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交流(4)
      
          也许有人会提出,请几个写儿童故事的作家写一写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发动
      那么多的读者来参与这件事情呢?
      
          不可否认,作家在创作这些儿童故事时有他们的优势,但是如果一本刊物上发
      表的作品,没有广大读者的参与,那么读者的热情就会与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这
      种距离需要阅读作品后才能逐渐拉近。而有着他们自己参与的活动,很快就没有了
      这种需要时间才能拉拢的距离,他们就会同编辑心贴心,共同来办好这件事情。
      
          另一个方面,作家个人的创作与数万乃至于数十万读者参加的故事创作,有着
      不同的特点,那就是群众创作的集体性和可传性。在这种创作中,由于有了集体的
      参与,同时又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所以这样的作品往往构思特别独特,情节尤其奇
      巧,并能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这是一般作家很难做到的。
      
          有记者曾问何承伟:“从本原意义来看,作家其实应当是故事讲得最好的那个
      人。”
      
          何承伟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则这样认为:“这就是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区别
      所在。老百姓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关键它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创造,而作家创作说
      到底只是一种个人创作。”“说实话,作家真的写不过老百姓。”“如‘想你想你
      真想你,请个画家来画你,把你画到眼睛上,看到哪里都是你。’这样一种表达方
      式就是民间化的,为什么这样有感染力?因为它的这种夸张就不只是个人的创作,
      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像阿凡提的故事就汇集了阿拉伯人几千年的民间智慧。又如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情节之所以那么精彩,是因为集合了许许多多有关刘罗锅
      的民间故事。这些精彩的情节是编不出来的。这个观念的转变,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稿源不仅只是在农村,在老百姓中间,而是全社会的。这一
      观念的转变大大拓宽了我们组稿的思路。”
      
          何承伟的观点代表了编辑部的集体意念,也就是说,一本刊物要有自己的骨干
      作者,但又同时不要将自己圈死在那个狭窄的范围内,有了大多数读者的参与,刊
      物才能够集思广益。拓宽组稿思路的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将编辑部的声音告诉“上
      帝”。
      
          《故事会》除了将编辑部筹划的各项活动及时地告诉读者,让广大读者都能参
      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之外,还注意及时地引导读者阅读和创作,随时注意解答读者中
      带普遍性的问题,使读者与编辑部真正地做到心心相印。
      
          “百姓话题”的栏目设置后,很受读者欢迎,来稿不断。但是,由于未有一个
      中心,稿件中五花八门的“话题”都有。为了集中精力办好每一期,编辑部根据读
      者和群众的要求,预先想好几个内容,提前在刊物上发布信息,告诉广大的读者和
      作者。这样,来稿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就比较集中,也有了一定的深度,更加贴近了
      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贴近了老百姓感兴趣的问题。
      
          1998年第三期的《故事会》,对于“百姓话题”所发的征稿启事,内容还比较
      概念:“亲爱的读者朋友,‘百姓话题’是《故事会》的重点栏目,希望你能积极
      参与,大显身手。作品要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可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也可谈
      令人发指的现象,还可议论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话题要小,要有令人耳目
      一新的故事……”
      
          时间过去半年之后,在1998年的第七期上,编辑部在向“上帝”传达这个声音
      时就有了很大改进,再不像第三期那样只是一些空泛概念的话了。在这里,编辑部
      已经从前几期“上帝”的回音中看到问题的症结。因此,在这一期里,“百姓话题”
      所发布给“上帝”的声音就要具体而集中:“‘百姓话题’栏目近期拟组织下列话
      题:1.住房问题:住房是安居之本,住房问题折射了人生际遇、社会百态;2.谈‘
      警察’:刑警、巡警、交警、户籍警……警察的故事纷纭多彩;3.第一次约会:令
      人惊喜、激动、紧张的第一次约会,必定有着谁都爱听的精彩故事;4.旅途中的故
      事:旅途之中,什么事都会碰上,或者叫人捧腹开怀,或叫人感慨万端……本栏目
      所需要的故事事件不宜太复杂,但须有一个新鲜、奇巧的核心情节。同时,为了开
      拓题材,欢迎读者推荐具有热点效应的话题题目……”
      
          编辑部就是这样,不断地改进工作,学会向“上帝”传达声音。
      
          到了这年的第九期,这时的“百姓话题”在与“上帝”通信息的基本形式,已
      从实践中被认可,并固定了下来,而其内容则是关于收藏、打官司、我家有个“小
      皇帝”、话说小偷这四个方面了。
      
      
      
          到了这年的第十一期,固定了的形式已不再变化,而话题则根据读者参与的意
      见,确立了新的内容。同样是四个方面:即我说广告,怕老婆,打官司,也说跳舞。
      
          怕老婆的故事男人们讲了几百年,女人们也跟着讲了几百年,这是老百姓柴米
      夫妻生活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故事又增添了更新的内容。“上帝”
      听到这个声音后立即加盟,真是越讲越精彩,越讲越新鲜。
      
          跳舞的故事可是一个新鲜货。
      
          跳交际舞,这个过去只有达官贵人们才能享受的东西,不知何时一下子竟深入
      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千家万户。你的妻子,你的丈夫,你的亲朋好友,不知什么时候,
      他们迷上了跳舞,这一跳就跳出了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故事真是越讲越生动,越
      讲越有趣……
      
          编辑部就是这样,不断地将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传递给读者,并让这些信息去感
      动和引发读者的热情,共同参加到这本刊物的发展中来,使他们自己也认识到,自
      己不光是一个花钱订阅杂志的读者,同时也已成为这本刊物发展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将自己的兴趣和情感都和编辑一道,溶入到每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里。
      
          在吴伦的桌上放着许多读者邮来的盗版《故事会》。
      
          我顺手拿起一本,看后不禁摇头起来。
      
          除了印刷质量低劣之外,版权页上吴伦被印成了昊伦,鲍放被印成了鲍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者就是《故事会》这个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因此,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应得的利益,也成了编辑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有一段时间,由于《故事会》在读者中畅销的原因,一些不法分子大肆进行盗
      版活动,使这本刊物的读者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关于反盗版问题,我在后面将专门阐述。这里我只想强调编辑部在不断与有关
      部门协商,进一步加大反盗版力度的同时,又通过刊物,不断地向自己的“上帝”
      发出声音,让他们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在1998年第四期《故事会》上,编辑部以《谨防假冒切莫上当》为题,向读者
      发出了市场上已出现假冒“故事会爱好者丛书”的信息,提醒读者加以注意:
      
          近来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故事会爱好者丛书差错严重”。据查,此类“出版物”
      均为盗版本。为维护广大读者神圣的权利,我刊特郑重声明:一、《故事会》视质
      量为刊物的生命,全部文字均经反复校对。二、《故事会》及其丛书的出版单位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从未使用“故事迷”、“故事荟”和其他出版社的名义出版过刊
      物和丛书。三、“故事会爱好者丛书”采用缝纫线装订,而盗版书通常用铁丝钉。
      敬请广大读者提高警惕,万勿上当。
      
          在第四期发出消息之后,仍有一些地方盗版严重,为此,《故事会》在第九期
      上,再次提醒读者,要密切注意盗版现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防上当买了盗版
      书。由编辑部与有关部门出面,在武汉等地打击盗版之后,编辑部又于1999年第一
      期上,再次提醒读者,要注意假冒的盗版《故事会》及其丛书出现,在全国形成了
      一个新老读者都不买盗版杂志,使盗版的杂志无法推销出去的局面。
      
          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故事会》没有忘记读者,没有忘记他们应该获得的保
      护,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读者服务。
      
          这是给“上帝”发出的信息吗?不,这是一种对自己“顾客”的回音,是对自
      己“顾客”一种认真负责精神的体现,读者从这些字里行间,读到了自己就是“上
      帝”的真正感觉。
      
          除了对读者通过刊物互通信息之外,《故事会》还对读者和相关的单位中一些
      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刊物上给予及时解答,起到了联络感情,明白事理,相互理
      解和支持的作用,深受有关读者的欢迎。
      
          1998年第五期《故事会》上的“本刊信息传真”中,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
      
          “最近,我们常收到各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文学团体的来信,他们在开展
      故事活动中,非常希望邀请《故事会》编辑部派人去当地组稿和指导。但由于经费
      等原因,当地又无法承担这部分费用,他们希望编辑部能给予理解和支持。
      
          “接到这些来信,编辑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觉得培养和扶持故事创作新
      人,提高作品质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掌握信息,今后凡愿与《故事会
      》编辑部合作的单位,请及时将你们的故事活动安排通知我们,编辑部将视情况,
      尽可能地派编辑、故事专家前往组稿和指导。这部分费用全部由《故事会》编辑部
      自己负担……”
      
          这里,编辑部为发展中国故事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都洋溢在这些互通信息的
      文字里了。这是一本“小”刊物的大气魄,一种感人的大气魄!
      
          如何与读者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进一步调动读者对这本刊物的参与意识,并
      通过这些热心的读者,了解到更多读者对刊物的要求,以及社会发展中各种类型人
      们的审美趋向,使刊物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逐渐体现出刊物
      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故事会》这本完全面对市场的刊物,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所
      做的一件基础工作。这件看似极不起眼的工作,却为这本刊物夯实了市场经济条件
      下最坚固的基础,赢得了“上帝”——读者的信任、关爱和支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