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交流(6)
      
          有一次,他在这本心爱的刊物上,读到了一篇名叫《微笑的姑娘》的故事,说
      的是一位与他相似的年轻人名叫石新,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坎坷,以及他对于人
      生不屈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给周齐以深深的感动。
      
          从此,周齐就勇敢地站了起来,到社会上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中
      也包括得到《故事会》传递的信息后,同样也积极地投入到刊物的各项活动中,他
      还拿起笔来,给刊物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希望能多发表一些反映残疾人面对生
      活提高勇气的故事。
      
          你的工作感动了别人,别人为之所做的事情,自然会令你感动!
      
          邯郸钢铁总厂有一名退休教师名叫王锦辉,不久前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得了脑
      血栓。
      
          病魔对他的折磨是痛苦的。身体不佳,视力下降,记忆力不行,在住院的四十
      多天里,终日心神不安,出院后依然心情烦躁。由于病情的原因,书报不能再看了,
      连电视也看不进去。此时终日陪着他的竟然是一本《故事会》。
      
          他爱这本刊物,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可以使他消除生病的烦闷,可以使他的心灵
      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慰藉,帮助他认识病床外的生活,了解形形色色不同人们面前
      所发生的故事。这样,他的病也就会好得更快。
      
          王锦辉是《故事会》的老读者,他家里的书架上、窗台上、床头柜上、枕头上
      下、厨房里到处都放着《故事会》,只要他想看,顺手就可以拿到。他还经常性地
      逛书摊,目的一是去买刚出版的《故事会》,另一个目的就是去关心一下这本刊物
      在群众中的发行情况。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将自己看到的故事,讲给楼前楼后的
      老人们听,让大家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在探索一本刊物面对市场的发展时,人们往往只单纯地认为一是质量,二是品
      牌,三是要靠有力的发行渠道……这些道理都不错。但是,许多刊物都曾照此做了,
      可读者了了,发行量仍只有几千册。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一种形式,刊物如何更
      好地走向市场,许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认识——赢得人心。这是任何一本刊物赢
      得市场的必备前提。
      
          编辑部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德阳市第二重型机械厂的信件,明显地要比别的信件
      要厚重,拆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一本当年创刊初期的《故事会》。
      
          这样的《故事会》现在就连编辑部都已经是很少了,竟有读者将她保留了三十
      多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多次地发生着变化,但这位读者却仍然保
      持着他那份对《故事会》的深情,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邮来这本刊物的人名叫陈文军,是从儿童时代就看这本刊物的老读者。一些搞
      收藏的人想出高价钱买他这本刊物,可是他却不肯卖。当他从所订的刊物上得到《
      故事会》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的信息后,就毫不犹豫地将这本现实难觅
      的刊物邮给了编辑部。
      
          陈文军在他的信中是这样写的:
      
          “获悉贵刊举办‘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我感到高兴。愿将孩童时得
      到的已保存了三十多年的一本《故事会》献给上海文艺出版社,以此为‘添风采’
      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有人要出相当高的价钱买这本书,我没有动心,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我喜爱《故事会》。”
      
          “上帝”的回报无论厚重,一件件都充满着深情。
      
          还有一位喜欢《故事会》的“上帝”,他回报的方法还鲜为人知。
      
      
      
          这位“上帝”名叫付辉,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
      
          1998年8 月,大学里快开学了。付辉急急忙忙地乘上由烟台开往北京的548 次
      列车回校。可是,他上车一会儿后,就发觉有些不大对头,一个面目清秀的青年人
      站在他的面前,不停地用一双火辣辣的目光盯着他。
      
          在这一刹那,付辉一下子有些紧张起来,心中涌出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青年
      人可能是一个“三只手”。
      
          虽然身上没有多少钱,但仍希望不要发生什么事情,他便低头看手中那本上车
      前刚买的《故事会》,一边看一边又从暗中探视着那个青年人。果然,付辉发现那
      个青年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总盯着他,只要他将头一抬起来,那个青年人就立刻将目
      光转开,当他专心看杂志的时候,那一双目光又跟着转了过来。
      
          怪了,现在的小偷也真是,难道连一本小小的刊物都不放过?
      
          付先生虽然是在大学里教书的,但对于《故事会》这本刊物已是“情深似海”,
      十几年来每期必读,从未间断。这次上车前,他将暑假中落看的第7.8 两期买上,
      准备在列车上“补课”。他提着行李,找到自己靠窗的三十七号座位,将行李放好,
      将第八期放在桌子的边上,急着翻看第七期,谁知竟遇上了这双目光。
      
          付先生心想,这样的年轻人,看来不给点颜色他看看是不行的了。于是,就在
      那个青年人又一次将目光转向他的时候,付先生便向他发出了警告:“怎么,没见
      过人看书?老瞅我这边干啥?”
      
          那个青年人被这一警告,突然有些不自然,先是一怔,接着就尴尬地朝付先生
      一笑,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说:“对不起,师傅,你误会了,我想借你那本《故事会
      》看看行吗?”
      
          付先生这才如释重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原来人家是想看那本放在桌边上的
      《故事会》。
      
          付先生将那本《故事会》借给了他。
      
          这本刊物使两个旅途上的陌生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通过交谈,付先生了解到,这个青年人来自湖北,家乡发生了大水灾,而他今
      年又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可是水灾发生后,家里的一切都没有了,当地政府为
      他出了读书的路费和学费。可是,他的生活仍然得不到保障,只好去烟台的姑姑家
      借钱……读高中的时候他就爱看《故事会》,有时还把家里给的吃早饭的钱省下来
      买《故事会》。这次因家乡发了大水,《故事会》的第4.5.6.7.8 期都没能看上…
      …
      
          这位青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深深地感动了付先生。临下火车时,他们相互交
      换了地址,并将自己的那两本《故事会》塞进了那个青年人的行李里。
      
          一个“上帝”被另一个“上帝”所感动。送走了那个青年人,付先生想着为这
      本刊物,为这位热心的青年读者,能够做一点什么呢?
      
          从此以后,付先生每月总要买两本《故事会》,一本自己看,另一本就邮给那
      个青年人……
      
          “上帝”对《故事会》的回报中,有着一束束带刺的“玫瑰”。
      
          这些美丽得令人羡慕的“玫瑰”,是“上帝”从“天国”采来的礼品,那是用
      多少钱都无法买到的。
      
          这些带刺的“玫瑰”,就是那些对于这本他们所喜爱的刊物的建议、批评、指
      责,乃至于对这本刊物一点一点地“把脉”,一个字一个字地“挑刺”。
      
          这些回报是丰厚的,沉甸甸的,同时又会令人坐立不安,耳根发热。
      
          湖南桃源县一位名叫刘双平的读者,对于每期作为打头的笑话,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
      
          “99年元旦静下心来,对98年《故事会》登载的笑话做了一番统计,发现二百
      零八则各类笑话中,注明了‘编译、译、编写’字样的有六十六则,占总数的31.7%。
      如果算上未注明而实际上是转载摘抄的篇目,比例会更高一些。原来笑话的主导地
      位已经动摇,‘笑话’专栏离开原创为主的轨道越来越远!”
      
          更有一位名叫刘剑的部队读者,得到编辑部向“上帝”发出的声音之后,送来
      的“玫瑰”刺如刀剑:
      
          “贵刊近几期有些故事并不怎么令人满意,有剽窃之作,有老调常谈。有些故
      事的主题过于陈旧,不知编辑同志是否发现了这个问题。  我希望贵刊多刊登一些
      反映社会现实、又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社会在变化,人的心态,人生观、价值观
      也不断在变,因此,题材、主题一定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上帝”对于这本刊物的回报是真诚的,细心的,同时也
      是认真的,这些话都是从他们的心窝里掏出来的。他们不断的给《故事会》挑刺,
      不断地用显微镜发现其中被编辑们所忽视了的问题,这本身同那些关心这本刊物发
      行的读者一样,都是对《故事会》的关爱和支持。
      
          还有一些“上帝”的回报,令成年伏案阅稿的编辑们耳目一新:
      
          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一位名叫姚武川的读者,在与刊物的交流中,
      提出了建立《故事会》新高地的构想。希望能开辟“网上故事会”,扩大与读者的
      交流,减少甚至消失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故事会》网址,在互联网上占有
      一席之地,同时提醒刊物要及早注册域区,建立自己的网站,并愿意自愿为《故事
      会》做这件事情。
      
          编辑们深深地感谢这些“上帝”送给他们的珍贵“礼物”,使他们能够不断地
      提醒自己,切不可骄傲,切不可自满,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下定心将这本刊物办
      得更好,以此来报答“上帝”的厚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