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学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孝宗仍然十分欣赏陈亮的切直,再度要授官陈亮。然而陈亮得知后不过是淡然
      一笑而已:
      
          “我的目的是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岂是以此而博一官?”
      
          陈亮当日便渡钱塘江而归。数罹祸患使陈亮愤懑难禁,归乡后常与同邑知己狂
      饮,以壶中之物洗浇胸中块垒,醉后拔剑起舞,少不了豪气干云,说出一些狂话来,
      有些人便把此事告到了刑部。刑部侍郎何澹在省试中黜其下第,陈亮对他曾有所不
      满而语出不逊,何澹便借此报复,又把他下到大理寺狱中,笞掠批杖以至体无完肤。
      幸亏天子依然有心袒护,否则这一次陈亮难免就要身遭不测。
      
          出狱以后的陈亮再度归乡发愤读书,潜心思考,终于使自己的思想理论趋于成
      熟。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二月,陈亮出乡访问朱熹,两人在一起呆了十几天,
      彼此充分地交换了意见。此后的十年,他与朱熹书信往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
      一次的争论虽然不像鹅湖之会那样面对面地进行,但它所涉及到的深度和广度,都
      无疑要超过鹅湖之辩许多。
      
          一个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在这场辩论中,这就是王霸和义利。陈亮认为,天理人
      欲不可分割,因此王道与霸业可以并用,义与利也可双行。无疑,这自然遭致朱熹
      的强烈反对。两人从三代以至汉唐,通过历史事实互为诘难,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这个关键问题上,陈亮击到了朱学的要害,他的学说从根本上讲是针对当今的现
      实而发的,所以在“成人之道”的问题上,陈亮以“志在天下”反驳朱熹的“独善
      其身”,把自己的哲学发展成为天下生民计利的有为之论,当然比保守的朱熹高明
      得多。实际上,在陈亮的堂堂英气面前,朱熹根本就无力抵挡,他就像一个年长的
      禅师一样,故作高深地作着劝谕:
      
          “奉告老兄,何必如此撺掇?闲汉在山里咬菜根,与人无相干涉,了却几卷残
      书,岂非一事?……名教中自有安身处。”
      
          陈亮答道:“风不动则不入,蛇不动则不行,龙不动则不能变化,今之君子欲
      以安坐感动者,是真腐儒之谈!”
      
          两相比照,优劣尽知。就连朱熹也不得不承认,陆九渊的近禅之学倒并不可忧,
      因为学者一旦无可摸索,自会弃去;惟有“浙学”专于功利,学者学之便可见效。
      他为之而感慨万端道:
      
          “陈同甫之学已行到江西,而浙人信响已多。家家谈王霸,可畏!可畏!”
      
          看来朱熹之学后来成为帝国恢复大业的一种拘碍势力同样不是一个偶然,它的
      核心就包含了反对进取的因素。他所力持的那种“先得吾身好,党类亦好,方能得
      吾君好,天下国家好”的理论,尽管是种地道的迂腐之谈,但无疑会被人拿去当作
      逃避的凭据。朱熹过分相信道德修养的力量,并不是他一家的发明,而是本朝以来
      甚至是有史以来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通病。它带来的无穷恶果是:天下生民肉体上
      的血泪痛苦既不能免,而道亦未必能行,心亦未必能安。也许它惟一的长处就是把
      伦理道德重新倡导起来,在一种虚幻的理想世界里麻醉自己也麻醉别人,从而维持
      着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是代价太沉重了。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陈亮又遭受到一次冤狱,得脱后又为人聚凶徒击
      于路,卧床一月始告平复。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二月,陈亮来到金陵、京口,
      观察沿江山川形势,其后来到临安,再度上书天子极倡恢复,一心内禅退位的孝宗
      没有加以理睬。陈亮义无反顾地倡言王霸义利、浑无顾忌地疾呼恢复,当然使许多
      人无法忍受,他们把陈亮视作狂徒,极尽排挤打击之能事。朱熹就认为他是祸由自
      取,乃平时自处法度之外、不闻礼法的结果,甚至来信要他痛自收敛,绌去王霸并
      用之说。在落魄境遇中,惟有辛弃疾不断来函抚慰劝励,赋壮词相寄,使得陈亮深
      为感动。这一年冬天,陈亮约请朱熹前往紫溪与辛弃疾相会,但朱熹负约未至。陈
      亮遂独与弃疾在江西信州的铅山山中重逢。铅山的主峰就是鹅湖,峰中的鹅湖寺也
      就是当年朱、陆辩论的所在,陈、辛两人也常常去那里小坐,但他们却不是相与争
      辩而只是互道衷情、共论时事。两人盘桓近十日后洒泪而别,这一场相逢成了他们
      不幸人生的惟一可堪慰藉之事。
      
          辛弃疾此时已罢职闲居好几年了,无奈、愤懑、痛楚和不甘交织在他的心里,
      百转千回而不能已。“近来愁事天来大,谁解相怜?”当陈亮走后的第二天,对挚
      友的依依难舍之情使弃疾又去追赶陈亮,希望能再与他把酒起舞,倾吐心事。但追
      到鸬鹚亭时,雪深路滑,实在无法前进,弃疾只有无奈而止。夜宿于道旁孤馆,中
      宵闻笛,不能成眠,弃疾将一腔愁怅化作歌词,遥寄知己。词中有道: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陈亮答词有道:
      
          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弃疾再答曰:
      
          ……,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又答曰:
      
          ……,
      
          斩新换出旗麾别。
      
          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
      
          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
      
          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剑铁!
      
          淝水破,关东裂!
      
          把忧怀社稷生民的一腔血泪铸成词什最终成了他们惟一的选择。最突出的就是
      辛弃疾,他的作品肝肠似火,色肖如花,雄奇阔大委婉缠绵之美,不仅独步当时,
      亦可冠盖古今。也许我们惟有相信,现实的本意就是让真正的志者只能在心中完成
      他们的壮烈。否则,我们又如何面对这许多泪洒江山的英雄豪杰呢?
      
          淳熙后期的朝廷事务基本上是由王淮主持。王淮字季海,绍兴进士,淳熙二年
      (公元1175年)入为副相,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拜右丞相,不久升为首相。取
      法汉制而将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的事情,自此以后,
      宰相的名号便没有再变动过。王淮此人从总体上讲倒也是个持重之士,风骨清癯,
      萧然简远,为人冲淡寡欲,喜愠不形于色。但这种秉性的人虽会有善名,但却不一
      定会有善政。
      
          至少王淮也不是完全像孝宗所认为的那样不党无私。朱唐交讼一事就是个例证。
      
          朱熹在朝廷的一再征召下,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赴知南康军,两年任满
      后接受王淮的推荐,出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这是一种经济监察官职,
      但在其时主要的责任是监督浙东一带的救灾措施。朱熹到职后,先后弹劾多位官员
      的不法行为。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七月巡按至台州时,发现离任的知州唐仲友
      有不少问题,遂连章朝廷请予惩罚。王淮起初压下不报,此后又在天子面前为仲友
      开脱,最后大事化小,以夺唐仲友新授之职转授朱熹的处理了事。
      
          仲友是王淮的姻亲,王淮在这个问题上有点感情用事可以理解,但事情并不那
      么简单。王淮也是婺州人,与唐仲友一样具有一种讲求经世的思想倾向,所以对朱
      学有一种排斥心理。尽管他为政宽厚,但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能摆脱学术偏见,以
      至于在不久后默许郑丙、陈贾诸人攻击程、朱之学,开了以政治手段压迫朱熹学术
      的先例。就事实而言,朱熹所提倡的理论在客观上对帝国的恢复大业确实存在着一
      定的消极影响,朱熹本人从再度出仕之后,就明确主张“先以东南之事为忧”,反
      对急功近利妄生衅端。但当时朝廷反对朱熹者并非出自于这个考虑,他们只是攻击
      朱学之人“饰怪惊愚”、“欺世盗名”,这对于朱熹来说当然不是很公正的。平心
      而论,只有陈亮对朱熹的批判才具有一种无私的意义。从政治上对学术思想进行压
      制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是非理性和非人道的。
      
          王淮罢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虽然他刻意为天子理财治政、区分军务,
      但不言自明的是,他的努力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山河依然,气氛照旧,帝
      国政府从没有真正把眼光转向沦陷已久的北方。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正月,
      与孝宗并驾齐驱、和平共处的金熙宗去世时,几乎没有引起南方的任何反应。
      
          从高的标准上说,帝国第十一位天子御临天下的时代其实是庸碌和无为的,孝
      宗皇帝最后一个举动证实了这一点。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初,皇上几乎在没
      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就突然宣布自己将禅位太子。他对新任宰相周必大、留正说,
      准备在旬日之间就把这件事情完成,并密赐当年高宗禅位的手诏给周必大,命令他
      立即依式进呈诏草。孝宗没有详细说明原因,只是说年来稍觉倦勤,所以想退就休
      养,同时也可终毕先帝高宗三年之孝。太上皇高宗于两年前返归道山。
      
          这在帝王原则上是不能成为理由的。人主受命于天治御万民,本就应当治道忧
      勤、宵衣旰食,绝不能以日理万机劳心蚀骨而遽让神器。何况天子不过五十三岁,
      春秋方盛,圣体未愆,如何竟能以倦勤而想到休养!至于上皇驾崩,哀深慕切,欲
      以塞耳闭目之道以尽三年之丧,则更悖于古来的圣训。尽孝之大者在于尽道,欲报
      高宗之恩,犹应殚心竭力以奠安天下,哀毁过礼岂足以慰先人于溟漠?孝宗虽是个
      淳厚的人,但并非不明事理,他所谓宅忧谅荫以尽丧纪的理由明显是一种饰词。
      
          这件事情确实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朝堂上下一片寂静多少说明了这一点。孝
      宗把绍兴禅让挂在嘴上,目的是想打动二府的宰执,并不能说明他的真实想法。当
      年高宗的内禅,明显是出于时势压迫下胆怯懦弱心理的作怪,而眼下虽然国步未康、
      恢复无功,但依然不失为一个平和熙乐的年代,我们的天子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去效
      法先君。至于说他的禅位是因为抱志未伸、不甘屈辱,那只不过是后来臣子美好的
      愿望罢了,祖宗之仇家国之痛又岂是退处闲适所能销磨的?!值得注意的是,天子
      急切希望此事能速战速决,正如他计划的那样,从透露风声到最后禅位确实只用了
      十来天的时间,如果没有难言之隐,又何必惧怕其中的波折?
      
          根子出在已故的上皇高宗。他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内禅时正当盛年,这
      个事实使得入继的嗣君只有二十六岁,照本朝诸帝大都御极长久并能享高寿的先例
      推论,新一代天子像高宗那样再次垂拱三四十年是不成问题的。果然,孝宗居位一
      转眼就是二十八年,这叫有心大宝的储君如何能堪呢?
      
          太子赵惇排行第三,已经四十三岁了,入为储贰也有近十年的光景。天意难测,
      以他这个年龄走在皇帝前面也不是不可能的,长兄庄文太子早早而薨就是先例。太
      子没有父王至淳的修养,因而心怀怨望也就顺理成章。在这个问题上,太子妃李氏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氏是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女,出身将官之家,既缺乏礼义
      簪缨之家应有的教育,更没有金枝玉叶所具备的涵养,因此性格粗率又悍妒狭刻,
      尽管孝宗一度有废去之意,但她成功地掌握了太子,一直我行我素。在李氏的影响
      下,太子不止一次地做过母后的工作,希望她能说服皇上能效法祖翁而早日内禅。
      爱子心切的成穆皇后当然也委婉地劝过孝宗,但起初未被天子同意。孝宗对皇后道
      :
      
          “孩儿尚小,缺乏经历,故不能与之。”
      
          当皇后无奈地回复太子时,太子推起头巾,露出前额:
      
          “儿臣毛发已白,尚以为童,岂非翁翁之罪!”他也许不好指责皇上,所以只
      能把怨气发泄到祖父高宗的头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