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力量(上)
      
          我被媒体捧成了“名人”。
      
          贾平凹先生说:“名人是芸芸众生用泥和草和着金粉捏出来的神。”宛如商店
      里悬挂着的衣服,翻过来,扯过去地让人品头论足。电视、报纸的连续报道,很快
      将一个偶然的话题引申到关于中国人才机制问题的大讨论,更有媒体称之为“陆步
      轩现象”,从而拉开了口水大战的序幕。
      
          中央电视台二套《对话》,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
      小平为首的“体制改革论”与以销售总监培训师、职业经纪人培训师、《北大学子
      》特邀理事王文良先生为代表的“个人奋斗论”展开唇枪舌战,争论异常激烈,各
      不相让,几乎争吵起来。电视机前的我不由自主地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千万莫为我
      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伤了和气,有失大家风范。亏得我的师兄,“北大教授副的,
      围棋二段业余的,文学博士真的”孔庆东从中解围,要不然,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
      演化为拳击场也未可知。
      
          《诗经。小雅》:“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自己笨嘴拙舌,却对巧言令色、
      夸夸其谈者素无好印象。但长安区XX局干部XXX 先生却当头棒喝,给我上了一课。
      
          我与X 先生年龄相仿,在长安地界,头可能碰破,但此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此人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徐松涛、周武兵拉我作解剖时,他恰巧在场,站在二位
      导演一边,鼓励我上京,揭露地方人事黑幕,我曾予以拒绝。不料X 先生却冒着被
      人穿小鞋的危险,自费赴京,仗义执言,在众多大家之中,在全国亿万电视观众之
      前,为我这个不相干的小人物鸣冤叫屈,抱打不平,其人品、勇气、胆识着实令人
      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且看他发表于《陕西老年报》的一篇文章,其观点可见一斑。
      
          ……倘若分配时实事求是,使其专业对口,学以致用,量才录用,任人唯贤,
      造福当地,则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缘何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假如舆论
      一律“万马齐喑”,文明便很苍白,改革便无生机。
      
          诚然,“北大毕业生卖肉”未尝不可,退休老教授还卖茶叶蛋呢。但时下,我
      国人才现状、构成及含“金”量表明,北大毕业生依然是亿万学子以及家庭心仪的
      品牌,有幸考中的青少年绝非等闲之辈,而顺利毕业则更是拥有一定知识的象征和
      标志。而我西部正值开发、建设用人之际,北大毕业生的价值焉能小觑!自然,如
      果北大毕业生在对口的领域未能胜任,那是他个人的原因。但刚走出校门来个用非
      所学,责任在他吗?至于怎么适应社会,那是步入社会以后之事。至于说陆步轩设
      出息,为何不上市应聘,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1994年国家才启动高校毕业
      生“双向选择”机制,在此之前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分配思想的偏
      差,分配中的问题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离开时空和历史来谈问题,合适吗?他本可
      能更好地发展,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理想!抑或当初陆步轩太“笨”,人家有
      些高、初中生都能进机关和事业单位,你就比不过他们?你“傻”到“家”了。
      
          值得提及的是,有人竟将社会各界人士对陆步轩遭遇的同情与关爱,臆断为
      “文凭崇拜”,冠冕堂皇地夸大时下“双向选择的纯净度”云云,不辨菽麦地称陆
      的遭遇是“人才使用与个人选择双向互动的结果”,殊不知恰恰在“人才使用”的
      本源上出了纰谬,无法“互动”,才呈现了扼杀人才的天下奇观。
      
          《华商报》发表“华商时评”:一个毕业于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的人在街头
      卖肉,确实有违常理,毕竟那是一个稍微有点文化的人就可以干的工作。
      
          同时坦言:这样的选择对于当事人来说充满了无奈……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将
      面临着人世的种种风险,面临出人意料的灾难……一个亿万富翁也可能债台高筑,
      一个政府高官也可能革职入狱……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也需要我们永远
      保持乐观的心态。
      
          同时断言:命运就是用各种不幸来促使人的成熟,考验人的耐力,人生的苦难
      在苦难最终被战胜之后,它就成为受难者的财富。
      
          《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为魔鬼教官的文章:《陆步轩,那一代人的一个背影
      》,其中写道:他是否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中的托马斯医生那样,以甘愿
      做一个擦窗工人来完成一种对社会的讽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