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中国需要更多石油(2)
      
          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 井”喷油,克拉玛依油田诞生,实
      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1956年9 月5 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
      《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结束。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 号构造上打
      出了日产800 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 号、4 号、3 号油田。在四川,
      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
      发现南充、桂花等7 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四个石油天然气基地。
      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373.3 万吨。其中四个基地共产原油276.3 万吨,占全
      国石油总产量的73.9% ,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 亿
      立方米。
      
          然而,这点石油仍旧不足以应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油的自给率仅40.6% 。
      那时,国际油价低得可怜,一桶石油的价格还不到2 美元,换算下来,一公升汽油
      仅合两角钱,从现在角度来看,几乎是免费自取。由于与前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发生
      冲突,惟一的从前苏联进口石油的路线也被迫中断。年轻的共和国无从进口,面临
      着能源严重短缺的危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当时石油
      的珍贵程度,已达到了即使用一滴血也未必能换来一滴油的地步。朱德元帅曾说,
      没有石油,飞机坦克不如一个打狗棍。
      
          由于缺油,许多地方的汽车改烧木炭、酒精,就连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也背上了
      煤气包。由于油料短缺,空军和其他一些部队的飞行训练和正常执勤都受到严重影
      响。
      
          为了缓解石油短缺,东北桦甸、抚顺、锦州几个人造油厂都恢复生产。人造油
      就是利用油页岩为原料制造石油。油页岩是一种含有固体有机质的泥岩,属于固体
      可燃性矿产,可用火柴点着,并发出一股沥青臭味,发热量比煤低,色浅灰至深褐。
      尽管我国的油页岩资源相当丰富,但人造石油成本较高。在石油短缺的情况下,根
      本顾不了许多。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
      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西方学术界一直认为只有海相沉积盆地里才能有丰富的石油。因为石油的生成
      除了温度、压力和时间以外,还要有大量有机物和良好的沉积层。在近代石油工业
      建立一百多年以来,世界上已发现的3 万多个油气田绝大多数在海相地层中,故国
      外石油地质学家绝大多数主张海相生油。而当中外学者通过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勘察
      发现,中国东部为广泛的在恐龙灭绝以后形成的地层所覆盖,基本上是陆相沉积盆
      地。
      
          以李四光、黄汲清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根据中国地质特点,通过总结归纳,
      形成了在陆相沉积盆地里也能产生大型油田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陆相生油论”,
      它是世界石油开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部署实施大转移,终
      于在东北的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
      
          1959年9 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欢畅的油流,标志着一个特大型砂岩油田
      的诞生。大庆油田占地面积5479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五大油田。
      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中国的石油科学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揭开了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开发大会战
      的序幕。从我国东部自北向南陆续发现了吉林、辽河、华北、大港、胜利、中原、
      河南、江苏、江汉等一系列油田,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而且
      石油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的90% 、天然气产量的50% 均产自陆
      相油气田。
      
          到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
      中国石油基本自给。中国石油工业在高速增长的道路上狂奔,即使身处动乱的“文
      化大革命”时代,石油工业仍旧一枝独秀,成为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
      
      
      
          支撑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开发大庆时,
      当时的艰苦状况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几万人包括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大学
      教授、博士,一无房屋,二无床铺,连锅灶等生活用具也很不够。人们住进“干打
      垒”,吃着窝窝头。有的人在被废弃的牛棚和马厩里办公、住宿。有的人什么都找
      不到,劳动了一天,夜晚干脆往野外一躺,几十个人扯一张篷布盖在身上。雨季,
      在帐篷、活动板房、牛棚马厩里,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雨水还
      在滴答。夜里,有些人索性挤成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挨过一宿,第二天照样
      干。
      
          王进喜等一大批英模就是在大庆大会战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大英雄。来自玉
      门油矿的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来到了大庆,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荒原,感觉浑身
      的劲有处使了。他把身上的破棉袄一甩,大声地对队友们喊着:“这就是大油海,
      这就是大油田!甩开膀子敞开干吧,把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在一次
      钻进中,为了压制井喷,急需要加重泥浆比重,但现场没有搅拌设备。在这紧要关
      头,王进喜和几个工人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经过两个小时的
      搏斗,一场井喷事故避免了,而王进喜和工人们的身上,早已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
      起了成片的大水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