,现在公司规定5 点半下班,他6 点前准离开公司;就连自己以前
      最关心的销售业绩,Sam 也不关心了,只要业绩稳定,在这个标准上做多做少,都
      无所谓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