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祭祀坑器物的解读(1)
      
          (一)贝壳与南丝绸之路两个祭祀坑在1986年被发现,均在内城墙与外城墙之
      间空地上。这种双层城墙的格局在古以色列地区也有类似发现。古以色列耶利哥城
      [1] 的城墙修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由两道城墙平行组成,两墙间距为10-12 英尺,
      其中里墙特别厚实,宽12英尺[2] 。
      
          两祭祀坑内物品有联系,也有区别,但能肯定同属一文化体系。
      
          坑内同时发现大量海贝,这些海贝已被证实不属于中国本土,而为印度洋沿岸
      物品[3] 。大件青铜器则因矿业实验,得知取材于云南省永昌。以上事实符合小件
      (贝壳)从外地带入,大件选材于当地的常理。
      
          哪些地区既在成都" 西南" 又属于印度洋地区呢?印度半岛的南端和" 埃塞俄
      比亚角" ,以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并且此三者之间的地理距离本身就十分接近。它
      们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2000公里左右。干脆让我们看看古代人的脚程到底有多远。
      
          著名的" 丝绸之路" 是如此被历史学家描绘的:在汉朝(公元前206 年始)是
      以中国北方的西安为中心,通过今天的新疆一直到地中海东岸的西顿、推罗等[1] 。
      但不同时期终端城市与地区发生过变化,如三国时期是黑海北岸为终点,隋朝时期
      则是印度河的入海口处。
      
          中国还有一条" 南丝绸之路" ,起点中心正是在成都平原三星堆地区,主要为
      雅安、成都和宜宾这三个城市。其陆地线路第一站为昆明,其后为永昌,最终可达
      印度恒河地区。
      
          但还有一条南部的海路,起点与终点都有变动,也可作为丝绸之路使用。从以
      上四川的三个城市一直到北部湾,另外一个起点是从古代南海[2] 出发向西,经过
      琼州海峡与成都平原运来的货物在今天越南河内附近的入海口汇合,然后开始西行。
      他们从今天南海向南,穿过苏门答腊岛北面的马六甲海峡,全部沿陆地海岸线航行,
      这可以规避风险并且有利于添加淡水;经恒河入海口,穿过锡兰岛与印度半岛之间
      的海峡,继续沿海岸线向北航行到孟买一带。从孟买彻底脱离陆地直穿阿拉伯海,
      最后经亚丁湾进入红海,这样就抵达印度洋。
      
          这群善于航海的人一面沿路做生意一面继续远行,那样可以将货物卖个更好的
      价钱。他们很可能从苏伊士这个地方被迫短暂上岸,使用了陆地工具,然后就换船
      沿埃及尼罗河(或者直接经过150 多公里的陆地运输到塞得港)继续在地中海里航
      行,终点可达今天的突尼斯(迦太基)。当然苏伊士这个地方可能是他们的终点,
      这里可作为其" 总部" ,接货到地中海去的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群人。奇怪的是,这
      条重要的丝绸海路的航线没有标注时间[1] 。实际上这条水路在以后多次被" 近代
      人" 使用,如唐朝和元朝等。
      
          关于苏伊士运河还有一点补充,或许有益于我们更加充分地理解古代的真实历
      史。一篇名为" 苏伊士运河的变迁" 的文章说:公元前610-前595 年,埃及伟大的
      君主尼科曾派遣一支海军环非洲大陆航行。直到瓦斯科·达·伽马进行航行之前,
      在2000年内,这类航行再未有人做过。人们至今仍无法肯定,尼科是否真的建成了
      这条贯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运河。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在运河开凿过程中,
      共有12万人丧失了生命。尼科的计划最终由大流士完成。在很多年内,船只定期穿
      梭于地中海与东方之间。到希腊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这条运河再次发生淤塞。
      
          从《圣经》所附的那份最古老的地图上再看这条红海通往地中海的狭窄地带,
      三分之二的地区被特别标示为低洼和水泊地,中间竟然还有一个叫苦海的湖泊,假
      如要开通这条河流,实际上开挖的工程量并不算太大。或许这个特别的地图本就是
      在暗示我们,这里曾经有水域连通着地中海与红海。在《圣经·名词浅注》中" 红
      海" 是这么解释的:希伯来文直译" 芦苇海" 。早期以色列历史中所指的是(一)
      在苏伊士湾头和地中海之间的一些湖沼。《出埃及记》第13章的史迹在这里发生。
      这名字也指(二)苏伊士湾,(三)阿卡巴湾和红海本身。
      
          从地理构造上也很好理解这条后来的陆地确实在那里曾经水路相通,拿一张西
      奈半岛的地图就可以看清楚,从苏伊士城起红海一直向西伸入,假如它戛然中断是
      没有道理的。肯定在远古时代这里有浅水连接,是后来的气候和地壳变化使那里干
      旱后成为一片陆地。与此具有同样命运的是,远古时代在西奈半岛上有一条支流繁
      多的埃及溪,其流域覆盖西奈半岛三分之二的面积。这条河流如今虽已不见踪影,
      但在《圣经》的地图上却清晰可辨。
      
          今天的苏伊士运河在19世纪由西方殖民者开通。苏伊士运河是我们认识这条重
      要的"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支点。但我也注意到丝绸北路的终点停留在腓尼基人
      居住的推罗和西顿一定有其神秘的原因。那就是,这条最早的" 丝绸海路" 是由腓
      尼基人开辟使用的,他们那里存有经营丝绸的行家里手,无论哪条路哪些人继续贩
      卖丝绸到中东,一定会去寻找这些" 老伙伴"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这条连通中国与红海沿岸国家的" 丝绸海路" 的使用,需要几个特殊的条件才
      成立。一是安全,为了保证安全肯定需要一个庞大的船队。另外,如此长的海岸线
      是一个巨大的" 跨国公司" ,各地的接应要十分顺畅而高效率。或者有一个全球的
      统治者统治着当时的全球,无人可以挑战,而这些运输船队也不过是他们的下属臣
      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