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子弟兵”(8)
      
          4 .沙里淘金
      
          归依玲同以往一样,打开办公室的大门,然后准备工作。
      
          她的办公室是编辑部紧靠着过道的一间,要找编辑部的人,首先得从她那间办
      公室的大门走过。
      
          她刚坐下,一个风尘仆仆的青年人走了进来。
      
          当那个青年人听了她的回答,知道这里就是《故事会》编辑部时,就从身边拿
      出一只人造革提包来,迅速地拉开,“哗  ”的一下将里面的东西都倒在了归依玲
      的桌子上。 
      
          归依玲一看,竟是些花生和红枣,连忙上前制止。
      
          那个青年人忙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是我奶奶让我带来的,叫我一定
      要感谢你们这些好心的编辑。”
      
          原来,这个风尘仆仆的来人名叫张少英,是河北省柏乡县的一个农村青年。他
      的一篇故事作品编辑在阅稿时发现不错,因此通知他来上海参加笔会。这个消息在
      村子里一下子传开了,临走时全村的老少都来送行,他年老的奶奶听说孙子要到很
      远很远的上海,竟然还是去参加“开会”,是去改稿子,来去的路费全都由别人给
      包了,这在村子里可是一件很露脸的事情。因此,老人在临走时,硬要他带上一点
      家乡的土特产,一再地嘱咐他,到了上海一定要好好地感谢那些“好人”。
      
          昨天晚上到了上海之后,这位农村青年一下子傻眼了。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只见人来车往,深更半夜的,到哪里去找人呢?
      
          张少英根据通知上的地址,左寻右问,终于找到了绍兴路上的上海文艺出版社。
      可是,夜深人静,大门早已关上。这位憨厚的农村青年便在大门外整整地蹲了一夜,
      刚到上班的时间便直奔编辑部来了。
      
          当张少英看到在这间办公室的桌子上、地板上到处都堆满了一捆一捆如同小山
      一样的来稿时,不觉惊住了。《故事会》每天竟有这么多的来稿,这是他所未曾想
      到的。在这浩如烟海的来稿中,编辑竟然发现并肯定了自己的稿子,这就如同在大
      海里面捞针一样,那真是不容易啊!
      
          编辑们做的是一件沙里淘金的工作。
      
          程继荣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
      
          他不停地看着手中的那封信,这是他连做梦也未曾想到的事情,他写的那篇名
      叫《小屋里的秘密》的故事,《故事会》已经准备发表了!编辑吴伦在回信中对他
      的作品进行了肯定,对他首次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作品表示祝贺。与此同时,还随信
      邮来了稿子小样,请他自己认真校对一次。
      
          程继荣的高兴不光是自己这篇作品即将在《故事会》上发表,更重要的是他从
      心眼里佩服这本刊物的编辑,因为他们“识货”。
      
          用程继荣的话来说,他这篇故事,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写的,自我感觉也不错。
      可是,当他将这篇作品送给有关的权威人士看时,竟然被“枪毙”了。他不服,又
      投了几家杂志,可是却更惨,人家连回信都不给一个。这时,他不觉对自己的写作
      水平和这篇他自认为不错的故事表示怀疑起来。
      
          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将这篇故事投给《故事会》再试试,如果同样石沉大海,
      或者编辑回信同“权威人士”指出的一样,那么这就说明自己不是这块枓,他就从
      此心甘情愿地不再写故事了。
      
          许多故事作者开始都是从自己生活的土壤里,去挖掘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
      美好、善良和真诚,摒弃并指责那些丑恶、狠毒和虚伪,教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但是如何在这些看似雷同的来稿中,发现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这对于编辑来说也
      是一种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的检验。
      
      
      
          程继荣的这篇故事随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故事稿子,一同被邮到了编辑部。
      面对着这如山的稿子,谁也不知道哪篇是优秀的作品。编辑们在分开看稿时,发现
      程继荣的这篇故事很有新意,便开始相互传看。稿子后来又传到吴伦的手里,他同
      样认为不错,最后提出来送主编终审。
      
          一篇已经“死”了的稿子,被《故事会》的编辑们从沙海中淘了出来,让它重
      见天日。
      
          编辑们淘出的难道仅仅是一篇稿子吗?不,他们淘出了这本刊物编辑们崇高的
      敬业精神,淘出了一本刊物的信誉,淘出了一位有着发展前途的故事作者。
      
          从此,程继荣便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将自己关在屋
      子里,进行他的故事创作。这些年来,他先后写出了《作家的台阶》《老马迷途》
      等故事并先后在《故事会》上发表。
      
          用他的话来说,每写好一篇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事会》。
      
          这是光靠高稿酬悬赏所无法买到的。
      
          作者对刊物的信任,是通过编辑的具体工作来体现的。热情、正直、真诚、敬
      业,应该是编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发现作者,发现好的作品,应该是一个编
      辑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但是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真正地要做到却很难,因为这
      是需要一种精神的。
      
          编辑部将这种精神叫做沙里淘金的精神。
      
          《故事会》一批又一批优秀作者,都是在编辑们在这种精神下发掘出来的。
      
          这些被淘出来的金子,一粒一粒地构成了一个群体,这个闪亮的群体又支撑着
      这本刊物,才能使这本刊物在中国期刊的星河中闪闪发光。
      
          1993年6 月的一天,河南省三门峡市有一位名叫金一的干部,到市委办公室督
      查科去送一份材料,与这个科里的同志一起聊起了当前形式主义太严重,举行个集
      体婚礼还得等领导。大家开玩笑说,这样等来等去,等到举行婚礼仪式时,恐怕有
      的新娘都挺个大肚子了。
      
          金一受到了启发,回来后就写了一篇稿子,名字叫《迟到的婚礼》。
      
          稿子写好后,是一篇小小说,还是一篇夹杂着事实的言论,或者是一篇小故事,
      他自己当时也说不明白。
      
          这篇连“自己都有些不明白”的稿子,该邮给哪家刊物呢?
      
          金一就在家里与妻子和孩子商量,最后还是孩子拍板:“投给《故事会》吧,
      我们同学都爱看这本杂志。”
      
          7 月5 日,金一将这篇作品投给了《故事会》。
      
          金一是第一次给《故事会》投稿,过去也很少看这本刊物,只是在确定要将这
      篇稿子投给《故事会》后,才让孩子去买了几本来研究。这样一本与自己毫无一点
      联系的刊物,是否能采用自己这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投去的稿子呢?
      
          金一在焦虑中等待着。
      
          一晃,整整半年即将过去。金一的心也慢慢地“凉”下来,他知道,稿子没
      “戏”了。
      
          1994年3 月的一天上午,金一照常来到办公室,电话铃响了起来。金一拿起话
      筒,不觉一下子愣住了,对面传来的是一个讲“上海普通话”的男中音:“你是金
      一吗?我是上海《故事会》的吴伦哪。因为来稿太多,耽误了一点时间,很对不起
      呀!《迟到的婚礼》你还往别的刊物投了没有?”
      
          金一这时竟激动得语无伦次:“哦,哦,是……没……没有。”
      
          吴伦在那头说:“好,我给你写封信,现在就给你寄过去……”
      
          几天之后,金一便收到了吴伦的来信。
      
          这是一封十分负责和令人感动的信。信中问这位寄去故事稿子的作者,那篇《
      迟到的婚礼》是听到的,是看到的,是改编的,还是自己创作的?因为这对评判这
      篇作品很重要。并再次告诉他,请勿再投别的刊物。
      
          金一过去也给别的一些报刊写过稿子,但从来未见过如些认真负责的编辑部。
      于是,立即便回了信。
      
          这年四月,金一收到了《故事会》邮来的稿子发排清样,编辑让他自己再认真
      校对一次。
      
          1994年8 月,《迟到的婚礼》在《故事会》上正式发表,金一收到了编辑部邮
      到的两本样刊。
      
          1994年年底,金一发表在《故事会》上的这篇作品,荣获“英昌杯全国故事大
      奖赛”精短故事一等奖。
      
          从此,金一就与这本刊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动加入了“子弟兵”的行列。
      
          一篇极其普通的来稿,就是这样被淘了出来。
      
          一个有着一定创作潜力的故事作者,就这样地被发掘了出来。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编辑部的所有编辑都默默地做着自己应做的工作,一丝
      不苟地履行着一篇稿子从收稿到发稿直到最后发表,所必须经过的一切审稿过程。
      这样经过反复“淘”出来的作品,除了编辑和作者都心中踏实之外,其质量之高,
      那也是显而易见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