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力量(中)
      
          尊敬的校长先生,既然:“北大学生卖肉完全正常”,那么何不大刀阔斧地实
      行改革?在北大开设屠夫系,内设屠宰专业,拔毛专业,剔皮剁骨专业,那样卖起
      肉来岂不更专业。
      
          李教授不愧在官场上混得久了,深谙为官之道,懂得见风使舵。既然顶头上司
      发了话,得当圣旨来接,弯子转得倒挺快:没错,我确实说过愿意提供帮助,现在
      你来问,我还是这句话,可有的报道不全面,北大开创至今,毕业生少说也有几十
      万吧。“包”得过来吗?也绝不可能“包”。出了校门就是独立的人,出了校门就
      要学以致用自己打拼。打拼的路子很多,个别学生当街卖肉也不足为奇,谁规定了
      北大的学生就不能卖肉了?我看陆步轩卖肉就卖得挺讲究,他诚信经营,善于推销,
      卖出了水平,卖出了名气,他给肉店取名“眼镜”,就很有见地。虽然他初次分配
      没能“专业对口”,但自我选择时多少发挥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势。现在的大学生
      动不动就抱怨就业难,“专业定终身”的过时观念,应该摒弃,“宽口径,复合型”
      的素质教育必须推行,一流高校赋于毕业生的,不是一劳永逸的“就业保险”,应
      该是一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能力。多元化的社会,肉能卖得好,也是出息。
      
          大家都是胸膛挂笊篱——劳心过余。且看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怎么说
      :也说“陆步轩现象”近日,“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北大
      学子陆步轩,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陕西长安县的一家机械配件厂工作。由于学非所
      用,想调动工作也未办成,几次波折,最后只好当街开起了肉店,维持生计。
      
          这件事之所以引人瞩目,除了“北大毕业生”与“卖肉个体户”的鲜明对比,
      也与人们关心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才成长和使用环境不无关系。因为在此之前,为动
      员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去,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
      优惠措施。然而“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却与此形成了强烈反差,不能不引起人
      们的高度关注。
      
          人们关注的,不全是陆步轩个人的命运,而是西部有怎样一个人才成长和使用
      的环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陆步轩这样的处境?难道仅仅是个人时运、能力不济,
      才出现这一现象的吗?
      
          虽然“北大毕业”说明不了什么,但从陆步轩的成长轨迹看,他绝非是人们所
      说的“高分低能”的那种,在毕业分配不尽合理的情况下,他曾努力改变过;在无
      奈只好下海经商的时候,他还曾“红火”过;即使生意失败,只能卖肉为生,他也
      显示出肯动脑、会用脑的一面,一个“眼镜肉店”的店名,起得何等有创意!据报
      道,在经营上他也有板有眼,声誉颇佳。然而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他在学校所学
      的语言专业,不能用来支持他单枪匹马闯市场。尽管卖肉为生,合法经营,并没有
      什么不光彩,但是对陆步轩来说,显然用非所长。
      
          有人认为,人就是要适应环境,逆境才能锻炼人;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
      “优胜劣汰”,陆步轩虽是名校毕业,生意却没有成功,那他就不算人才。中国自
      古确有成大才者要“饿其体肤”、“磨其筋骨”之说,逆境中确有成才者,然而实
      践也证明,并不是人人都是超人,恶劣的环境同样能阻碍人才的成长;人才也并非
      “全知全能”,既能打鸣又能下蛋固然最好,但却并不完全符合人才成长和使用的
      规律。
      
          调查数字显示,东部平均每100 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西部只有2 名,东部乡
      镇领导的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64% ,西部不足20%.西部确实急需人才,但是也确实
      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呼吁人才匮乏,一方面本地人才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
      花很大力气引进人才,一方面却是人才用非所学,造成浪费。如果不改变人才使用
      的大环境,如果不是用求贤若渴的心情去关心人才的成长和使用,还会出现更多的
      “陆步轩现象”,从而使有志于参加西部建设特别是有志于建设家乡的西部学子感
      到寒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