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未知路
      
        英雄并不是有思想的人,英雄是那些将思想付诸行动
      
        的人!
      
        杰克·韦尔奇
      
        12月12日宿营地经纬度: 69 °40 S, 76 °30 E
      
        海拔805 米,距中山站39公里
      
        双“十二”应该是一个吉利的好日子,中山时间下午3点,我们内陆冰盖队正
      式向南极冰盖最高点进发。与中山站的兄弟们依依惜别后,我们开始了1300公里的
      危险征途。如果顺利的话,我们将在28天后到达Dome-A,整个内陆往返时间预计在
      70天左右。
      
        徐霞兴开头车“双手劈开生死路”,张胜凯坐在副驾上负责导航。冰盖上没有
      现成的路可走,老徐根据胜凯预先设定的GPS 路线行驶,一路上要注意避开冰丘和
      冰裂隙。因为头车还装着冰雷达监测系统,冰雷达专家孙波就坐在这辆车的后车厢
      里。头车后面还拖挂了生活舱和装载56桶航空煤油的雪橇,总重量达到25吨。
      
        机械师盖军衔和队医童鹤翔负责驾驶二号车,紧跟头车后面。二号车拖挂的两
      部雪橇上分别放着发电舱、52桶航空煤油和20桶柴油,载重量与头车差不多。车况
      最差的PB170 雪地车是三号车,由机械师崔鹏惠和电子工程师陈有利驾驶,后面拖
      挂着集装箱和60桶航空煤油。李院生队长和效存德副队长驾驶四号车收尾断后,车
      后拖载了乘员舱和54桶航空煤油,侯书贵和张永亮这一路都坐在这辆车的后车厢里,
      他们要沿途执行路线断面观测和线标识系统任务。
      
        由于雪地车驾驶室和后车厢里都坐满了人,我们两位记者在白天行进时只能待
      在头车后面的生活舱里。第一辆雪地车压过冰丘开路非常颠簸,再加上生活舱是用
      钢丝绳软连接的,行进时摇摆幅度很大,我们在舱里根本无法保持站立的姿势,只
      能躺在床上待着。因为我们记者只有在每天晚上宿营发电后才能编节目和回传信号,
      所以宿营时的熬夜工作使我们睡眠严重不足,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补觉了。但要在
      “搓板路”一般的颠簸中睡着还是不容易的,经历了无数次的腾空和落下,全身的
      不规则运动好像在做节奏奇特的广播体操。
      
        前期路程海拔升高很快,对车辆的损耗也较大,机械师不敢掉以轻心,每行驶
      2小时左右就会停车检查车况,确定运行正常后才继续前进。中山时间晚11点,北
      京时间次日凌晨2点,我们的车队在行进了32公里之冰盖征程的第一次宿营。
      
        宿营时,车辆的排布方式对于车队第二天能否顺利出发影响很大。机械师是营
      地展开的灵魂人物,他们在宿营前要先观察风向,按照侧逆风方向选择较平坦的雪
      面停车,雪地车停在迎风面右侧45度角的位置,车辆平行间隔15米依次排开。这么
      排布可以保证即使宿营时下大雪,车头也不会被积雪掩埋。
      
        经过一天的冰上行驶,雪地车履带和轮胎周围积满了大量冰雪。如果不及时把
      这些积雪清除干净,一晚上就会冻成坚硬的冰茬,会在第二天行车时扎坏轮胎和履
      带。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我们宿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各种工具清理上面的冰
      雪。
      
        在我们除冰时,机械师们分头检查雪地车的车况和给宿营地供电。发电车的柴
      油机被启动后,输出的电力可以保证雪地车、生活舱和乘员舱的供电需要。
      
        为了能让中山站及时了解内陆冰盖队的行进动态,电子工程师陈有利每天宿营
      时都要架设短波天线,根据事先约定的时间呼叫中山站电台。因为短波无线电通话
      效果不是很稳定,陈有利把宽带天线架设在了两辆雪地车之间,通过不断调整天线
      架设角度来获得较好的通话质量。
      
        根据科考计划,冰川学家侯书贵和效存德不仅要在行进途中定点采集雪样,到
      宿营地后也要采集样品。为了保证样品数据准确,他们选择在宿营地上风方向采集,
      以避免对雪样产生人为污染。他们穿着超净防静电的洁净服,戴着口罩和手套,用
      超净的取样器进行采集,生怕自己的呼吸影响了样本质量。采集完样品后,他们还
      要在记录下采集雪样的确切位置后进行分类,这么做为了便于今后两人用于不同的
      研究方向。侯书贵研究的方向是雪样中的微生物,效存德则主要研究雪样中的大气
      成分,这两位青年学者都是著名极地冰川学家秦大河的开门弟子。
      
        冰雪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宝库。南极冰盖由每年降雪堆积成的冰层所构
      成,冰雪将大气中降落的各种物质完好地储存起来,雪样和冰芯提供了自冰盖形成
      以来气候的全部历史记录。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全球气候的历史
      演变过程,判别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获知天体和地球演化史上发生
      的重大事件。
      
        我们两个记者到营地后首先得负责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取雪化水是第一项任
      务。尽管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固态水库上面,但不能靠直接吃雪来补充水分。吃
      雪不仅会造成进一步的脱水,而且会使体温降低,只有把雪融化后才能饮用。这里
      的雪融化后是真正意义上的纯净水,基本不含矿物质,我们还要通过在水里放盐和
      服用营养品的办法来补充微量元素。
      
        我们取雪时要在营地上风向找到一块无污染的雪面,一次要取6大桶雪,提回
      生活舱后分批倒进大锅里加热化水。这里烧水比国内多了冰晶融化的过程,所以煮
      开一锅冰水的时间大约需要50分钟,对液化气燃料的消耗很大。因为化雪太耗费时
      间和燃料,所以我们用水是限量供应的,平均每人每天只有3~4升,为保证饮水
      量我们只能尽量减少洗漱次数,甚至有时拿雪擦把脸就当作洗脸了,要在南极内陆
      洗澡就更是天方夜谭。一想到脚下就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南极大陆,就觉得在这里
      生活缺水是个极大的笑话。
      
        虽然南极是冰雪的宝库,但是单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却是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洲的降水几乎都是雪,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0~50毫米,不到我国沿海地区降水
      量的1/20,而且降水量越往大陆内部越少,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
      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除了化雪烧水,我们两名记者还要负责加热全队每晚的航空餐。航空餐是我们
      在国内航空食品公司订制的,这些做好的成品放在南极这个天然冰室里也不会坏。
      它分早午餐和晚餐两种,种类比较丰富,可以保证一周内的菜谱不重样。早午餐是
      合在一起的,有面包、蛋糕、鸡蛋、培根等,大家一般分早晨和中午两次吃完。为
      了节约时间,中午我们不宿营做饭,而是在行进的途中靠早午餐里的面包和蛋糕充
      饥。晚上宿营时,我们把晚餐从集装箱里取出来,送到生活舱里用液化气或微波炉
      加热就行了。由于微波炉只有两个,每次只能加热一两盒航空餐,所以我们13个人
      晚上是分批进餐的。
      
        为了换换口味,除了加热航空餐,我们一般还会炖一锅胡萝卜羊肉汤。我们这
      次从澳大利亚买了不少羊腿,南极低温把它们冻得梆梆硬,如果等解冻后再切块就
      赶不上饭点了,所以我和亚玮在宿营后还要负责给做汤备料,轮番上阵用斧子剁羊
      腿,每次剁完都震得虎口发麻。羊腿和胡萝卜切块后就放进大锅里煮,水在这里的
      沸点低,往往用大火煮了一个多小时羊肉还是不烂,大家也只好囫囵吞下去,毕竟
      比焖熟的航空餐好吃些。
      
        吃完晚饭已经是北京时间凌晨3点了,我们开始在生活舱里编节目。生活舱东
      西太多,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这种拥挤混乱的空间里干活很影响情绪。花了
      2小时编好片子后,我们跑出舱外去架设海事卫星天线。晚上外面很冷,我们只能
      咬着牙在寒风中寻找卫星信号,熬了一个通宵才把节目传完。
      
        与传节目相比,晚上睡觉才是更痛苦的事。因为乘员舱空间不够,陈有利和我
      们两位记者一起住在生活舱里。因为生活舱只有上下铺两张床,陈有利睡上铺,我
      和亚玮两个人只能挤在下铺。我们睡觉时要钻进睡袋,睡袋把原来就不大的空间挤
      得满满当当,我的脚要上下叠放着才能搁在床上。我躺了一会实在忍受不了这种高
      难度的睡姿,干脆在地上铺了块睡垫搬下床睡了。这种狼狈不堪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后面还有70天时间等着呢。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屈原《天问》
      
        12月15日宿营地经纬度:71°09 56 S ,77°21 01 E
      
        海拔2067米,气温-17,冰厚1860米
      
        距中山站211 公里
      
        今天凌晨,我正在编节目,整个营地突然停电。像这种发电机组故障在南极内
      陆是很危险的,雪地车没有办法通电加热就无法在低温下启动,失去了交通工具,
      又没有电力保暖,我们的命运就只有一个冻死在营地后,成为南极内陆的永久标志
      物。
      
        我穿好外套去发电舱检查故障原因,原来昨晚排气管的盖板没有打开,通风不
      畅使得一号机组处于过热保护状态自动断电了。童医生也赶来看情况,我们起动二
      号机组后,打开了这侧机组的通风窗,发电机又继续工作了。这种随时可能出现的
      停电状况也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因为要是停电发生在海事卫星传输的过程中,
      不仅传到一半的节目要从头重传,非正常关机还有可能烧掉卫星主板,我们就回传
      不了节目了。电力恢复后,我和李亚玮给海事卫星装上了UPS 电源稳压器,里面的
      蓄电池可以在断电后继续工作几个小时。
      
        祸不单行,上午出发时,机械师崔鹏惠发现他驾驶的 170雪地车发动不了,发
      动机一直无法正常运转,初步判断可能是油路不畅的原因。机械师经过检查发现,
      问题出在雪地车过滤燃料的柴油滤清器。滤清器里原来有一些积水,积水低温结冰
      后就把滤芯给堵住了,航空煤油输不进来,车自然也就发动不着了。因为170 雪地
      车早已经停产,没有滤芯备件,机械师只好用土法,先是把它放在煤气炉上烤,但
      滤清器里残余的航空煤油与冰冻结在一起,烤了5分钟还是无济于事。他们索性就
      把冻住的滤清器整个放进大锅里煮,开水将冰慢慢融化,把滤清器甩干水分后重新
      安装,雪地车顺利启动了。
      
        检修车辆耽误了1个小时,中山时间上午10点我们车队才开始出发。由于海拔
      不断升高,雪地车发动机功率也随之下降,排气管开始有浓烟冒出来。我们出发没
      几天,雪地车排气管边上的队旗就被熏黑了,机械师就把队旗收卷起来,准备到了
      目的地再挂出来。
      
        沿途不时可以看到几年前内陆冰盖考察插下的标杆,它们是测量雪积累率、积
      雪表面地形特点的工具。据李队长介绍,这些标杆位置与当年记录的坐标发生了变
      化,他们正是通过标杆的位移变化来测算冰盖的物质平衡和冰流速,这些数据对于
      研究南极冰架很有帮助。
      
        冰架是南极冰盖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数百米厚的冰架以每年2500米的速度移向
      海洋,断裂的冰架漂移到海中就形成了巨大的冰山。从科研上看,冰架是南极冰盖
      发生变化最敏感的“指示器”,它的变化直接关联着南极冰盖物质平衡过程及其对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对大洋水团和环流的生成和变化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全
      球变暖的背景下,揭示冰架和大洋相互作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是目前国际上“南
      极地区与全球变化”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前沿领域之一。
      
        我们这次考察也有插标杆的任务,平均每隔2公里就插一根标杆。根据计划,
      我们每隔10公里还要设立1个明显路线标志物,每天的宿营点设定一个高精度GPS
      观测点,以此来建立中山站至Dome-A考察路线的地面导航标识系统,冰川学家也利
      用该系统建立完整的中山站至Dome-A断面雪冰、气候监测体系。
      
        在距离中山站200 公里的地方,3只雪鸽跟随我们的车队在空中盘旋,这种少
      见的情形让大家兴奋起来,车载电台不约而同地都呼叫起来。从10点出发到晚上8
      点半宿营,我们今天一共行驶了52公里。
      
        今晚看素材时发现,最近拍摄的磁带老出现断磁现象,磁迹不连续加大了编辑
      的难度,我估计这可能缘于三方面:一是南极气候干燥,磁带上的磁粉容易脱落,
      摄像机磁头被磁粉糊住记录状态就不正常;二是一台DVCAM 摄像机的电子快门不稳
      定,我们主要使用状况较好的另一台,可能因为这台机器超负荷使用导致磁头损耗
      严重;三是磁带在寒冷干燥的环境肯定不如正常环境好用。
      
        在现有条件下,摄像机和磁带都是无法更换的,我们只能着手尝试对磁头引起
      的问题进行修复。将摄像机打开后,用棉签蘸上酒精把磁头彻底地擦了一遍,棉签
      头上确实沾了不少磁粉,看来以后要定期保养磁头。擦好磁头一开机,摄像机跳出
      了显示机内有水的标志,估计和酒精里含有的少量水分有关,我们就用电吹风朝机
      器里吹,吹了半天还是不工作。我们现在就这台DVCAM 好用,如果它罢工的话,我
      们今后就只能用大机器拍摄了。亚玮最后试了一招看起来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将摄
      像机电池卸下来重新安装,一开机,机器工作正常了!看来在这种鬼地方干活,什
      么可能性都要想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