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挑战(3)
      
          3 .在时代的脉搏上跳动
      
          一位名叫小青的姑娘正是找对象的年龄,邻居王大妈给她介绍了一个浓眉大眼
      的小伙子。可是,小青看后并不满意。说这个小伙子人倒是很精神,但是个“二级
      残废”——个子太矮,不够“标准”。
      
          王大妈一下子糊涂了,忙问小青姑娘,怎样的才够“标准”。
      
          小青说:“我要找个一米七五至一米七六的。”
      
          过了几天,热心的王大妈按照小青的要求给引来了一个青年人。心想,这下小
      青该满意了吧。
      
          谁知一见面,小青就生气了,对王大妈说:“你怎么给我介绍了一个跛子?”
      
          王大妈听后惊得睁大了眼睛,对小青说:“你不是要找一个一米七五至一米七
      六的人吗?这个人的条件都合适,他左脚着地一米七五,右脚着地刚好一米七六呀!”
      ……
      
          这是《故事会》上发表的一则小故事,读后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给正在寻找
      伴侣的年轻人带来了许多沉思。
      
          面对着来势汹涌的通俗文学大潮,编辑们并未乱了阵脚,而是顽强地坚守着自
      己的阵地。
      
          《故事会》在何承伟的带领下,始终牢牢地把握着一个方向:贴近时代。
      
          上海滩是中国最早创办期刊的地方,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无数的潮起潮落,不
      同的期刊曾经在这里各领风骚。二三十年代较有影响的《良友》等刊物,如果不是
      在那时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拍摄和书写了大量反映抗日和民族危亡的作品,又
      如何能够吸引那么多的读者?
      
          一本大众的刊物如果离开了时代,就必然走向死亡。
      
          这是一个各种思想极其活跃的年代。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对待婚姻恋爱方面,
      也有了与老一代人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必然地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工作和行动
      中来,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紧贴时代,反映这个时代不同人们的心理,给这些正在
      行走和寻觅的灵魂以引导,让他们觉得可信,可亲,就必然会赢得人心。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面对着许多通俗刊物热衷于表现“枕头加拳头”
      时,《故事会》却发表了大量反映时代青年如何正确对待爱情的故事。上面所提到
      的那则小故事,那是何等的生动和有趣,何等的智慧和幽默。短短的几行文字在给
      人们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心灵深处的那种震撼也是久久难忘。
      
          《故事会》发表了许多这样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带有“苦恼人的笑”,
      使人们在笑声中慢慢地醒悟,然后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江西的故事作者肖士太写了一篇故事,编辑部认为不错,就让其来上海改稿。
      
          住在上海科技出版社招待所里,肖士太左改右改改不出来。有一天在吃饭的时
      候,他无意间讲了一个《大麻子二麻子的故事》,何承伟听后很感兴趣,第二天一
      上班就叫他停止原来那篇稿子的修改,把昨天讲的故事写出来。肖士太很快就写出
      了初稿,又经编辑部一起讨论,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最后以《如此恋爱》的标题
      发表在1981年第五期《故事会》上,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又被选入了
      大学教材。
      
          故事写的是一个青年人,找对象只讲漂亮。有一天,见公共汽车上的一位售票
      员很漂亮,就写了一张纸的求爱信,乘下车之时压在售票员的桌子上。谁知售票员
      却将这纸条扔到车外,被一位过路的小伙子接着,那小伙子以为是售票员向他表示
      爱情,就照上面的地址不断地去信,从此两个人经常信件来往不断,越“谈”越热。
      最后,两个人决定见面时,才发现双方都是年轻的小伙子。
      
      
      
          在“十年内乱”期间,反映恋爱的文学作品是很少的,但人们在口头创作中却
      不顾这些,一大批反映青年恋爱生活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用以帮助青
      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故事会》抓住这一点,发表了《如此恋爱》《一打手帕》
      《米兰的教训》等一大批恋爱故事,这些故事大都采用戏剧性的、幽默风趣的手法,
      通过对有错误恋爱观的青年进行讽刺批评,引出经验教训,以帮助人们分清是非,
      正确地处理和对待婚姻恋爱。
      
          除了这些反映时代的爱情故事之外,《故事会》还紧贴时代脉搏,发表了大量
      反映时代风尚的故事。
      
          什么是时代的脉搏?那就是随着十年“文化革命”的结束,人们的思想开始冲
      破牢笼,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正大力发展生产力,新思想、新气象、新面
      貌在与各种旧思想、旧的传统观念的斗争中不断涌现,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派生机
      勃勃的新局面。
      
          这是时代的主流,这是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发展中,一些过去在“苏联模式”的保护下,吃惯了“皇粮”的编辑们
      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多年来靠着国家出资办刊的“保姆式”办刊方式,在国家经济
      的发展中开始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国家对期刊不再像过去一样地“养着”了,各类
      刊物都必须在市场中去“抢”饭碗。历史已经将中国的期刊推到了对各自命运选择
      的最关键的时刻。
      
          各种思想的冲撞,各种流派的登场,各种生存利益之间的相互摩擦,中国期刊
      之间进行了一场铺天盖地的争夺战。
      
          通俗文学以及各种通俗期刊,正是在这个时机披挂上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形成了一股力量强大的舰队,涌上了中国期刊长河的主航道。
      
          何承伟在组织《故事会》编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时,大家认为通俗并没有
      什么不好,关键是你“通”向何处,“俗”向何方。如果“通”得是鲜血淋淋,刀
      光剑影,叫人心惊胆战,又有什么意思呢?至于“俗”得来一本刊物只能靠“拳头”
      和“枕头”才能招揽读者的话,这本刊物究竟又能支撑多久呢?
      
          《故事会》编辑部是冷静的,他们在这场中国期刊新一轮的淘汰赛中,坚持着
      过去一贯的风格,静悄悄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坚冰早已打破,航道已经开辟,刊物的总体构想早已形成。
      
          “风雨不动安如山”,《故事会》以不变应万变,不赶潮流,不随波逐浪,一
      句话,坚持走自己的路。
      
          编辑们都坚信,一本好的刊物,是经得住时代洗礼的。
      
          要能经受得住时代洗礼,关键仍然是《故事会》的“心脏”,要紧贴着时代脉
      搏跳动。
      
          “文化革命”结束后,许多昔日被迫害的老干部平了反,官复原职,可是“左”
      的思想还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如何正确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对待一些新出现的事
      物,官复原职的老干部们是否能继续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了人们在新形
      势下思考的一个问题。
      
          《故事会》根据时代提出的这个新问题,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选发了一篇故事,
      名叫《一张巨额借条》。
      
          故事说的是老干部王纪生,平反后给补发了二万多元的工资。可是,一位不速
      之客这时却来找到他。这位找他的人年近七十,从身上取出一张借条。王纪生一看
      竟是自己在抗日战争年代亲自签写的一张巨额借条。
      
          原来是王纪生当年任团长时,在一次与日军的交战中,后路被敌人切断,军队
      没有了粮草。有人报信说,大地主时来家囤有大批粮食。这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
      征得上级首长同意后,便向大地主时来借粮,并由王纪生亲自打了这张借条。
      
          一晃几十年,当年的大地主又敢说话了,这笔钱到底给不给呢?
      
          王纪生找到新上任的年轻副市长。这位副市长一听就说:“他是个大地主,解
      放那会地主的财产都分给贫下中农了,你借的那一千担粮食,不过是早一点充公罢
      了。哼,给他们摘了地主分子的帽子,又翘尾巴了,这不是反攻倒算吗?”同时,
      这位副市长还对王纪生这位老革命教训说:“你的脑子太死了,观念也有点……”
      并声称,如果这位时来不听话,就再给他戴上“帽子”。
      
          王纪生只好去找当年的老首长。老首长一听,连说应该还。可是不久老首长又
      生病去世了。
      
          怎么办呢?王纪生又去找当年一同去借粮的部队参谋田红。可是,到省城一打
      听,田红因贪污公款和受贿,已被逮捕。
      
          最后,王纪生将自己补发的二万元工资给了时来,终于替当年的抗日部队还清
      了这笔账。
      
          王纪生接过那张早已发黄的借条,心情终于平静了下来,他划亮火柴,想将这
      张借条烧了。这时,被儿子的女朋友看到,忍不住叫了起来:“不能烧,它是珍贵
      的文物!”就这样,这张巨额借条保存了下来,被交到博物馆,成为一份对后人进
      行教育的珍贵纪念品。
      
          这样的一篇小故事里,有着多少时代的思想在交融,在碰撞啊!
      
          那时,各地正在移风易俗,提倡人死后实行火葬。这件事情一下子成了老百姓
      议论的中心话题,特别是在农村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此都有各种不同的思想。
      故事作者深入到乡村,根据现实生活,写了一篇故事在“都市新传说”栏目发表了。
      结果得到的是读者轻松的笑声和对这件移风易俗事情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人们思想的活跃,乡村中一些旧的东西又开始死灰复燃,封建迷信有所抬
      头。特别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这种封建迷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痛苦。这
      时,《故事会》编发了一篇名叫《山村悲事》的稿子,说的是在大巴山的深处,一
      对年轻人相信封建迷信,双双殉情的故事,读后令每一颗善良的心都会为此震撼…
      …
      
          在这段时间里,《故事会》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故事。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件,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顺应了时代,说出了民声,吸引了广
      大读者。使大家认识到封建迷信的可恨,特别是使许多年轻人走出迷信,走出愚昧,
      向往科学和文明。
      
          时代因刊物而添彩,刊物因时代而增辉。
      
          这,是不是办刊人必须进修的一门“哲学”呢!
      
          《故事会》在办刊的总体构想中早已把握和抓住了这种辩证关系,编辑们都将
      其熟练地应用在自己整个的办刊过程,因此才能够在这轮残酷的中国期刊淘汰赛中,
      坐在那两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一边编发手中的稿子,一边静静地看着窗外期刊大战
      的“风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