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解决苏伊士运河危机
      
          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有一条绵延一百英里的狭长地带。自《圣经》时代起,
      它就成为两个世界之间的门户,多少世纪以来,它是世界上最繁忙也是最重要的贸
      易通道。早年往返于亚非之间的商队,在此穿过苏伊土地峡炎热的沙漠,给生活在
      两大洲的人民带来对方的财宝和文化。
      
          富有远见的人们早就梦想在苏伊士运河地区挖一条“沟”,以在东西方之间建
      立一条水道。工程师们曾预言这一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到1859年,在法国领事
      斐迪南·莱塞浦斯的倡导下组建的一个私人公司,开始筹划挖这样一条“沟”。此
      后。数十万埃及民工,历经十年艰辛,用他们的双手,把原来连接亚非两洲的这一
      地峡刨成了一条人工运河。为此埃及付出了1680万英镑的工程费用,占总投资的79
      %。近12  万民工在强制的劳役中丧生。
      
          这条并不起眼的“沟”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长173 公里,沟通了地中海和
      红海,使欧亚两洲之间的距离比绕道非洲好望角要缩短6000~12000 公里,成了东
      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在战略上和经济上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1888  年签署的《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苏伊士运河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保
      证向各国开放。它由几个国家组成的理事会管理,其中英法两国占有大部分股份
      (英国政府占44%,法国投资者占50%),苏伊士运河对大英帝国尤其利益攸关。
      为了控制这条海上生命线,英国在运河地区维持着强大的陆海军力量。在永流不息
      的运河上,人们看到的大都是耀武扬威的西方船只,其中四分之三为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国家的,在北约国家的船只中,英帝国又占了三分之一。作为埃及领土上的运
      河,其股份的96%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1955  年运河收入达1 亿美元。可埃及所
      得只有300 万美元。这条运河不仅没有给埃及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反而成了埃及人
      民近百年来受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收回运河是埃及人民强烈的民族要求。为此,
      埃及人民不断进行斗争。
      
          1948~1949  年的阿以战争打破了苏伊士运河保持60  多年的平静。当时,
      埃及扣留了开往以色列的船只和货物。这导致联合国安理会对埃及提出抗议。但
      埃及未予理会。这也成为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重要争端之一。
      
          1956  年4 月,当哈马舍尔德为防止爆发一场新的阿以战争而访问中东时,
      埃及同美国就美向埃及提供财政援助,以支持埃及建造阿斯旺水坝的谈判也正在进
      行。美方表示愿意在埃及政府建造这座水坝的一期工程中提供7200  万美元赠款,
      世界银行也将借给埃及2 亿美元。但是。必须以美国对埃及进行财政监督和停止
      埃及与苏联的军火交易为前提。埃及人拒绝了这些要求,美国和世界银行也随之取
      消了对埃及的援助和贷款计划。
      
          埃及人对此十分气愤。在美国宣布拒绝提供援助后一星期,即1956  年7 月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的群众大会上宣布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公司的全部财产、资产和债务移交给埃及;管理公司的一切机构全部解散,运河航
      运将由埃及成立机构管理。运河收入将用于建造阿斯旺水坝工程。埃及政府这一维
      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果断措施得到了埃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人民的
      热烈支持,影响极大,连在美国严密控制下的巴拿马也作出了反应,发出了要恢复
      巴拿马运河主权的呼声。
      
          但是埃及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法两国的疯狂反对。它们表示将立即派遣军队
      和飞机迫使纳赛尔收回成命。而美国为了将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排挤出运
      河地区,便问英法两国施外交压力,使之不诉诸武力。最终,英法的态度软了下来,
      运河仍控制在埃及人手中。
      
          哈马舍尔德意识到,这一危机的出现使他促成的停火协议几乎成了一纸空文。
      以色列认为埃及的行动构成了对它的直接威胁,因为“如果埃及的行动受到鼓励的
      话,它将会进而向犹太国发动全面进攻”。
      
          10  月5 日,安理会开始审议苏伊士运河争端。有关各方在公开会议上争论不
      休。与此同时,哈马舍尔德也在同埃及、英国和法国的外长们举行幕后谈判,试图
      调解各方争执。他向这些外长们指出:“鉴于世界的利益和各国科益并不完全一致,
      我的职责是帮助你们达成一项既符合贵国利益又与国际社会的要求相吻合的协议。”
      他希望为真诚的谈判和妥协奠定基础,并强调应时刻牢记国际社会的利益。
      
          哈马舍尔德把三国外长请到38  层楼自己的办公室内喝了几次咖啡,完全以聊
      天的方式进行谈判。当时大家已对妥协抱绝望态度,在举行了6 次这样的会谈以后,
      三国外长在咖啡桌旁达成了有关苏伊士运河运营的总的原则协议,规定各国船只可
      自由通过运河、尊重埃及主权、运河经营同各国政治不发生关系以及通行税的收取
      方式和用途等,以此为依据起草的决议案获得安理会一致通过。
      
          哈马舍尔德对业已取得的进展十分满意,并建议再举行一系列私下会谈。在
      埃及和英法同意后,哈马舍尔德开始着手安排在日内瓦谈判。
      
          但在10  月29  日,一项令人震惊的新闻简报出现在联合国的电传机上,使谈
      判突然中断:以色列军队越过埃以边境,入侵埃及西奈半岛并正在向纵深挺进。
      
          西奈半岛是位于苏伊士运河和埃以边境之间的一块埃及领土,具有重要的军事
      战略意义。显然,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已迫不及待要对埃及采取行动,以掌握主
      动权。训练有素的以色列机械化部队将埃及军队分割包围。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
      一次单纯的报复行动,而是全面战争。
      
          哈马舍尔德对事态的发展深感震惊。他对几个月来的中东和平努力的失败虽感
      到遗憾,但更担心的是事态会失控从而使敌对行动扩大化。他认为现在不是痛苦反
      省的时候,需要的是清醒的头脑和坚决的行动。
      
          当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洛奇打电话给哈马舍尔德要求次日上午召开安理会会议
      时,哈马舍尔德正在制定停火方案。两人经磋商后,决定由美国提出一项停火决议,
      以迫使以色列停止进攻。
      
      
      
          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后,哈马舍尔德于次日上午召开了安理会会议。会议对美
      国的决议案讨论了一整天。在最终表决时,法国和英国代表令人惊讶地使用了否决
      权。哈马舍尔德对此的吃惊程度不亚于上次获悉以色列入侵西奈之时。那一刻,他
      望着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的象征人类追求和平的壁画,感到一种冷酷的嘲讽。
      
          第二天上午,在经过又一个不眠之夜后,哈马舍尔德再次召开安理会会议。这
      时来自中东的消息向人们澄清了昨天英法否决停火决议的原因。当以色列军队正在
      西奈半岛肃清残余的埃及军队时,英法两国的飞机开始轰炸埃及机场,作为随后派
      遣空降部队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前奏。
      
          为应付不断恶化的危机,安理会通过一项动议,要求召开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
      至第二天黄昏时,76  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一堂,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美国的提案,呼
      吁冲突各方立即停火,并禁止向中东输送军队和武器。同时还呼吁恢复苏伊士运河
      的自由通航,并指示联合国秘书长在其权限内采取一切措施,使决议条款得以落实。
      
          哈马舍尔德深感责任重大。他推断,除非他能承诺有效地保证英法以三国的利
      益,否则它们是不会理会停火呼吁的。
      
          他的推断是对的。英法两国表示,只有派遣联合国部队以使运河地区中立化,
      并使导致目前局势的事件不致重演,它们才尊重联合国决议。然而得到苏联支持的
      阿拉伯国家主张联合国的职责只应限于使该地区恢复到以色列入侵前的状态。
      
          哈马舍尔德仔细琢磨着当前的困境。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联合国大会同意英
      法关于派遣一支联合国部队的要求,这支部队从哪来?难道能凭空变出一支军队来
      吗?
      
          随着危机的升级,英法两国加剧了对埃及的轰炸。11  月4 日早晨,精疲力竭
      的联大代表们通过一项决议,指示秘书长制定有关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计划,并在48 
      小时内向联大汇报。在走出联大会议厅时,哈马舍尔德用嘶哑的嗓音对其助手说:
      “走,咱们一起去变一支部队来吧!”这正是他受命要做的事。起初,他对一夜之
      间能否变出这样一支军队表示怀疑。它需要很多国家的合作,而这些国家往往在最
      简单的问题上都难以合作,能指望它们同意派兵去动乱频仍的中东执行一项前途未
      卜的冒险使命吗?
      
          尽管心存疑虑,哈马舍尔德还是全身心地执行联大的决议。在此后两天里,他
      和助手们为此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向一些国家的代表试探派兵的可能性。北欧
      国家和其他几个小国都暂时同意了。加拿大则表示愿提供一个全副武装的战斗营。
      哥伦比亚代表亦十分乐意请求本国政府派兵,并可望得到肯定答复。不久,哈马舍
      尔德据此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他草拟的维和行动蓝图。蓝图中呼吁成立由少数军官
      组成的联合国司令部监督各国派遣的小分队。然而,为了使维和行动不受冷战政治
      的影响,应将大国排除在维和部队之外。这一蓝图以57  票赞成0 票反对, 19 票
      弃权获得通过。这样,没经过多少讨论,联合国大会就不事声张地采取步骤,以创
      建世界历史上第一支国际维和部队。
      
          接着,哈马舍尔德开始采取计划中的第二个步骤:通过电话紧急召集参加维和
      行动的各国驻华盛顿使馆武官。经过连续数小时的会谈,大家商定了本次行动的具
      体细节。由美国负责空运,但它将不派军队参加行动。
      
          连日来不分昼夜地工作使哈马舍尔德精疲力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情
      越来越轻松,因为他的辛勤工作换来了可喜的成果。被请求帮助的各国都十分合作,
      加拿大、哥伦比亚、丹麦、巴基斯坦和芬兰已同意派兵。在挪威方面,由于该国法
      律禁止向国外派兵,议会召开特别会议通过了一项紧急法案,给予内阁必要的权力
      作出决定。哈马舍尔德颇为得意地对一位助手说:“人们常批评联合国总是令其成
      员国失望,而更多的情况是世界各国令联合国失望,这次则大不一样。”到11  月
      6 日,埃及和以色列双方也已先后表示遵守联合国停火决议。只有英法两国仍拒绝
      停火。它们的军队正在向苏伊士运河区挺进。哈马舍尔德加紧完成了关于联合国紧
      急部队的最后报告并将其副本递交给英法两国代表。然后点燃他那味道怪异的小雪
      茄,在室内来回踱着步子,焦急地等待着回音。
      
          英法的答复终于来了。哈马舍尔德立即召开记者招待会。他告诉记者有重要声
      明要发表。然后,在短暂而戏剧性地停顿了一下之后,他用疲惫但却稳重的声音宣
      布:鉴于联合国紧急部队己成立,英法两国已命令其武装部队停火。它们是在埃以
      两国政府无条件接受停火得到确认之前就同意这样做的。”我可以证实埃以两国政
      府已接受停火”,哈马舍尔德补充说。
      
          记者们听罢立刻蜂拥般向自己的打字机和电话机跑去。几分钟后,关于停火的
      新闻简报就通过电波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11  月15  日,哈马舍尔德登上了飞往中东的飞机,去亲自领导联合国的维和
      行动。当他抵达埃及时,首批联合国小分队已经到达。因为来不及制作正式的徽记,
      他们便在胳臂上带着蓝色袖章。
      
          在阿布·苏维尔机场,身着便装的哈马舍尔德检阅了联合国部队。他对官兵们
      说;“你们正在一个历史性时刻执行历史性使命。”随即离开机场,同联合国部队
      的军官以及埃及官员举行会谈。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清理苏伊士运河沉船,在航道
      沿岸部署军队以及外国军队有秩序地撤离埃及等。他还制订了联合国司令部应奉行
      的政策。
      
          哈马舍尔德还对以色列进行了闪电式的访问,以加速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
      在耶路撤冷这座依1949  年停火协议而一分为二的城市,哈马舍尔德访问了阿拉伯
      控制的“旧城”和被以色列入定为首都的“新城”。时值正午,烈日炎炎,整座城
      市被热得发烫的空气笼罩着。哈马舍尔德漫步在耶路撒冷古老的石头建筑之间。他
      记得,8 年前,就是在这里,另一位名叫博纳多特的瑞典人为和平事业献出了生命。
      不知不觉,他和助手走进了一条样子很怪的狭窄小巷。当哈马舍尔德及其助手们把
      其余随行人员甩开约40  码时,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枪响,哈马舍尔德急忙转身,
      一颗子弹从他耳边飞过,打到身后的墙上。
      
          “是子弹!”他的助手惊恐地说。“我们正被人瞄准。”“不错。”哈马舍尔
      德很快回答说。“记住,我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如果这事传出去,
      将会引发另一场阿以危机。”他们迅速返回随行人群当中,哈马舍尔德微笑着,用
      平稳的语调说:“先生们,离开这里吧,风太大了。”其实,一丝风都没有,在热
      空气中,人们被烤得汗流泱背,大家以为秘书长疯了,都转身盯着他。他们看到秘
      书长冲大家做着鬼脸,知道他是在开玩笑,便跟着他上了汽车。
      
          在其后的几周里,停火条款逐步得到遵守。哈马舍尔德亲自监督着整个维和行
      动。每天都有关于维和部队活动的各种报告传送到他在联合国总部的办公室里,使
      他对此次行动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到1957  年3 月为止,即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五个月之后,哈马舍尔德宣布所
      有外国军队都已撤出了埃及领土,联合国大会的命令得到不折不扣的遵守。他向安
      理会通报说,联合国紧急部队已全面部署在埃以停火线上。至此,尽管阿以冲突的
      根源依然存在,迫在眉睫的危机已经过去。战争停止了。在联合国援助下,苏伊士
      运河在清理了战争造成的阻塞之后,于4 月10  日重新对国际航运开放。
      
          从派遣军事观察团到派遣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的一次创新,是维和行动历史
      上的一次跃进。
      
          哈马舍尔德说,紧急部队用于维持和平是成功的。在建立维和部队时,他曾经
      提出了如下原则:
      
          第一,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临时办法,并不妨碍有关当事国之权利、
      要求或立场;第二,维和行动只有征得有关各方的一致同意才能实施;第三,维和
      部队只有在自卫时方可使用武力。
      
          人们把这三点概括为中立的原则,得到同意的原则和自卫的原则,并称之为哈
      马舍尔德三原则。这些原则,对联合国后来的维和行动都具有指导意义。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