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舞(3)
      
          2000年4 月6 、7 日,中国石油股票首先在香港、纽约上市成功。时过半年,
      10月18日、19日,中国石化股票也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上市成功。中国海洋石
      油股票于2001年2 月27日和28日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成功进入国际资本市
      场。海外媒体惊呼:中国石油三舰,海外会师。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北京首席代表称,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和中国石油股份在海外的上市,代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里程碑,
      中国的石油与天然气产业也因而进入了新纪元。
      
          从一个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国企老大到勇蹈国际资本市场,石油工业脱胎换骨
      的变化带来了企业思维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带来了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
      的转换。如今,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成功进入世界500 强行列,中海油也正向世界
      500 强进军。三大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2001年,中国石油在财富500 强中排名第
      83位,2002年上升到第81位,2003年上升到第69位,2004年一举上升到第52位,而
      中国石化也紧随其后,从2003年的第70位跃居到2004年的第54位。
      
          在石油业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是支持其改革成功的重要举
      措。从1955年首次制定原油价格起,中国石油的价格形成机制经历过数次大的变化。
      从1955年到1981年,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石油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其价格
      的制定与调整都由政府决定。这个价格制定基本上不考虑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且
      远低于国际油价。由于当时中国石油保有量迅速增加,加上国内需求有限,这种自
      给自足的状况事实上一直维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原石油部实行亿吨石油产量包干的方案,规定超产与节
      约部分的石油可按国际石油价格自行销售,差价所得由原石油部用于石油的勘探和
      开发。从此“双轨制”成为石油人耳熟能详的名词。1998年,国家对原油、成品油
      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单一政府定价的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石油、石化集团公司之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按照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厂的成本
      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购销双方结算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
      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
      贴水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内外油种的质量差价以及市场供求等情况
      协商确定;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国家计委按进到岸口完税成本为基
      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制定各地零售中准价,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在上
      下5%浮动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格。
      
          通过这次改革,国内原油价格完全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成品油价格确立
      了与国际油价变化和适应,在政府调控下,形成以市场为主的价格机制。
      
          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确定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后,国际市场油价发生了
      急剧的变化。新价格机制执行一年后,1999年4 月起,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出现了持
      续大幅度上涨的局面。政府指导价远远跟不上国际市场的上涨速度。自2000年5 月
      起,国务院决定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变化每月调整一次,2000年7 月国内成品油
      价格水平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完全接轨。自2000年5 月到2001年10月,成品油价格
      历经17次调价,波动频繁,幅度过大,为用油企业和石油销售企业带来较多的不确
      定因素。而且,简单的与新加坡市场挂钩的办法也容易引起投机行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