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舞(4)
      
          从2001年10月起,国家出台新的接轨办法,一是将国内汽、柴油价格从单一与
      亚洲市场挂钩改为与亚洲、欧洲、北美三地市场挂钩,以使国内油价更充分地反映
      国际油价变化的总趋势。二是从过去的每月一调,改为当国际油价变动超过一定幅
      度时才相应调整,避免价格变动过于频繁。三是在不突破根据接轨原则确定的调价
      总额的前提下,适应国内汽、柴油市场消费结构,参照国际市场比价关系,相对调
      整汽、柴油价格,以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满足市场需要。四是汽、柴油零售价浮
      动幅度,由目前的上下5%改为上下8%,扩大企业定价自主权。五是当国际市场原油
      价格超过一定限度时,国内企业要通过成品油价格消化部分涨价因素,即价格适当
      少提;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下限指标时,成品油价格适当少降,以减少价格波
      动的幅度。
      
          这些调整只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的方法问题,主要的还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
      价同频共振,国内市场国际化。石油工业的脉搏与国际石油市场开始一起跳动,国
      际市场的风吹草动也考验着国内经济的承受力。
      
          油价与国际接轨后,由于国际油价一直持续上扬,总体上对石油石化企业是非
      常有利的。首先,油价接轨有利于促进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也有利于促进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进而
      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
      
          其次,油价的动荡直接反映着产品在市场的价值,市场引导生产,生产为了效
      益的生产观逐步深入到企业中,企业不再是盲目生产,承担政策性亏损的载体,而
      成了市场的主体。也可以与国际化大石油公司共同比较成本,促进了石油石化企业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再次,油价接轨支持了石油石化企业的改革。改革需要成本,需要花费一定的
      代价,所以,国际石油石化企业经常存在着“油价低廉时无力改革,而油价高涨时
      又不愿改革”的悖论。
      
      
      
          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时进行大重组。大重组后,国际油
      价慢慢回升,为石油企业继续推进改革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石油石化企业抓住
      这次机遇,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使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仅以中国石油天然
      气集团公司为例,从油价接轨的1998年到2002年,5 年来,512 户重点国企共实现
      利润8947亿元,而中油集团公司一家就实现利润1922亿元,占到21.48%。
      
          换句话说,中油集团公司一家实现的利润比125 户重点国企平均实现的利润还
      要多。中油集团公司的利润从1998年的48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535 亿元,平均年增
      长率达到82.7% 。2003年达到700 多亿,2004年超过1000亿,在国企效益排名中,
      中油集团一直高居榜首,遥遥领先。
      
          最后,油价接轨,使得国内的许多不经济储量、难动用储量都变成了经济可采
      储量,是开采的绝佳时机,大大增加了石油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国内原油产量。我国
      的许多油田已经处于开采后期,过去,在低油价下,成本高,失去了经济可采价值。
      另外,一些自然条件恶劣和开采难度很大的油田,往往成为难动用储量。高油价使
      得开采这些油田有了经济效益,可以采出更多的油来,保证国民经济的需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