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李秉喆的话语中甚至流露出一种悲壮感。
      
          “这正是三星打入电子市场的动机。当时我是对这个问题考虑了许久。各位也
      知道,三星进入电子市场时,我国已经有大企业先行抢占了这一市场。我和这个企
      业的老板是半个同乡,而且我们还有一层姻亲关系,因此当时街头巷尾纷纷议论,
      ‘为什么偏偏要抢电子市场’。但是当时我们调查了整个电子市场的大小、现有电
      子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率,同时还分析了未来市场扩大时的对策等等。分析
      结果表明,三星应该进入电子市场,这样才能调动相互的竞争积极性。我坚信:这
      就是当我们进军国际社会时得以相互生存的惟一一条道路。”
      
          李秉喆顿了一顿,当时他已有肺癌的症状,如果说话过多或过于激动,就会有
      哮喘的症状。
      
          “过剩投资、过剩生产、过多竞争”也不完全是浪费“谈到事业时,常常提及
      的词语有‘过剩投资’或‘过剩生产’。尤其是政府官员们常用过剩投资、过剩生
      产、过多竞争等字眼,并且还在三星开展某项事业的时候,拿这些话做理由,反对、
      阻碍三星的发展。实际上,除了韩国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所谓的‘中小公司专有
      行业’的说法,不存在只有中小企业才能从事的行业。然而在韩国却对中小企业有
      这样的保护政策,所以中小企业个个满足于现状不在提高技术方面做任何努力。结
      果这样的政策反而让中小公司失去了竞争力,每次进入国际市场总被击败。”
      
          李秉喆的主张逐渐显示出无限的激情。
      
          “当然,一些比较适合中小企业做的事业,如果由大企业来做大多会以失败告
      终。也就是说,大企业有自身的优点和有利的地方,相反也正因为是大企业,所以
      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说,大企业面对变化时的适应能力较差,缺乏‘柔韧性
      ’,在需要迅速做出决定和变化的事业上可能不太合适,而且大企业要做到这一点
      的话也需要花费很大的费用。”
      
          李秉喆对事业的开展和投资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论方面的依据。曾经有过媒体
      对李秉喆的事业观进行过采访,下面就来回顾一下。
      
          “过剩投资、过剩生产、过多竞争的观点是为了使国家的经济政策合理化而使
      用的字眼,同时也是非难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体系的浪费性投资时经常使用的用
      语。但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哪有不过剩生产的产品?拿汽车来说,全世界的汽
      车生产能力是每年8000万辆,而实际上每年卖出的汽车只有6000万辆左右,那么在
      已经过剩生产了2000万辆的情况下,难道我们就要停止再往里投资吗?反过来想想,
      其实正是因为是过剩生产的持续,全世界的汽车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才会不断地努
      力、互相竞争。如果坐着不动也可以把产品卖出去的话,还需要什么竞争?”
      
          “看起来好像是浪费或没有必要的投资,但是唯有在稍微做一些过剩的投资,
      并在做出投资后为了生存而倾注全力的时候,企业才会生出竞争力,得以生存下去。
      所幸虽然做了一些不必要的过剩投资,但只要稍微给予变化就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
      生产,所以也不能完全算是浪费。”
      
          + 李秉吉吉与现实主义思想李秉吉吉非常厌恶唯心主义的名分思想,也非常讨
      厌他人出于夸耀的意图而去开始某项事业。他认为只有政治家或说客才会做这样的
      事情。比如,有人说“我们国家也能制造出人造卫星,只要筹集足够的资金,从国
      外引进技术,就能把人造卫星射向太空。”不知说这话的人是否出于政治宣传的需
      要,但如果从开展事业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简直太不像话(此话出自20世纪70年
      代)。
      
          李秉吉吉一直强调,在选择事业方向的时候,不能只根据某种观念或理论做出
      判断,而应该分析是否符合现实,有无事实根据,现实的接触是非常必要的。而且
      他还强调,所谓现实主义重要的并不在于话说得有没有道理,而应该看这句话是否
      符合当前的现实;哪怕这句话符合10年后的现实,如果在当前起不到什么作用,也
      只能算是错误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也不能用现在的尺度来衡量过去。
      
          虽然李秉吉吉主张以长远的眼光去做事业,但是同时他也强调“企业的目标是
      在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持续的利益”。从这种观点来看,他常说,为那些不知何时能
      成功的项目不断地投资是发明家的工作,但却不是企业家应该走的路。当然,这并
      不是对投资未来本身的否定,只是李秉吉吉认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可以坚持到
      未来的持久耐力,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而只会在嘴巴上谈“未来”的话,那这个企
      业家充其量不过是个梦想家。
      
          连续亏损三年以上的企业,大胆说放弃吧李秉喆一直强调,永恒不变的真理也
      有与当前现实相左的时候。有一次我曾经向李秉喆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做某
      项事业或开始投资的时候,这项事业持续亏损的幅度可能到哪个程度?”李秉喆当
      时引用一位日本银行家的话做了回答。银行家说:“如果一个企业三年之内一直亏
      损,但今年转为盈余的话,可以继续做下去。但是三年以上一直亏损,企业主就应
      该改变想法了。”李秉喆为了证明银行家意见的妥当性,又做了补充解释。
      
          “一般的情况下,三年以上持续亏损的话,企业主已经接受了”亏损状态“的
      事实,认为亏损是理所当然之事,因而也就不再作出摆脱困境的努力。当然,一些
      需要长期的建设或准备期间的事业,从一开始就将亏损计算在计划内并准备好了对
      策,这样的个案则应另当别论。否则,如果运营已经步入正轨还持续三年以上亏损
      的话,我们就应该改变初期的想法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