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与火中(2)
      
          我们不可能完全理智地称衡“革命”及其代价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当“苛政猛于虎”时,人民同样在付出代价,无非是软刀子杀人不觉痛而已。而且,
      人类历史已经表明,无论是有关战争的国际法还是人心评价的向背,“革命”暴力
      的意义毕竟不同于压迫者的暴力或恐怖主义的暴力(虽然后一种人常披着“革命”
      的虎皮)。但是,在“革命”这种关系着无辜者包括性命之内的巨大付出的事情上,
      “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之类的说法最好还是先抛在一边,“代价论”最好先
      被无情地驳斥,“一揽子”式的大承诺最好是先被坚决地质疑。“革命”者有革命
      的权利,无辜者有权衡后果的权利,未来的幸福固然美妙,当下的人生也并非贱如
      草芥。猛烈的行动也许可以解决一大问题;但不一定能解决诸多大问题;更不能解
      决全部小问题,作为个人,应当能够保留一种生存和判断的权利,此种权利不应被
      任何组织和运动所剥夺。而且此一权利不仅限于“革命”问题之内。
      
          正是这种权利,使列侬和摇滚的置疑中,除了对代价本身的怀疑之外,还隐藏
      着对付出代价之后的状况的怀疑:  为改变现状而付出的代价究竟能不能改变现状
      ;或者更确切地说,改变后的现状与改变之前的现状两相权衡,究竟何者更为可取?
      而“革命”者本身又会如何? 
      
          这一怀疑也并非是始于摇滚,反革命者和保守派从来乐于谈论“革命吞食自己
      的子嗣”之类,如同奥特加·加塞特所说,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然而与这种谈论
      相比,也有其他力求严肃思考者的观察。加塞特自己便提出了一个“更少为人所知
      的真相,比如:  一场革命绝不可能纯粹地延续15年以上,15年已足以让另一代人
      从中独立”;即15年的革命一代中会孕育出相反的、“反”革命倾向的一代。瑑瑣
      加缪则在失望之中独白:“每一个革命者最终都要么成为暴君要么成为异己分子。”
      汉娜·阿伦特则感慨:  暴力可以改变世界,但其最可能造就的仍是一个暴力的
      世界;而且“最为激进的革命者在革命之后的那天都会成为保守主义者”瑑瑥。
      罗伯特·达尔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某些国家之中,革命这一字眼越是使用频率
      高,其权力和特权的分配变更就越少。而像丹麦一类的稳定国家,重大的变革时有
      发生,但其地之人很少谈论革命,且不对此类理论有任何艳羡。”瑑瑦这些或偏
      激或情绪化的论调并非完全属实,但它表达了某种可能的情形,基督徒坐大之后用
      中世纪的黑暗来延续他们曾深陷其中的恐怖,法国大革命用阻唬民心而非关爱民生
      的手段来维持新政权,辛亥革命用城头变幻的大王旗来自欺欺人等等,皆证明此说
      也并非完全虚妄(而且这种情形是指诚心“革命”后的境况;还不包括那些以“革
      命”为口头禅却只占尽革命便宜之人的所作所为)。 
      
          至于现状的改变,虽然常常是“革命”者最为直接的心愿,但任何复辟的出现,
      都绝非仅是少数被打倒者所能促成的,它也表明着社会诸多方面的改变并未如事前
      所想。由于为这种“未来”曾付出过巨大的代价,如果有失望的产生和蔓延,其结
      果必定是灾难性的。  这既是历史曾表演给人们看过的,又是从赫尔岑到摇滚乐形
      式不同实质相同的怀疑中最大的恐惧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人类永无宁日,起码对
      那些易走极端的民族,它意味着反复在血与火中折腾、挣扎,最终一无所获,却无
      力自拔。 
      
          “革命”是一场烈火,投身其中者自诩为凤凰;“革命”是荆棘,冲撞其上者
      自谓“荆棘鸟”。但是,烈火毕竟是烈火,荆棘也毕竟仍是荆棘,它不因凤凰和荆
      棘鸟目的辉煌而减小烈度和痛苦,甚至反而更加使人难以承受。如果凤凰和荆棘鸟
      果真如传说之中重生,重生者也必定不是已死去的无辜,而且等待它的无非是又一
      次烧烤和刺扎;一旦凤凰和荆棘鸟并未能够重生,这一切就更是噩梦一场。
      
          如果凤凰和荆棘鸟不作宿命的自焚自戕而是视飞翔和歌唱为目的,世界是否会
      因此更为美好?此说似乎有些难以置评。但“革命”毕竟不能永远只作传说,一切
      终究可以在比较中选择。当那些热衷于“革命”的民族最终从放眼世界之中看到另
      一种生活理想和让生活改观的方式(它完全可能是一种和平却不失革命式荣耀的方
      式),“革命”便会逐渐丧失吸引力。如同老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而这便是摆脱动荡宿命的开始。
      
          注  释 
      
          ①  杰瑞·霍普金斯:  《此地无人生还》,纽约华纳书屋1980年版,第120 
      页。 
      
          ②  莫里斯·迪克斯坦:  《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189 页。 
      
      
      
          ③  詹姆斯·柯蒂斯:  《摇滚地带》,鲍灵格林,俄亥俄州立大学大众出版
      社1987年版,第144 页。 
      
          ④  同上,第153 —155 页。 
      
          ⑤  转引自西蒙·弗雷思:  《摇滚社会学》,伦敦,康斯特布尔公司1978年
      版,第11页。 
      
          ⑥  安东尼·斯卡杜图:  《鲍勃·迪伦》,纽约,格罗塞特与邓拉普公司1972
      年版,第360 页。 
      
          ⑦  戴维·皮查斯克:  《行动的一代: 60 年代的大众音乐与文化》,纽约,
      希尔默公司1979年版,第XIX页。 
      
          ⑧  彼德·布朗:  《你创造的爱:“披头士”内幕》,纽约,麦格劳公司1983
      年版,第183 页。 
      
          ⑨  托尼·桑切斯:  《随“滚石”起伏》,纽约,威廉·莫罗公司1979年版,
      第61页。 
      
          ⑩  斯坦尼·布思:  《与魔共舞:“滚石”及其时代》,纽约,兰登书屋1984
      年版,第180 页。 
      
          11罗伯特·山姆·安森斯:  《疯狂与平复:“滚石”一代的兴衰》,纽约,
      双日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 —136 页。 
      
          12  戴维·P·萨特莫利:  《在时代中摇滚》,克利夫斯,普林提斯霍尔
      公司1991年版,第283 页。 
      
          13  罗伯特·山姆·安森斯:  《疯狂与平复:“滚石”一代的兴衰》,第129
      页。 
      
          14  克里斯多夫·G·凯托普等编:  《超越贝克莱》,克利夫兰,世界出版
      公司1966年版,第224 —225 页。 
      
          15  J·S·丘嫩:  《草莓声明》,纽约,兰登书屋1969年版,第11页。 
      
          16  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变革时代》,纽约,阿尔福雷德·A·克诺夫公
      司1955年版,第135 页。 
      
          17  参见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2 
      —243 页。 
      
          18  转引自彼德·威克:  《摇滚乐:  文化、美学与社会学》,剑桥大学出
      版社1950年版,第108 页。 
      
          19  约翰·威勒:  《一起来吧:  约翰·列侬在其时代》,纽约,兰登书屋
      1984年版,第8 页。 
      
          20  马尔库塞:  《反革命与反叛》,转引自《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
      1989年版,第175 页。 
      
          21  托尼·桑切斯:  《随“滚石”起伏》,第127 —128 页。 
      
          22  巴里迈尔斯:  《“披头士”自说自话》,伦敦,选本公司1978年版,第
      62页。 
      
          23  艾伦·莱斯:  《IceT》,载《滚石》92年纪念特刊,第164 页。 
      
          24  科特·拉德尔:  《鲍勃·迪伦》,载《滚石》25周年特刊,第112 页。 
      
          25  简·S·温纳:  《彼德·汤森》25周年特刊,第40页。 
      
          26  彼德·威克:  《摇滚乐》,第104 页。 
      
          27  参见以赛亚·伯林《乔治·索雷尔》一文,载伯林:  《反潮流》,牛津
      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6 —332 页。 
      
          28  转引自彼德·威克:  《摇滚乐》,第108 页。 
      
          29  马尔科姆·X1963年11月在纽约的演讲。转引自丹尼尔·B·贝克尔编: 
      《政治语录》,多伦多盖尔研究所公司1990年版,第197 页。 
      
          30  休伊·P·牛顿:  《革命牺牲品》,转引自同上书,第198 页。 
      
          31  约翰·威勒:  《一起来吧:  约翰·列侬在其时代》,第84页。 
      
          32  以赛亚·伯林:  《俄国思想家》,纽约,海盗出版公司1978年版,第194
      页。 
      
          33  乔斯·奥特加·Y·加塞特:  《群众的反叛》(安东尼·克里根英译本),
      圣母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15年一说看似武断,却被许多人严肃对待。) 
      
          34  转引自丹尼尔·贝克尔主编:  《政治语录》,第197 页。 
      
          35  转引自约翰·林赛:  《汉娜·阿伦特》,纽约,加顿公司1990年版,第
      41页。 
      
          36  罗伯特·达尔:  《革命之后》,耶鲁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 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