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中的喜和忧(1)
      
          由于《故事会》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采用“在缓坡
      上行走”的办法,不断地使刊物的发展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经济与读者心理,从1980
      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刊物发行始终保持在三百万册到四百万册左右,位居
      全国期刊发行的前列,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登上“珠峰”的感觉 
      
          在《故事会》的发展历程中,曾创造过一个中国期刊发行史上罕见的奇迹。
      
          那是1985年,在第一期发行达到七百二十四万册后,第二期《故事会》发行量
      再创新高,达到了七百六十万册,创造了中国期刊史上单期发行量的一个高峰。
      
          这是《故事会》在1979年那次拨乱反正,重新确定办刊思路之后所取得的重大
      成果。站在这座中国期刊单期发行量的“珠峰”上,作为主编的何承伟同所有的编
      辑们一样,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作为一名编辑,读者订数的增加,说明这本期
      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受到欢迎的程度。可是,何承伟在高兴的同时,却又
      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除了全国各地故事类的报刊正在相继诞生,市
      场竞争态势已经开始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即将展开之外,另一个
      方面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印刷纸张不断涨价,现在已由过去的每吨四百到
      五百元的价格,逐渐地涨到了八百到一千元,将来还有可能突破,达到更高的数字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事实已经说明这种当时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目前一吨纸张
      已经涨到了将近六千元左右的价格),刊物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发行量如此之大,却竟然会出现经济压力?
      
          因为此时的《故事会》为了让利于读者,刊物刚从原来的每期定价一角八分钱
      涨到了二角四分钱,这个价钱就相当于当时老百姓买一只鸡蛋的钱。可是,照此计
      算,《故事会》每印一册,就会亏损四分多。也就是说,此时的刊物是发行越多,
      印数越大,亏损就会更严重。
      
          一个极其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巨大的发行量不但不能给刊物创造利润,相反
      地却是更大的亏损。
      
          如果大幅度调价,不但会给读者增加负担,同时又会相应地影响发行量。
      
          如果不调价,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刊物就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长
      期因发行量巨大而出现亏损,最后刊物就无法再办下去。
      
          许多热心的读者知道刊物这种两难的境地后,纷纷给编辑来信,要求尽自己的
      一点绵薄之力,为刊物能够继续办下去出一点力量。
      
          编辑同志:
      
          听说贵刊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威胁,我和我爱人都非常焦急。十多年来,我们和
      《故事会》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它给了我们欢乐、幸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伴侣,这么好的刊物,千万不要因为经济因素而垮台呀。为了表示一点心意,
      特寄上人民币一百元,用以增加你们办刊的经费,钱虽少了些,但你们不难发现,
      在严峻的经济压力面前,有一大批热心的读者在关心和支持你们的事业!
      
          另外有个小小的建议,如今一包外烟黑市要买0.4 元,而一本脍炙人口的《故
      事会》才有0.24元,实在说不过去,价格不妨可以再适当提高一些。我们对自己喜
      爱的刊物也乐意多掏几个钱,大家齐心协力,渡过这个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
      
          辽宁鞍山钢铁厂  洪涛 
      
          编辑部:
      
          面对书价飞涨,读者怨天怨地,但我想你们编辑也一定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是呀,稍稍了解一点内幕的人都清楚,如今纸张在涨,印工费在涨,人工费在涨…
      …尽管你们有三头六臂也是顶不住的,看来你们在定价上又要有所行动了。对于这
      一点,我们思想上早已有准备,不会迁怒你们,因为你们也是无奈。只是希望《故
      事会》在新的一年里,和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质量,真正成为全国最有
      影响的的故事刊物!
      
      
      
          湖南湘潭大学  葛一鸣 
      
          这两封信,只是当时《故事会》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所收到的读者来信中
      的数万分之一。一封封发自肺腑的来信,读得编辑们是热泪盈眶,他们认为,作为
      一名编辑,天底下没有比读者理解更让人欣慰的了。于是,何承伟召开编辑部会议,
      为了不辜负广大读者的希望,刊物决不能靠好心的读者自己掏钱赞助来生存。提出
      了首先得进一步办好刊物,“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力求在题材上、栏目上、封面
      上有更大的突破。”然后再考虑根据市场的调价问题。
      
          接着,编辑部从主编到编辑倾巢出动,分赴全国各地,扶植新人,组织稿件,
      了解动向,倾听意见,思考对策。
      
          1985年前后,何承伟又与当时负责发行工作的蒋福海、殷锦荣、姚云平、陆祖
      成等人商量,调查市场情况。
      
          在综合了编辑与发行的各方面情况之后,面对逐渐出现的市场经济形势,《故
      事会》决定在照顾读者的同时,尽早地将自己进入市场运作,
      
          随着纸价的不断飙升,刊物涨价已势在必行。可是当时许多刊物为了自身的生
      存,长幅太高,致使订数陡然下降。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出现,《故事会》采用了一
      条适应市场的“在缓坡上行走”的调价办法。
      
          1985年底,《故事会》由两角四分调为三角,只长了六分钱。
      
          1988年3 月,全国期刊纸张供不应求,猛然一下纸张再次大幅度涨价,就是出
      再高的价也很难弄到更多的纸张,致使《故事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脱期。这时
      《故事会》调价为三角五分,每本只增加了五分钱。面对着如此猛涨的纸张价格,
      这种调价只能是杯水车薪,发行量达数百万册的《故事会》竟出现了亏损。
      
          发行量增加了,经济上反而出现亏损,这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在期刊发行上
      出现的一种奇怪现象,此时的《故事会》正处在这种怪圈中。
      
          这本刊物不是那种官方刊物,绝大部分都是靠老百姓自己掏钱订阅和购买,为
      了这本刊物的生存,也为了不给读者增加更大负担,负责发行的姚云平奔赴哈尔滨、
      武汉、福州、西安等地,与有关部门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原因很简单,定价三角五
      分的刊物,除去每本一角四分的发行费之后,只剩下了二角一分钱了,而每本的纸
      张成本,当时已高达二角二分,这还没有算印工费。也就是说,《故事会》每多发
      行一册,就要亏损一分钱,全国每期几百万册发行下来,全年的亏损就可想而知。
      
          猛看这位负责《故事会》发行的姚云平,大块头,一个典型的北方大汉,很难
      让人相信他是一个上海人。可是在这次谈判中,姚云平却充分发挥到了他上海人的
      精明。他一笔一笔地与有关部门算账,一点一点地讲刊物面临的困难,通过大量的
      工作,终于取得了相关部门的理解,使《故事会》在1988年纸张价格暴涨的情况下,
      出现了一个“平局”——既没有亏本,又没有利润。
      
          编辑们就这么辛辛苦苦地“白干”了一年。
      
          可是,正是这样《故事会》以涨价的增幅远远低于别的期刊,适应了读者的经
      济利益和心理承受,从而取得了读者的信任,为以后的大发行打下了基础。
      
          1989年,《故事会》定价为五角五分,总发行三百一十八万册。
      
          1990年,《故事会》调价为六角五分,每册增加一角。这个价格稳定了将近三
      年时间,发行量经历了一个曲线推进的过程。
      
          1990年第十期是调价后的低谷时期,总发行量由过去的三百多万册跌到二百七
      十九万九千七百八十九册。
      
          1991年出现回升,这年的第十期印数为二百九十八万二千四百一十三册,比去
      年同期增长约二十万册。
      
          1992年,发行量再次升高,达到三百五十三万二千四百一十册。
      
          事实说明,《故事会》在1990年的这次调价中是成功的,同时也逐渐地获得了
      读者的理解与支持,与当时同步调价的一些刊物相比,他的订户不但未曾下降,经
      过三年后反而增加了。
      
          可是,此时的纸价却“树欲静而风不止”,还在不停地上涨,面对着如此迅猛
      的长势,再像过去几年一样地实行“微调”,恐怕不能适应,如果照此年年调下去,
      读者也有些厌烦。根据几次调价中读者的承受能力,《故事会》决定在这再次调价
      的缓坡上迈一大步。
      
          1993年,《故事会》定价为一元,每册增加了三角五分。
      
          虽然只是三角五分,但比过去历次的调价幅度都大,作为发行来说也是心中没
      有底的。因为当时因调价而使订户锐减的期刊不在少数。
      
          这年10月,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了,本期印数达三百二十万零九百九十六册。
      
          1994年,《故事会》再次调价为一元四角,月发行量达三百七十多万册。
      
          1995年,出版社实行主编负责制,姚云平被正式调入《故事会》负责经营发行。
      
          这时,全国性的纸价再次上涨。
      
          为了进一步搞好适应市场化的调价工作,姚云平出差达二万五千六百公里,对
      中国期刊市场和印刷市场进行调查。六月,他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向主编何承伟作了
      汇报。
      
          何承伟在听了汇报后,面对着纸张提价,全国许多期刊都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
      情况下,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从下半年开始,《故事会》的封面由过去的江
      南铜版纸改成进口铜版纸,同时用最好的纸张进行内文的印刷。定价调整为二元,
      让期刊强行进入调整市场。
      
          可是仔细一计算,由于纸张上涨,会给刊物带来近六百万元的损失,再加上改
      版的纸张费,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时让刊物这样调价后进入市场,似乎会影
      响到刊物的发行量,同时波及到刊物的经济效益,许多人都不免有些担心。
      
          事实说明,这种强行进入市场的作法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由于《故事会》开
      始“改头换面”,变得越来越靓丽,他的发行量不但未曾减少,相反却有了新的飞
      跃,这年的月发行量达到了平均四百三十万册。
      
          这真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神话般的数字。
      
          《故事会》每期三个印张,竟容纳了七八万字,全年发稿达百万字,比一般五
      个印张的刊物容量都要大。读者也都是会“过日子”的普通百姓,仔细一算,她带
      给人们的是真正的实惠。
      
          经过近十年来的市场运作,《故事会》的调价得到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同,订数
      已基本稳定在三百万册左右,未曾出现因调价而订户骤减的现象,这说明在发行上
      所制定的“在缓坡上行走”的调价思路是适应了市场与读者心理的。通过几年的市
      场运作后,刊物调至现在每期二元五角的定价——这是目前中国低收入家庭每月都
      能承受的价钱。
      
          由于《故事会》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时期,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采用“在缓坡
      上行走”的办法,不断地使刊物的发展适应变化着的市场经济与读者心理,从1980
      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刊物发行始终保持在三百万册到四百万册左右,位居
      全国期刊发行的前列,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