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交流(5)
      
          3 .“上帝”的回报
      
          这是谁,竟从信中寄了一张照片给《故事会》?
      
          这是一位中国人在国外拍摄的照片,上面有几个外国孩子都向这位中国人拥去,
      亲吻着这位中国人的脸颊。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呢?
      
          信是由甘肃省广播电视厅寄来的,寄信人名叫韩怀鄂。
      
          原来,引起这些外国孩子如此高兴的,竟然是一本中国出版的《故事会》。
      
          韩怀鄂在信中是这样写到的:
      
          “我在国外时,身边也常有《故事会》,时时翻翻看看,丰富文化生活。有时,
      我把有趣的故事,翻译成葡文,讲给孩子们听,他(她)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时
      会伤心,有时会哈哈大笑,和故事中的人物共鸣。非洲孩子很爱中国,很想长大来
      中国旅游,看看东方古老的文明国家。寄去这张照片,是我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她
      们吻我脸颊的情景,是一种友爱的礼貌表示。”
      
          一本《故事会》,竟然飞越重洋,让异国的孩子也同样地享受到中国文化的熏
      陶,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力量。
      
          《故事会》积极主动地开展与“上帝”的交流活动,“上帝”便给《故事会》
      以丰厚的回报。
      
          除了像韩怀鄂这样的中国人,将这本刊物带到国外,讲给外国的孩子们听之外,
      有一些《故事会》的热心读者,在他们自己订阅和阅读这本刊物的同时,还不断地
      将这本刊物邮给自己在海外的亲人。
      
          远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华人王咏梅,有一天突然收到从国内邮去的一个大信封,
      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本中国出版的《故事会》。于是,她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
      来。很快,这位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就被刊物中那浓浓的乡情和生动有趣的故
      事吸引了,从此便爱上了这本刊物。
      
          以后,她每月都会定期收到国内亲友寄去的《故事会》,阅读这本刊物,已成
      了她的一种爱好,年年月月,割舍不掉。除了自己阅读之外,她还向热爱中文的美
      国学生讲述上面的一些精彩故事,同时还向美国的有关图书馆推荐这本刊物。
      
          王咏梅在看到“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的消息后,不远万里,积极地投
      入了这项活动。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她是这样表达一位海外赤子对这本刊物阅读
      后的心情的:
      
          “我很喜欢《百姓话题》栏目,‘说大事、小事,普通人身边的事;讲闲话、
      实话,老百姓的心里话’,让远隔大洋的读者感受到祖国真切跳动着的生命命脉,
      拉近了与当代中国人真实生活的距离,可以说做到了‘息息相关’,‘时时相通’,
      消除了我们旅居国外多年所带来的陌生感!”
      
          在热情赞扬这本刊物的同时,王咏梅还真诚地为这本刊物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她希望“民间故事金库”里面所选的作品,能够更精一些,更具经典性,特别是对
      一些名胜古迹的传说,能够更增加一些文化的风采。
      
          《故事会》使王咏梅与祖国贴得更近了。
      
          半高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土生土长的华裔,他给编辑部来信,要求捐赠两千美元,
      订购《故事会》的任何一期,分别将这期《故事会》赠送给中国国内所有的中学。
      
          为什么一位远在海外的华裔后代,竟要做出这样令人感动的举动呢?
      
          早在三年前,半高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于一个出身在国外的华人后裔,从小受
      到的是异国文化的熏陶,这次来到中国,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他用
      一双惊奇的眼睛,看着眼前的中国。有一次,他路过一家书摊,见有几个人在买同
      一本杂志,就好奇地走过去,一看这几个人买的是一本《故事会》,于是也向书摊
      老板要了一本。
      
      
      
          这本顺手买来的杂志,开始他也没在意。可是,当他晚上静下来翻阅时,不觉
      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既有现实意义,又有人情味,说尽了各
      个行业和各种人生,把他的思想带入了一个绝妙的境地。
      
          看了这本偶然买回的《故事会》,用半高的话来说,就是“竟如同吸上鸦片,
      上了瘾,每期非看不可——因为我觉得内容很不错。”
      
          作为一名华裔后代,他深深地爱着祖先曾生活和耕耘过的这片土地,深深地爱
      着这里的人民,爱着这里古老的文化。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催化剂,
      人们的思想及人生观,做人的原则,处世的态度,无一不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而
      《故事会》上的这些故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对于中国年轻的一代,都是很重要
      的,只要认真阅读,都会在青少年的思想启蒙阶段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他来信建议编辑部,希望每期都能寄一本给国内各中学的图书馆。同时,
      他自己也愿意出钱,率先捐赠任何一期《故事会》给全国的各所中学。
      
          “上帝”对于这本刊物的关爱,已经没有了国界。
      
          一本完全体现中国本土文化的刊物,在不断加强与“上帝”的交流中,就这样
      走出了国门。
      
          家住天津台湾路的翟英选,今年四十九岁,是一位因烧伤致残的人,现已完全
      失去了劳动力。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伤残的人,却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读《故事会》,几乎
      是期期都不落下。
      
          她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
      
          翟英远的丈夫身体不好,早已退休在家,只能有时找一些轻微的活干。全家三
      口人,就基本靠着丈夫的四百多元退休金生活。
      
          随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在学校里读书的学费也越来越高,面对如此窘迫的家
      境,自己又无能为力,翟远英曾几度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本《故事会》,于是就躺在床上看了起来。刊物
      里面生动的故事,一下子就将她吸引了。当她看到《点燃生命之火》《列车上的大
      哥大》这两则故事时,竟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她决心要向故事中的那些人物学习,
      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顽强地生活下去。
      
          就这样,她将这本《故事会》又反复地看了几遍。
      
          《故事会》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力量,她深深地爱着这本刊物。
      
          当编辑部不断地在刊物上,将一些“声音”传递给她时,她不顾自己的身残之
      躯,都是积极地投入这些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由于生活困难,家里一时拿不出三十元钱来订《故事会》,她就采用每天从生
      活费中挤一点下来,用一个小纸包放好,存在那里,这样到了年底,就可以凑足订
      《故事会》的三十元钱了。
      
          “上帝”的回报真是令人感动!
      
          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位名叫周齐的读者,现年三十二岁,在一次车祸中险些丧身,
      最后左腿被高位截肢。
      
          年轻人面对着自己的伤残之躯,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整天就躺在床上。就
      在这时,他过去的许多爱好和兴趣都不再有了,惟独只有读《故事会》的爱好始终保
      持着,与伤残之前一样,同样是每期必读。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