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人质——尽心尽责解决危机
      
          回到纽约之后,瓦尔德海姆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美国政府在听取了瓦尔
      德海姆对德黑兰情况的介绍之后认识到,缓解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组建一个国际调
      查委员会,而这便成了瓦尔德海姆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两天后,瓦尔德海姆飞赴华盛顿,与卡特及其他政府官员共商计策。在会谈过
      程中,他发现,尽管自己的描述已足以惊心动魄,但美国领导层还是低估了德黑兰
      的紧张局势。卡特此时还在坚持这样的立场,绝不引渡在巴拿马身患重病的巴列维,
      而且,假如巴拿马政府欲向伊朗交还巴列维,他反而会邀请这位前国王到美国来。
      卡特还决定,要提请安理会对伊朗进行制裁。
      
          安理会准备在1980  年1 月11  日开会讨论对伊朗的制裁问题。就在这天早上,
      伊朗政府驻联合国代表带来了德黑兰改变态度的消息:霍梅尼同意,人质可以在美
      国交还巴列维及其财产之前得到释放,前提是尽快将国际调查委员会派往德黑兰。
      会议终于还是于1 月13  日召开了。此次对伊朗进行制裁的议案虽然得到了大多数
      成员国的支持,但却遭到了苏联的否决。
      
          对伊朗的制裁没能成功,伊朗人对美国的态度却更加强硬了。美国人至此已不
      再坚持,在组成调查委员会之前至少是与此同时释放人质,他们同意,调查委员会
      以考察团而不是以法庭的身份前往德黑兰。此外,美国人还委托了一名法国律师和
      一名阿根廷商人前去调停,这两人均与霍梅尼有着密切的私人交往,但他们的努力
      也未能取得任何结果。这一作法令瓦尔德海姆十分不快,他不禁产生了一种被人替
      代的感觉。后来,美国国务卿赛勒斯·万斯表示,“我们永远感激瓦尔德海姆所给
      与我们的支持”,但这种狡兔三窟的作法仍令他久久不能释怀。
      
          瓦尔德海姆还是以大局为重,一如既往地尽职尽责。2 月20  日,他按原计划
      宣布组成国际调查委员会,并公布了委员会此行的使命:“委员会将以考察团的身
      份前往伊朗,听取伊朗人的抱怨,尽快解决美伊之间的这场危机。
      
          委员会应在一周之内结束考察,但在人质被释放或至少从学生手中移交给政府
      之前,委员会报告不得发表。”接着,他宣布了委员会的五人名单,五个成员分别
      来自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叙利亚、斯里兰卡和法国。同一天,五人代表团飞赴
      日内瓦,三天后启程前往德黑兰。
      
          代表团还在途中的时候,瓦尔德海姆从德黑兰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霍梅
      尼把对人质命运的决定权交给了尚未举行成立大会的伊朗议会。这对联合国和瓦尔
      德海姆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挫折。
      
          调查委员会到达德黑兰后,与伊朗政府进行了第一次会谈。伊朗方面表示,霍
      梅尼并不认为释放人质与引渡巴列维之间存在任何直接联系,议会方面至少要拖到
      4 月份才会考虑释放人质的问题。由此,委员会的成员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人操纵
      的木偶,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伊朗学生又突然要求委员会对人质进行不折不扣的
      审讯,这当然遭到了他们的拒绝。3 月10  日,伊朗电台又以霍梅尼的名义要求委
      员会发表公开声明,揭示巴列维的罪行和美国长期干涉伊朗内政的历史,并表示,
      只有当这一声明被伊朗人民接受时,委员会才会被允许去探访人质。伊朗外长高特
      布扎德希望瓦尔德海姆能够说服委员会,接受霍梅尼的条件,但瓦尔德海姆表示这
      绝对不可能。费力而又徒劳的释放人质的努力终于接近了尾声,委员会于3 月12  
      日返回了纽约。
      
          瓦尔德海姆又作了最后一次努力,试图与伊朗政府重建联系。当5 月8 日南斯
      拉夫领导人铁托下葬时,他与伊朗外长在贝尔格莱德会面,两人达成一致,再派已
      经失败的调查委员会中的一名成员重返德黑兰。于是,叙利亚人阿蒂伯·达乌迪又
      回德黑兰呆了三个星期,但他的一切努力也都没有结果。
      
          1980  年5 月24  日,国际法院最后判定伊朗违背了国际法原则,要求伊朗立
      即释放并遣返美国人质。此后,安理会就此问题一再进行审议,并决定,如果伊朗
      不遵守安理会的要求,将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伊朗拒不执行并公开反对国际法院
      的命令。联合国和瓦尔德海姆在此问题上终于无计可施了。
      
          为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以和平的方式使人质得以释放,卡特策划了一次特别
      营救行动,但这次行动由于沙暴天气的影响而失败了。命运没有赋予他解决这个问
      题的时机。
      
          身患癌症的巴列维1980  年7 月27  日病逝于开罗。随后,9 月22  日伊拉克
      向伊朗发动进攻,两伊战争的漫长悲剧上演了。伊朗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
      来到纽约,在联合国谴责了伊拉克对伊朗的侵略,但却没能引起任何同情,他不由
      得抱怨联合国不主持正义。瓦尔德海姆向他解释说,只要伊朗把持着人质不肯放手,
      它就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同情。拉贾伊回到德黑兰,并带回了明确的信息:人质事件
      先得有个完结,然后,伊朗反对伊拉克入侵的呼声才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人质
      事件由此终于出现了转机。
      
          拉贾伊向霍梅尼力陈解决人质问题的紧迫性,终于说服他与美国进行谈判。他
      们选择阿尔及利亚作为中间人。在没有联合国介人的情况下,美伊两国作出了复杂
      的安排,以调整双方的经济要求。双方的诸多权利义务均在国际法院主持下予以讨
      论。
      
      
      
          1981  年1 月20  日,就在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就职宣誓的那一天,人质终
      于获得了释放。因为伊朗人一直坚持,绝不在卡特任职期间让人质回到美国,这是
      他们对于一个自身政治命运与人质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总统所采取的最后一次报
      复行为。
      
          人质已经与家人团聚了,瓦尔德海姆却遭到了攻击。美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评论
      员皮埃尔·萨林格称,瓦尔德海姆在与伊朗革命委员会会谈时,根本没有谈及美国
      的建议,没有把美国的想法准确告诉伊朗当权者。他还指责瓦尔德海姆在生命受到
      威胁时乱了方寸,没能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使命。前总统卡特和前国务卿赛勒斯·万
      斯当即反驳了这种看法,并公开赞扬了瓦尔德海姆在德黑兰期间表现出来的非凡勇
      气和外交技巧。
      
          在整个人质事件中,瓦尔德海姆通过亲赴德黑兰、与伊朗政治家们保持密切联
      系以及组建国际调查委员会,为人质的最终释放和美伊两国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