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玄冰的诱惑
      
        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
      多少!
      
        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留在南极的遗书
      
        极度严寒、极度干燥、极度缺氧、最遥远的冰穹、冰盖最高点、人类不可接近
      之极这些是人们描述南极冰穹A 常用到的关键词。
      
        冰穹A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简单而遥远的地理名词,其字词间的凶险,
      很难体会。但对于我,却非比寻常。五年前,在经历了层层海选和严酷的“魔鬼训
      练”之后,我成为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和CCTV随队记者。
      
        2005年1 月18日,我与12名科考队员一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这个“人类不
      可接近之极”,确立了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准确位置。
      
        四年后,中国南极昆仑站成功建成,它就伫立在我们2005年确定的冰穹A 上。
      2009年1 月28日晚七点,《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正播发着昆仑站建成的消息,中
      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
      各族人民,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看着电视上从昆仑站现场发
      回来的冰盖照片,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视线的模糊迷离之间,时光唰的一下闪
      回到了2004年8 月29日,我们南极内陆冰盖队“魔鬼训练”的第一天
      
        615 ,616 ,617 ,618 ,619 ,
      
        我默默数着向前迈出的步数,用数字的增长来宽慰自己距离宿营地越来越近了。
      沉重的宿营装备压得我直不起腰来,每挪动一步就得像死鱼一样张大嘴喘上两口气,
      心脏搏动的声音被无限放大着,在寂静的山谷里回荡。
      
        “魔鬼训练”的集训地点位于新疆51号冰川,这是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为我们精
      心挑选的,据说环境与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高寒、高海拔、气压低、空气含氧量
      低“两高两低”的特点相对接近。据极地办曲探宙主任介绍,为期一周的高强度训
      练有四个目的:一是通过训练、测试选拔内陆科考队员,在模拟环境中淘汰不合格
      的预选队员,为今后挑选内陆队员积累经验;二是让预选队员学会野外生存技能和
      极地自救方法;三是让预选队员在生理和心理上提前适应艰苦环境;四是让预选队
      员之间加强了解,便于今后的行动配合。
      
        51号冰川距离新疆奎屯市120 多公里,训练营地位于冰川下干河谷中的碎石平
      地,营地坐标为北纬43度44分21秒,东经84度24分19.5秒,海拔3395米,气压675
      毫巴。我们坐车从低海拔地区直接上到3000多米的冰川,没等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一下车就开始了“负重拉练”宿营地不通车,所有装备和一周的食物都得从两公里
      以外的车上徒步搬到营地。
      
        背着大包小包往返一趟四公里,我每次到了营地就想躺下不起来了。到了后面,
      我只能像失眠数羊一样通过统计脚步来麻木自己的神经。运完东西后还要搭设帐篷
      和展开营地,把训练装备分类整备完已是中午时分,从寻找水源做饭到连吃带喘地
      上饭又过去了2 个多小时。
      
        本以为这次南极内陆冰盖预选队员的集训对于“久在樊笼里”的城市人来说,
      是个“复得返自然”的大好机会,哪知“魔鬼训练”开始前的营地集结就让我感觉
      有些力不从心,不知接下来的一周该如何捱过。想到这,心里竟升起些许自虐式的
      快乐,谁叫我禁不住去南极的诱惑自讨苦吃呢。
      
        半年前,我们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争取到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的报
      道项目,国家海洋局分配给中心两个随队记者的名额,这是此次Dome-A行动的唯一
      媒体记者。部门随即采用张榜纳贤的方式公开选拔随队记者,我想都没想就在第一
      时间报名参加了海选。
      
        去南极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如同爱一个人一样。
      
        南极,一个既熟悉又遥远的名字,如果非要给我企图触碰它安上一个理由,我
      更愿意把南极拆解成几个极致词汇:
      
        它是绝地
      
        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后一个探险乐园!
      
        它是美丽世界上最安静、最纯洁,却又是最荒芜的大陆!
      
        它是传奇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的南极
      点冲刺竞赛失利后,长眠于皑皑冰雪中!
      
        它是梦想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十大旅游胜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二!
      
        它是传说在皮里·赖斯1929年绘制的奇怪地图上南极洲大陆并没有被冰雪覆盖!
      
        它是神秘在南极冰下湖里有地球上其他地区百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的生物!
      
        它更是诱惑踏上世界尽头的机会千载难逢,此行深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壮
      举更是前无古人!
      
        南极内陆气候条件严酷恶劣,对体能的考验极大,这次远征将历时5 个月,不
      仅科考、报道任务异常艰巨,还将面临许多未知的凶险,以至于台里选拔随队记者
      有一条“潜规则”最好不要独生子女。的确,如果不是家里的“独苗”,万一出现
      了意外,给家人造成的心理伤害相对要小一些,当然这也仅是相对而言。报名时就
      要做好牺牲的准备,这对于每个报名者来说确实有些残酷。
      
        我在报名时也掂量了一下自己,感觉自己在竞争中还是有些优势的,大学毕业
      后就在台里做纪录片,不少节目就是跑野外的,户外工作经验也比较丰富。自己的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错,有过特大灾难事故、海上演习、大型科考等现场采访
      经历。还有一条就是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哥哥。
      
        要去“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从事科考报道,选拔标准的异常苛刻是可想而知的。
      在业务层面上,随队记者必须具备在极端环境下的节目制作综合能力,不仅要负责
      出镜、主持、采访、撰稿、拍摄、剪辑,还必须是个技术能手。在技术保障上不仅
      要熟悉各种采访设备的原理、使用和保养,还要熟练运用海事卫星传送节目,甚至
      在设备出现故障时现场解决维修。
      
        此外,还必须具备过硬的生理和心理双重素质。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底线要求,
      只有这一关过了,才有资格进入下一步的心理考核筛选。南极内陆远离社会,自然
      环境和生活条件极端恶劣,有太多关乎生死的未知因素摆在面前,人员的心理素质
      好坏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在南极内陆出现心理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科考队计划的实
      施。
      
        作为内陆队员的一分子,随队记者的心理耐受力也将经历空前的考验。因为全
      世界只能通过你这个唯一的传媒管道来了解科考进展,记者每天必须在很有限的时
      间里完成节目制作和回传,在连续几个月的超负荷运转状态下,心理极易出现偏差。
      正因为如此,在记者选拔中对心理考核的评定异常严格,来自各方专业人士组成的
      考评小组会连珠炮似地向你提出一大串问题,他们通过对备选者脱口而出的即时回
      答进行心理素质的测评考量。如果你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应对这些问题,那么你的心
      理状态就是相对放松的。比如,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的考官就曾问我:“倘若你在南
      极内陆意外身亡,你希望自己的遗体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提得尖锐而又现实,
      而我是以半开玩笑的口吻来回答的:“生是CCTV的人,死是CCTV的死人。”
      
        生理和心理素质审核过关后,政治素质考核又是一道坎。此次到南极冰盖最高
      点的行动本身是一次国家行为,也是国家实力的一次展示,一切行动都要以国家利
      益为最高准则。作为全球唯一的新闻报道媒体,如果不能在政策和理念上从大局着
      眼把好关的话,就可能在报道中使选择口径和角度失当,在宣传上造成被动,让好
      事变成坏事。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层层选拔,我成为了本次南极科考的预备队员,同时入选的
      另一位记者李亚玮和我一样都是27岁。我们能从众多报名者里被选拔出来是非常幸
      运的事,但这次残酷的“魔鬼训练”却把我们从南极梦想里拉回到了现实,要和其
      他预选队员一起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野外求生了。
      
        国家海洋局极地办综合处处长夏立民担任了这次训练的“魔鬼教头”,他毫不
      吝惜地为我们安排了饕餮的训练“盛宴”。首先是短波电台架设使用和GPS 导航训
      练。尽管这两项工作在进入南极内陆后都分别会有专人负责,但每位队员都被要求
      能够独立熟练掌握,用夏教练的话说,就是不排除这两个技术负责人在事故中受伤
      或者死亡后,剩下的队员能使用这两种设备寻找方向和寻求救援。他的话一下子打
      消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养成的依赖群体的思维惯性,因为在南极内陆这种危机四伏
      的地方依赖别人是可能致命的。
      
        在随后的冰上训练中,夏教练毫不吝惜地把结组攀登、安全绳使用、挖雪沟和
      雪洞等极地生存技能一股脑儿填鸭给我们。由于南极内陆冰裂隙很多,或是深不见
      底,或是狭窄曲折,万一人掉下去,别人很难将失足者救上来,所以登山运动员必
      须掌握的滑落停止自救训练也是我们的必修课。这项自救技术要求我们在跌入冰缝
      隙的瞬间,能迅速反身将冰镐镐锋从肩部上方位置压向冰面,利用冰镐与冰面滑动
      阻力来制止下滑。这项自救技能的关键在于手脚配合,我起初因为过分关注姿态的
      优美而导致行动迟缓,无法止住下滑的速度,这如果发生在真实的冰裂隙滑坠,那
      我已经死过好几回了。好在强烈的求生欲望胜过下滑时暂时空白的大脑,通过1个
      小时的反复训练,我总算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个自救技巧,毕竟在极地环境,每个
      人的性命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里。
      
        每天进行完这些大负荷训练后,专门研究人体低氧生理反应的医学专家还要对
      我们的心肺功能、血压、心跳、血管阻力等生理指标进行全方位监测,从集训前后
      两次采集的血样分析,也可以看出每个人经过大负荷训练后的人体生理变化。经过
      一周的“魔鬼训练”,无论是医学监测指标,还是适应性训练结果,我们预选队员
      全都顺利通过,这种同吃同住的全封闭训练不仅让我从心理上找到了团队的归属感,
      也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为团队作贡献就是不成为负担,只有把保护好自己放在第一
      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有可能再去帮别人做事。如果自己出现意外或伤病了,
      受损失的不是本人,而是整个团队。
      
        在这次“魔鬼训练”中,我最享受的其实不是掌握各种求生技能,而是在冰川
      上边行走、边思考的快乐。走在冰面上可以清晰地听到靴子碾压冰雪的沙沙声,这
      种单调而柔顺的声音很容易把你带入思考的境地。因为每次冰上徒步训练的距离很
      长,我在行进过程中尽量不说话以减少耗氧量,伴随着厚重的脚步声,我就有了大
      把的时间胡思乱想,这在平日繁杂浮躁的都市里显然是一种奢侈品。在冰川上行走
      时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关于南极的美丽传说和神秘猜想南极为什么和北极的形状
      如此接近?南极数千米厚的冰盖下是山峰吗?南极有没有未知生命
      
        也许正是因为南极用它自己的方式拒绝人类打扰,人类才萌生出很多关于南极
      的遐想。为了走出梦想的牵绊,真正探索南极奥秘,18世纪以来,人类不畏艰险,
      从南极大陆海岸边缘逐渐向内陆冰盖探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可喜的研究成
      果,但广阔的南极冰盖犹如遮盖在南极大陆真实地貌上的神秘面纱,至今尚未被人
      类完全撩开。
      
        现在,我就是掀开南极冰盖“盖头”的探索者,那么,你做好准备了吗?
      
        如果准备好了,就和我一起跨越大半个地球,一同开启充满诱惑和神奇的南极
      内陆冰盖探险之旅吧!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