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挑战(4)
      
          4 .只领先读者半步
      
          何承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故事会》只领先读者半步。
      
          为什么不能领先一步乃至于十步百步呢?
      
          何承伟说,不行,不行,那样“跑”得太快了,读者会看不见的。
      
          一本“跑”得连读者都看不见的刊物,读者有什么理由来喜欢你呢?
      
          那么,能不能“跑”慢一点呢?
      
          何承伟说,那也不行,那些落后于读者的陈旧东西,读者会厌倦的。
      
          纵观中国期刊的生存竞赛中,那些被淘汰出局或者是被挤到边缘的期刊,除了
      历史的因素或条件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跑”得太快或“跑”得太慢
      了。
      
          “跑”得慢的则不必多说,它的身上仿佛总留着一条无形的辫子,现代的读者
      不喜欢是很自然的。那些“跑”得快的呢,有的一古脑儿将一些外来品“拍卖”在
      上面,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算“先锋”,才能算“领导时代新潮流”,一会儿这个主
      义,一会儿那个流派,也有一时真被这些“懵”住的读者,但是一旦醒悟,便会立
      刻抛它而去。
      
          许多在“通俗文学时代”曾经红极一时的期刊,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和读者,都在同时筛选着他们喜欢的期刊!
      
          何承伟这个“只领先读者半步”的“理论”,是《故事会》的一种“可持续发
      展战略”。
      
          何承伟说,这是期刊与读者的最佳距离。这样的刊物,读者抬头就能看见,伸
      手就能摸着,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感觉啊!
      
          正是为了培养这种感觉,《故事会》与时俱进,不断地寻找这种最佳距离。
      
          改革开放,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这时的读者也都很想
      了解国外的一些作品,他们的阅读已不再完全只读“国产”的东西,他们渴望期刊
      能帮他们打开这一扇窗户。
      
          《故事会》了解到读者的这种需求,先是不定期地发表了一些介绍国外的著名
      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听听读者的反响,结果反应不错。特别是一些学生读者,更是
      喜欢这些故事。于是,就逐渐地将这个栏目固定了下来,开始取名“外国故事”,
      后又从单纯读故事改为“外国故事鉴赏”,领先了读者半步,在此基础上接着又再
      领先半步,将范围由故事扩大到文学,改为“外国文学故事鉴赏”,半步半步地将
      读者引导到正确的阅读与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轨道,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故事
      会》的一个品牌栏目。
      
          可是,当时做这件事情的刊物远远不止《故事会》一家,有的搞了几次之后却
      很少有人问津,或者信心不足,于是就只好“停产”了。
      
          为什么同是开辟栏目介绍外国作家与作品的刊物,《故事会》竟能吸引那么多
      的读者,而且越办越红火呢?
      
          这里有一个我早已在前面公开了的秘密,那就是这些内容,必须与刊物的总体
      构想相一致,不能生搬硬套地转载,必须经过自身的消化,内容只能领先读者半步。
      
          翻开《故事会》历年出版的内容,那些外国的优秀作品很少有直接地原封不动
      地放上去的。因为她不是一本专门刊登翻译作品的刊物,也不是一本纯粹介绍外国
      名人名著的杂志,更非一本“纯”文学期刊,她是一本大众读物,必须适合大众的
      口味。她耐心而细致地将这些“西餐”,经过加工之后,变成了适合中国人口味的
      东西,也就获得了生命力。
      
      
      
          我在翻看这些内容时,清楚地看到,几乎大多数的外国作品都加上了“编译”
      二字。译者,原封不动地翻译也;编者,按照刊物与读者的需求进行再加工也。
      
          中西方文化,就是这样在这本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故事会》上,被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了。
      
          从创办这个栏目以来,《故事会》一共介绍了英国著名新浪漫主义小说家史蒂
      文生的《自杀俱乐部》,英国著名小说家、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
      《尸人》,法国最杰出的浪漫小说家亚历山大·大仲马的《一场决斗》,德国素享
      盛名的中短篇小说家霍夫曼的《色拉彼翁兄弟》,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
      《七颗星星》等世界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介绍,拉近了刊物与读者的
      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刊物、读者与世界文化的距离,使一本以介绍中国本土文化为
      主的大众刊物,在内容上更加充实,更加丰厚,引导着读者的视野也跟着阅读而更
      加开阔。
      
          读者对这种“只快半步”刊物的阅读,那种亲近,那种快感,那种愉悦,那种
      心灵的自由与舒坦,简直是无法言表的。
      
          为了减轻读者的阅读困难,为读者节约阅读的时间,在每一篇改编的外国名著
      前,都要由编辑加一节简短的介绍,这在读者阅读之前的“半步”,又起到了一种
      效果很好的导读作用。
      
          这是一篇由夏一鸣改编的外国故事,题目叫《教授的心机》,它先于开卷读者
      的“半步”是这样写的:
      
          亨利·迈尔斯·默海墨,是美国文坛知名度颇高的现代作家。他的小说具有清
      醒的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一反当代美国甚嚣尘上的情节淡化和语言漂流,也避免
      了通俗小说的浮躁和故弄玄虚,因而具有合理的故事结构和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本故事是根据《一只赃抽屉》编译的,此作品很能代表亨利的写作哲学和个人
      风格。故事的收场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悬念意味;一波三折、每一波折都呈现出
      不同的生动画面,又具有情节的形式感,读完这篇故事,你除了对人性的优点和弱
      点进行审美反思之外,还可以对犯法与犯错之间的微妙区分做明智的选择。
      
          关于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个曾经被一些人弄得玄而又玄的东西,在这里就这
      样被“淡化”得如此明白易懂,这先于读者的“半步”,完全是《故事会》化的
      “半步”。它没有用一句难懂或深奥的词语,而是平平淡淡地道来,使人感到一种
      亲近。到了这里,谁还愿意放下这篇故事呢!
      
          《故事会》上发表了大量“文化革命”中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后,刊物受到读
      者空前的欢迎。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读者又觉得总发表短篇的传奇故事有些不能
      “解渴”。就在读者盼望的时候,《故事会》在每一期专门编发了一至两个中篇故
      事。
      
          本来,作为一本“小”刊物,《故事会》过去都是以发表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
      为主,正是这样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是,几十年来时代在不断地变化,而
      刊物总抱着过去有效的经验墨守成规,如果就照此一副老面孔,这样的刊物必然会
      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
      
          原因是什么呢?
      
          《故事会》的编辑们深深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
      思想与欣赏习惯也在跟着改变。作为文化传播的刊物,总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
      将一种先进而亲切(只领先半步)的文化奉献给读者,以情感的文化去打动读者心
      中的文化情感,只有这样,这本刊物才能够越办越受到读者的喜欢。
      
          中篇故事的推出,无疑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编辑在编发这些中篇故事时,严格按照刊物的要求,与刊物的总体风格相一致。
      同时,每一个中篇都尽力做成“压缩饼干”,宁可将长篇压缩成中篇,让读者花最
      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决不做“发面馒头”,将短篇“发酵”成中篇,
      让读者花大量的时间云山雾海地在“迷魂阵”里转圈。
      
          先于读者之前考虑的这“半步”,使读者的心灵默默地靠向了杂志。
      
          你为读者考虑了什么,读者就会为你回报什么。
      
          由于这个栏目的推出“只领先读者半步”,看完这些十分“过瘾”的中篇故事
      后,许多读者都高兴地说:“我们想要什么,《故事会》就来了什么。”
      
          这个栏目经过读者多年的筛选,至今仍保留着,成为每期刊物最后的一道“大
      菜”。
      
          翻开《故事会》上的中篇故事,几乎每一期最少有一篇,一年下来最少也有十
      二篇,每篇大概在一万二千字到一万五千字左右,其内容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
      个方面。这里有对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抨击,也有对高尚人格的赞扬;有对陈规
      旧习的指责,也有对新人新事的歌颂。这里有对婚外恋者丑陋灵魂的曝光,也有对
      婆媳真情的心理描述。有公安干警英勇无畏的形象,也有犯罪分子深藏的幽灵。悲
      剧和喜剧在这些动人的中篇故事里上演,灵魂与肉体在这些文字中接受着洗礼。那
      些中篇中所包括的校园故事,社会故事,伦理故事,情感故事,侦探故事等等,几
      乎篇篇都很生动感人。
      
          《故事会》所推出的这道“大餐”,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读者啊!
      
          对于何承伟在办刊中的这个“快半步理论”,有人说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
      
          可是,这种精明是人人都可以想到而又很难做到的呀!
      
          刊物被精细地办到了这个份上,还能不创造出发行量大增的奇迹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